法理与情理的冲突与平衡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rej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理与情理的冲突自始存在,在许多案件中都有体现,媒体与舆论的发展加剧了这种冲突,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冲突,可能会造成司法不公,民众对司法失去信心,造成一定的社会混乱,因此,正确处理法理和情理之间的关系,平衡法理与情理的冲突极其重要,也是现在司法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法理;情理;冲突与平衡
  一、法理与情理及其关系
  法理指法律,法律原理。是研究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法理指形成某一国家全部法律或某一部门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学理,在一定意义上是法的渊源。
  情理是指人情与道理。一般情况下,“情理”被理解成了一种人们的感情认识,真正的情理,即人情事理,是指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在更高一层指的是道德伦理,是社会大众的思想感情。
  法理与情理不是片面的“法不容情”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即“法不外乎人情”。首先,在立法中应当体现一定的情理。法律的作用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某种社会目的,而情理是大众情感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蕴含一定情理的法律更容易的到人们的遵守,人们自觉遵守这种法律是因为其符合大众情理认知,表达出了人们当时的需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般规律。其次,执法过程中,符合人们情理认识的执法方法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也不容以引起冲突,可以更好的解决纠纷。最后,司法过程也应当体现情理。体现情理,尊重当事人的司法过程更能体现公平正义,更能被人们所接受。由此可以看出,从立法到执法再到司法,法理与情理都是不能被完全割裂的,任何失衡都可能会导致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法理与情理息息相关,情理为法理提供现实基础,法理是情理逻辑化、一般化的体现。
  二、法理与情理的冲突原因
  第一,在我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天理、国法、人情是深深扎根人们心中的观念,包含着法治与德治的千古话题。情理就是天理与人情,是中国式的理性和良知,是中国的德行和人伦。顾名思义,法理是站在法律的角度分析具体案件,然后依法办事,然而,法理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相比于情理来说,历史渊源较为浅薄,这无疑会导致司法活动会过度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或者说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博弈会使某些争议案件本身的法律内涵改变。法理的基础是人情,人情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谁也无法真正的做到铁面无私,所以,当情理和法理同行时,他们的冲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近年来,我国为了更加完善法律,不断地学习并大量引进西方法律文化,然而,中西方的法律文化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传统的中国法是人情法,主张立法结合,德主刑辅,如果盲目引进,不经过慎重的考察本国国情,只会引发其社会冲突,和法律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初心背道而驰。
  法律现代化中的法理与情理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工作者与群众在人性观、思维范式及意识问题上各有不同。法官或法学家思维大都是基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权利理论、程序正义等理论的,都属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性”理论。他们将社会中的人视为独立平等自由的人,正是这种人性的观念使得现代法律蕴含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维特点。与此相反,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因素并存的特殊复杂多元化的体制结构,还具有“社会脱节”的特征。这种社会关系盘根错节,民众之间的交往也是基于这种关系,必然要接受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的角度,因此法官仅仅严格依照法律做出判决是很难让民众接受的。
  总之,在我国当前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社会关系复杂的背景下,法理和情理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大众的这种思维是在社会更替中自然发展的,而法学家的思维是在特殊的理性模式下培养而成的。因此思维模式,对人性的理解角度的不同导致情理与法理之间常常发生冲突。
  三、寻求法理与情理的平衡
  (一)立法者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立法的过程,就是对情理的判断与采纳的过程。通过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法律就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正义的分配与安排。法律的内容和价值追求要尽可能地符合和体现情理的要求,情理要融于法的价值之中。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必然要求法律符合社会生活的情理,符合大众所普遍认可的公正要求。在发生法与情的冲突时,首先要从法条本身是否合理进行思考,通过对法条的完善以解决两者的矛盾;再者反省法官是否对法条合理理解,通过反思司法实践以平衡两者的冲突。
  (二)法官要尊重法律,对法律负责
  法官在进行司法审判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遵循的是法理,要考量的是法律的规定。因为情理是法理的基础与指引,法律规定本身就应当符合情理。司法审判就是要把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案件事实相结合,把抽象的公正要求变成强制人们遵守的公正的力量。因此,司法审判工作首先应当贯彻法治原则,坚持严格司法,依法裁判,是不能动摇的原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其次,遇到法律规定不明确之时,或者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产生大的分歧之时,应坚持司法良知。合法的应当是合情理的,这取决于法官怎样去理解法律,如何把握法的价值。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处理具体的案件,并不是一个死板、机械的过程,而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真正理解和把握了立法的精神和价值,才能够结合案件的具体事实,借助于社会生活经验知识,正确地解释和运用法律,作出合乎法律又合乎情理的公正裁判。
  (三)司法审判应坚守司法正义的底线,兼顾社会普遍正义
  加强法治建设以来,法律已然成为人民群众保障自身利益、维护自身安全不可或缺的途径,而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关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关注焦点更加多样化。司法引发的一些舆情,原因十分复杂,司法机关必须抚躬自问。各级法院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法治理念的提升对司法公正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法治的大背景下,要更加积极听取公众意见,认真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严格的法律理论展现司法理性,以通达的情理表彰司法的良知,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传递司法的温暖,努力形成情理和法理的良性互动,实现最大化地共识,让人民群众从内心认可并支持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裁判,从而达到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每一案件都要统筹兼顾法律正义和社会正义,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努力探讨和实现法与情的有机结合。
