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检疫性害虫玉米根萤叶甲的种特异性SSCOⅠ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g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传播速度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提取10种/生物型叶甲DNA和通用型引物扩增测序,获得其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并比对分析设计1对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其扩增片段为462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常见叶甲类害虫,包括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以及褐足角胸叶甲的棕黄型和蓝绿型没有扩增能力,该对引物不仅对成虫有很好的扩增效果,对单粒卵、2龄幼虫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前足、后足)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在其口岸检疫,以及有效阻截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玉米根萤叶甲;SSCOⅠ标记;种特异性引物;快速鉴定;分子检测
  中图分类号:S 435.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88/j.zwbh.2018031
  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LeConte,又名玉米切根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总科,叶甲科,萤叶甲亚科,根萤叶甲属;原产于北美洲的南部和中美洲的北部,是为害玉米的一种世界性毁灭性检疫害虫[12],2007年农业部将根萤叶甲属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3]。玉米根萤叶甲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造成为害,且幼虫较成虫为害更为严重;寄主植物包括禾本科、菊科、豆科及葫芦科等,而玉米受害最为严重[4]。其中,成虫主要以玉米植株的雌穗花丝,雄穗花穗、花粉,叶片以及玉米的幼嫩籽粒等为食,亦可取食其他植物的花粉和叶片;为害叶片时成虫主要取食叶片的上表皮,形成玻璃窗样不规则的半透明条形斑;授粉期为害雌穗花丝使花穗呈齐头剪断状,影响玉米的授粉和受精,导致结实不良[56]。幼虫主要以玉米的须根和主根或其他寄主植物如小麦、大豆、南瓜、向日葵等的根为食[4, 79];初孵幼虫取食须根,大龄幼虫钻入根部组织内蛀食为害,不仅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形成瘪粒造成减产,甚或使植株干枯死亡;此外,幼虫钻蛀所形成的伤口还可诱发病菌侵染,导致植株根部腐烂,引发植株倒伏,甚至死亡[56, 1011]。倘若防治不及时,可造成玉米减产10%~40%,甚至高达90%的产量损失[1213]。如在欧洲,据测算玉米根萤叶甲每年可造成大约4.72亿欧元的损失[14];在美国,则每年可造成大约8亿美元的玉米产量损失和2亿美元的防治费用,并因此被冠以“十亿美元害虫”的名号[5]。此外,玉米根萤叶甲还可以传播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CMV),使玉米病毒病流行[15],造成绝产绝收。
  1955年之前,玉米根萤叶甲主要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发生与为害,是该地区玉米的一种重要害虫[5]。然而,在此后的50年间却以每年44~125 km的速度迅速向东扩张,1985-2005年扩散至大西洋沿岸并在北美和中美地区广泛分布,发生区域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等国家[16]。1992年,玉米根萤叶甲首次在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国际机场附近的玉米田被发现[17],之后在欧洲迅速扩散蔓延[1819],目前已在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黑山共和国、荷兰(已根除)、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乌克兰、英国等24个国家发生与为害,使玉米产业遭受了严重打击[9, 1819];已经成为欧美乃至世界玉米产业的一种毁灭性害虫[1819]。尽管目前我国尚未有玉米根萤叶甲的发生,然而由于我国每年从疫情发生国如美国、匈牙利等大量进口玉米(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其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大[20];进一步的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表明,该种根萤叶甲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综合风险值为2.08)[21],并且我国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如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与其适生区域高度吻合[22]。因此加强对玉米根萤叶甲的检疫检验和检测监测,是保障我国玉米,以及小麦、向日葵等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以往,叶甲类害虫的识别与鉴定主要是依据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玉米根萤叶甲为小型甲虫类昆虫,成虫体长约4.4~6.8 mm,与其他近缘种叶甲的形态极为相似[23],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植保植检人员很难对其进行准确识别;至于它的卵(长0.65 mm、宽0.45 mm,初产为白色,近孵化时为淡黄色)、幼虫(初孵半透明,几近无色或白色)和蛹[1, 23],即使是经过专业培训亦难以将其与近缘种快速区分开来。故而,本研究拟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mit I, mtDNA COⅠ)基因为靶标,研究建立靶定玉米根萤叶甲的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 PCR检测技术体系,以期为玉米根萤叶甲快速检测鉴定,有效防范其侵入我国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虫源
  玉米根萤叶甲分别来自匈牙利和美国,寄主植物均为玉米;本文涉及的其他叶甲总科昆虫共计9种,相关具体信息详见表1。   1.2DNA提取
  以玉米根萤叶甲以及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包括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褐足角胸叶甲(棕黄型)和褐足角胸叶甲(蓝绿型))为对象,以盐渍法[24]略加改进,提取单头叶甲总DNA。将单头叶甲成虫的部分组织(其中,黄曲条跳甲和油菜蚤跳甲为单头整个虫体,其余种类均为腹部1/4)置于1.5 mL的离心管中,加入液氮后以玻璃研磨棒充分研磨,然后以150 μL缓冲液(50 mmol/L TrisHCl, 1 mmol/L EDTA, 1% SDS, 20 mmol/L NaCl; pH 8.0)分2次清洗研磨棒,混匀,加入5 μL蛋白酶K(20 mg/mL),充分混匀后于60℃水浴1 h(中途混匀1次);然后沸水浴8 min,加入220 μL 氯仿/异戊醇(V∶V=24∶1)抽提液,轻柔混匀数十次后,冰上放置30 min;4℃、14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约350 μL移入另一离心管,加入800 μL预冷的无水乙醇,轻轻混匀,待出现少量絮状沉淀后于-20℃放置30 min;4℃、14 000 r/min离心10 min,小心弃去上清液。加入300 μL预冷的75%乙醇洗涤,4℃、14 000 r/min离心10 min,小心弃去上清液;然后将离心管倒扣于洁净滤纸上,自然干燥30 min后每管加入30 μL超纯水,充分溶解,以超微量分光光度计(NanoPhotometerTM P330, Implen, Munich, Germany)测定提取的DNA浓度,-40℃保存备用。
  1.3叶甲类昆虫COⅠ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以玉米根萤叶甲以及其他9种/生物型常见叶甲总科害虫的DNA为模板,以mtDNA COⅠ基因的通用型引物对LCO1490/HCO2198(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的碱基序列分别为LCO1490:5′GGT CAA CAA ATC ATA AAG ATA TTG G3′和HCO2198: 5′TAA ACT TCA GGG TGA CCA AAA AAT CA3′)进行PCR扩增,扩增片段的长度约为680 bp[25]。PCR反应体系为25 μL,其中,10× Buffer(含Mg2 )2.5 μL,dNTPs(10 mmol/L)0.5 μL,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5 pmol/L)各为0.5 μL,Taq DNA聚合酶(2.5 U/μL,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0.3 μL,模板DNA 2.0 μL,以18.7 μL超纯水补齐。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5 min;94℃ 30 s, 51℃ 30 s, 72℃ 50 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PCR扩增反应在基因扩增仪(ABI9700)上运行。取5 μL PCR产物在含有GoldView的1.0%(W∶V)琼脂糖凝胶上以90 V电泳(BioRad PowerPac Basic)分离45 min后,以GelDocUniversal HoodII型凝胶成像系统(BIORAD Laboratories)检测电泳结果。经电泳检测验证合格的PCR产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依据标本采集情况,分别检测3~8头。
  1.4玉米根萤叶甲SSPCR引物的设计
  根据本研究中测序获得的玉米根萤叶甲和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以及数据库中已公开的玉米根萤叶甲的碱基序列,以软件MEGA6、Oligo7进行比对分析,设计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引物1对(DvvZCE1/DvvZCF1),上游引物DvvZCE1的碱基序列为5′ GTA CGA GCA GAA TTA GGA AGG3′,下游引物DvvZCF1的碱基序列为5′ AAT TAC GAC AGC TCA AAC AAA TAG G 3′(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协助合成),可扩增出462 bp的片段。
  1.5SSCOⅠ引物的种特异性和灵敏性检验