  结语:在新媒体发展壮大的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增多,在解决矛盾、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理与情理的冲突是我们必须重视、不可避免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无论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还是媒体与公众,都应担负起自己相应的责任。要真正推进法治,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在人们日常交往的情理中寻找法律的规定性,即以生活的规定性决定法律的规定性,并反過来用法律的规定性指导、调整和规范日常生活的规定性。
  参考文献
  [1]参见郑智兴:《民间纠纷案中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与利益衡量---甘超雄诉张华夏、陈国超等合同纠纷案》[J],《判例与研究》2012年第一期:1-6
  [2]参见刘天华:《法理与情理的冲突解决》[J],法学研究,2017.11(上):5-6
  [3]参见陈惊天:《合乎情理的裁判是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J],2017年第二期
  [4]参见张忠斌:《以法官的理性和良知传递司法的温度》[N],2017年4月18日:人民法院报第二版。
  作者简介
  王鹏钢(199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西北政法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反恐怖主义法学.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隨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流通行业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规模扩展,因而国际贸易环境,为流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反之,流通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平台。基于此,面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不足,需要实现流通经济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加强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升经济实力和推动我国改革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流通经济;发展路径  现阶段,改革开放下的
期刊
摘 要:品牌,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当世界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设计成为了品牌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在推动商业市场发展与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最新发展变化,品牌设计领域也发生重要的变迁。本文重点针对新形势下品牌设计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做出系统研究,更好地推动这一设计分支的长期、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品牌;设计;未来趋势  品牌设计就是对一个企业或产品进行命名、标志设计、平面
期刊
摘 要:“麻风女”金花只在小说中出现过短短一两个章节,但是却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她那种“宁愿死也要美”以及对男人的不拖累,震撼着每一个读者。但是这样的精神是属于应该歌颂的江湖气概吗?还是说作者在这个可怜却震撼人的角色上寄托了某种男权社会属性下的目的呢?  关键词:美貌;知音;性;勇气;天使与魔鬼  西方男性文化中有两个基本的女性形象,一个是夏娃,一个是圣母。夏娃的形象是负面的,作为女性的始祖,她受
期刊
摘 要:人生是需要一生凝结的话题。对于朝气蓬勃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个时间段便是一切的开始,开始追求、享受人生。本文梳理人生理想追求与人生挫折两部分,分析何为人生理想,面对人生挫折的途径;讲述人生理想重要的原因以及面对挫折途径在人生当中的意义。从而,说明为什么人生的篇目选在上学期上册第一单元的位置。  关键词:理想;挫折;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生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欢快的词语。但对于他
期刊
摘 要:《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诗经》中的没落贵族主题为例,探讨后发现后世诗歌的隐逸主题、及时行乐主题以及悲愤诗都与《诗经》有着深切的关系,而且这些诗歌主题的源头就是《诗经》。  关键词:《诗经》;没落贵族;诗歌传统  《诗经》作为经典,已经被研究了几千年。《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在论述中已经开始大量称引《诗经》,而且有关谈论《诗经》的记载也颇多,
期刊
摘 要:《金阁寺》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沟口”的少年的成长经历,围绕着他烧毁金阁寺这一行为,探究了关于美的存在。本文从沟口的成长历程中去挖掘他的毁灭心理,从这种心理的产生到他的毁灭心理膨胀直到真正烧毁金阁寺,沟口终以把美毁灭掉的方式来证明了美的存在,正视个体的存在与现实的人生。  关键词:金阁寺;沟口;毁灭;美  《金阁寺》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沟口”的少年,因为口吃的毛病而成长得性格内向、懦弱,他从小就
期刊
摘 要:预防保健可以说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守护神。强化预防保健相关工作,就能切实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并能阻止其出现进一步的恶化,从而能够解决各类由于疾病而造成的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社区预防保健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现状依然不够乐观,在实践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亟待破解。本文在概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现状,并提出了改进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社区;预防保健;现状;
期刊
摘 要:东亚区域贸易是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1980-201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东亚的区域内贸易依存度、贸易比重、贸易密集度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东亚;区域内贸易;经济一体化  在半个世纪以前,东亚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贫穷落后并且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现如今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不仅是对外
期刊
摘 要:根据叙事学家的叙事学理论,可以知道叙述者和人物的关系十分复杂。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对《祝福》中叙述者和人物的关系的具体分析,可以知道叙述者和人物的不同的关系的应用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叙述者;人物;《祝福》;聚焦;  一、《祝福》中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  《祝福》开篇先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回到故乡鲁镇后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作为故事的背景交代,接着由“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
期刊
一:指示交付中存在的疑问  《物权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了指示交付,指示交付实质上是一种对返还请求权的让与。在以交付为生效要件的动产物权的变动模式下,指示交付的完成时点是认定动产物权变动的关键。《物权法司法解释一》规定了指示交付中交付的时间为让与协议生效的时间。但是在《担保法司法解释》中:“出质人以间接占有的财产出质的,质押合同自书面通知送达占有人时视为移交。占有人收到出质通知后,仍接受出质人的指示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