  分别以田间常见9种/生物型叶甲的成虫mtDNA为模板,以玉米根萤叶甲为阳性对照,检验玉米根萤叶甲SSCOⅠ引物 DvvZCE1/DvvZCF1的种特异性。PCR反应体系为25 μL,其中10× Buffer 2.5 μL(含Mg2 ),dNTPs 0.5 μL(0.2 mmol/L),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各0.5 μL(5 pmol/L),Taq DNA聚合酶(5 U/μL)0.3 μL,模板DNA 2 μL,超纯水18.7 μL。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5 min;94℃ 30 s,53℃ 30 s,72℃ 40 s,35个循环;最后72℃ 延伸7 min。每种叶甲分别检测8头成虫。同时,以卵(单粒)、2龄幼虫(腹部1/3)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1对)、头部、胸部(1/2)、腹部(1/4)、前足(1对)、后足(1对)] DNA为模板,进行灵敏性检验;以梯度稀释的单头雌性成虫(腹部1/4)DNA为模板,进行最低检测阈值测定,每种虫态/成虫残体或浓度梯度分别检测8头。
  2结果与分析
  2.1叶甲类昆虫COⅠ基因5′端序列扩增及SSCOⅠ标记分析
  以玉米根萤叶甲以及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褐足角胸叶甲(棕黄型)和褐足角胸叶甲(蓝绿型)成虫的mtDNA为模板,以通用型引物LCO1490/HCO2198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结果显示,10种叶甲均能扩增出一条清晰的目的片段(图1);对经电泳检测合格的PCR產物进行双向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约680 bp,为线粒体DNA COⅠ基因5′端的克隆片段。根据10种叶甲的测序结果设计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引物1对(DvvZCE1/DvvZCF1),其扩增片段的大小为462 bp。   2.2玉米根螢叶甲SSCOⅠ引物种特异性检验
  以玉米根萤叶甲和其他9种/生物型常见叶甲的成虫DNA为模板,以上述所设计的特异性SSCOⅠ引物对DvvZCE1/DvvZCF1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具有扩增效果,对其他9种近缘种/生物型叶甲不具有扩增能力,表明该对引物为玉米根萤叶甲的特异性引物(图2)。
  2.3玉米根萤叶甲SSCOⅠ引物灵敏性检验
  以玉米根萤叶甲的卵、2龄幼虫、雄性成虫以及雌性成虫及其残体DNA为模板,以SSCOⅠ引物DvvZCE1/DvvZCF1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结果显示,不同虫态、不同性别以及雌性成虫的不同残体均能稳定地扩增出462 bp的特异性靶标片段(图3)。
  2.4玉米根萤叶甲SSCOⅠ引物的检测阈值
  将玉米根萤叶甲雌性成虫DNA模板以2倍递减梯度进行稀释,检测结果显示,当DNA浓度稀释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时,所有个体均可扩增出462 bp的靶标片段,而且条带清晰明亮(图4)。
  3讨论
  玉米根萤叶甲是玉米的毁灭性害虫,也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极易随进口玉米(如青储玉米)(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等的国际贸易活动侵入我国[9]。玉米根萤叶甲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须根、蛀食玉米主根,使植株倒伏乃至死亡[56],同时还可传播玉米褪绿斑驳病毒,使病毒病大流行[15],造成玉米绝产绝收,一旦传入将严重影响我国玉米产业以及小麦等其他禾本科粮食作物的健康发展,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玉米根萤叶甲可以藏匿在植物生长介质中的卵,钻蛀在根或根茎中的幼虫,以及隐藏在嫩芽、叶片、茎秆、花序中的成虫等,借助贸易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9]。目前,玉米根萤叶甲尚未入侵我国,但该种叶甲已在20多个国家包括我国的邻邦俄罗斯发生,并且进一步传播扩散趋势明显,其潜在适生区与我国玉米的主要种植区极度吻合[22],因此研发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技术是防止玉米根萤叶甲入侵我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紧要前提,而以往基于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鉴定法不能满足快速通关和有效阻截的基本需求。本研究研发的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专一性强,只对玉米根萤叶甲具有扩增作用,对其他常见的近缘种叶甲没有扩增效果。而且,该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高,不仅可以检测玉米根萤叶甲的单粒卵,还可检测成虫的残体,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触角、前足、后足等;以成虫DNA为模板进行梯度稀释,其最低检测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将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扩增片段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该片段与玉米根萤叶甲的同源性为99%~100%,而与其他种类昆虫的同源性为87%~90%,包括同属近缘种十一星根萤叶甲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 (L.)(同源性88%)和巴氏根萤叶甲Diabrotica barberi Smith
其他文献
摘要:以活性蛋白cZ处理NC89烟12 h后,摩擦接种TMV,1、5、8、12、16 d分别取各处理叶片测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POD和PAL2种酶的活性均比对照明显提高;Cz处理使NC89烟叶片内MDA的含量降低,而叶绿素的含量增高。电镜下观察到活性蛋白能打破TMV粒体的规则排列,与TMV粒体不可逆的结合,从而降低侵染力。
小时候,总觉得天是蓝的,每一朵云彩都洁白如雪,每一口呼吸都让人感到清新舒畅;长大后,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连云朵都不再那么美丽可爱,空气中也常常布满了尘埃。是什么让这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变坏,而你又意识到了吗?地球在落泪,请好好关爱它!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着世间万物。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本来
云鱼是一条鱼,他住在天上。他跟水里的鱼不同。  水里的鱼离不开水。云鱼离得开水。  水里的鱼会吐泡泡。每吐出来一个泡泡,就会发出一声很好听的“啵”声,云鱼不会吐泡泡,有时候他看水里的鱼儿吐泡泡,也学着吐啊吐啊,可是,他吐出的却是一个个小雾圈儿。  水里的鱼会死,他们活不了几年。云鱼活了几百年了,还可以继续活下去,可是,云鱼并不快乐。因为他想变成一条水里的鱼——他想去水里游一游,想去水里吐泡泡,想在
长命的家在康定城边,半山腰上,挨着城市,却属农村。他给了这群体一个称谓,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已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有劳力的人都去城里打工,开农用车拉沙土,开小车搞短途客运。收入与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也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长命出生时正过粮食关,命贱,父母希望他能长命百岁,就这样老老实实地叫,一点不懂隐喻和暗
夏天的夜晚  虫鸣是一种纤细的草  在星光的滋润下  在月光的滋润下  打起了小小的骨朵  开出了小小的  粉红色的花  米黄色的花  風吹啊吹  把夜色吹散了  把虫鸣纷纷吹落  清晨,如果你看到  草地上露珠闪亮着  露珠就是昨夜虫鸣  结出的一颗颗  皮薄多汁的浆果  晓奕摘自《童话绘》
摘要 随着全球贸易的加速发展,入侵物种对农林业、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基因组学研究为阐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分子机制与生态适应性过程以及研发新型防控技术提供了新手段、新平台与大数据。本文综述了入侵昆虫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基因/基因家族、转座子/重复序列等基因组信息在决定昆虫入侵性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探讨了基因组学研究在助力害虫RNAi、昆虫不育技术 (SIT)、化学生态防治和
喷火鱼  在印度洋里有一种喷火鱼,身长只有20厘米左右,但它有一种微妙的护身“武器”——噴火。  喷火鱼平时能从食物中摄取含磷的有机物,并不断地贮存在体内,一旦遇到攻击,喷火鱼就会吐出这种含磷的有机物。磷在氧气中会发生自燃,一束束燃烧的“火焰”,就这样射向了天敌。  会“说话”的象鱼  象鱼是会说话的鱼!虽然它们的语言和我们人类的语言并不相同,但它们身上会产生一种特殊电荷,它们彼此之间可以通过由电
摘要  瓜类白粉病是蔬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加大对该病害的生物防治力度,本研究采用课题组研发的1×109 cfu/g玫瑰黄链霉菌水剂和10亿芽胞/g枯草芽胞杆菌悬浮剂以及市场上常用的枯草芽胞杆菌、哈茨木霉菌、寡雄腐霉、武夷菌素、多抗霉素等多种生物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几种生物制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生物制剂对西葫芦白粉病的防效为57.65%~84.98%,其中3%多抗霉素水剂600倍液的
威尔已经工作赚钱了。他的弟弟本杰明和妹妹贝特西商量,要让哥哥每星期给他们五十便士的零花钱。  威尔听后,从口袋中掏出十便士放在桌上说:“如果你们能用这十便士使五个人快乐,我就答应你们的要求。”  “十个便士怎么可能让五个人快乐?一块糖还要五便士呢!”本杰明不高兴地说。妹妹贝特西想了想,说道:“我有个主意!贝尔老先生很喜欢甘草,我们用一个便士为他买一根吧!”本杰明也高兴道:“好!我还可以用一便士给他
摘要为了建立简易、有效的根肿病生防体系,本研究采用浇灌和喷施枯草芽胞杆菌XF1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XF1gfp,测定其在大白菜植株内的定殖能力,并用野生型菌株XF1发酵液研究其防治根肿病和挽回产量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XF1gfp发酵液后,标记菌在大白菜根、茎、叶等组织内的密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最终稳定在约103 cfu/g组织;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所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