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让学生的内在气质得到培养,使学生更有自信,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乃至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古诗文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但古诗文又是语文学科上一个难以参透的点,教师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值得思考。文章主要通过对古诗文在语文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古诗文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16-02
  一、引言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从外在到内在的过程。学生从外在只能朗读感受外在美,到逐渐深入理解古诗文,才能感受深一层的内在美,再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熏陶学生,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二、初步朗诵,感受古诗文的外在美
  要想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所在,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朗诵古诗文,让学生在对古诗文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古诗文的外在美。只有对一首古诗进行充分的朗诵,才能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感,才能感受出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一)外在美之音韵美
  古人在写古诗文的过程中,一般都很注重合辙押韵。这就可以给人们以韵律上的美感,让人们体会到古诗文的音韵美,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让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听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魅力所在。比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感受古诗文中的韵律美。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不能明白平仄以及押韵等问题,但在朗诵的过程中,却能够知道每一个音节在哪个地方该有停顿,哪一个地方该重读轻读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逐渐把握古诗文中的音韵。古诗文中的韵律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古诗文的朗诵,进一步加深对美的理解、美的感悟。
  (二)外在美之色彩美
  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授的过程中,在初级阶段,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古诗文中的音乐美,还要让学生体会古诗文中的色彩美,让学生能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看到一幅带有色彩的画面。比如古诗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通过对“白鹭”“青箬笠”“绿蓑衣”几个非常鲜艳明丽的词语的描写,将这幅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整幅画有一种栩栩如生之感,让这首诗的色彩感非常浓厚。这样所带来的美,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对色彩美的鉴别能力。
  三、深入古诗,挖掘古诗文的内涵美
  对学生来说,会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文中的外在美是远远不够的。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感受外在美的同时又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古诗文中的内在美。对学生的古诗文内在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分析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内在美,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一)内涵美之“读懂诗意”
  任何一首古詩,只有让学生理解了其深层含义,才能让学生读懂,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领悟其中的诗意。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参透和明白诗中更高层次的内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得自身的文化更有底蕴,使得自身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侧面看庐山,从正面看庐山,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诗文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庐山不同的样子。诗人分辨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他处在庐山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诗人在写作时所处的环境,明白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深入理解了诗文的内涵。经过这一步,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地理解诗文的内容,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都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学生也可以借鉴诗人的表达方式来写作,通过对古诗文的合理运用,来进一步升华自己的作文。
  (二)内涵美之读出情感
  古诗文在表达特点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含蓄委婉,任何一首古诗都不仅仅包含其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深层含义。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深入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对诗中的情感进行把握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下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教师通过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够让学生认真地进行思考与理解,进一步感受作者在写古诗文的过程中的情感魅力所在,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方式。之后再进一步对古诗文的内涵进行剖析,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比如在诗文《望岳》中,前几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几句都是对泰山的概括,对泰山千姿百态的面貌描写。但结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富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对人们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诗人通过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立的意志和坚强豪迈的气概,是全诗的意境。一览众山小,通过夸张虚拟的笔法,显示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雄心。这两句蕴含的情感是非常强烈的,学生若能读懂这两句,说明学生已经理解全文的内容,对全文已经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了。一方面,学生把对事物的理解化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蕴含的情感的感受,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个更高水平的提高。
  四、走出古诗文,培养语文的素养美
  古诗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所在;古诗文内外美的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古诗文。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既了解到古代的艺术所在,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所在,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生跳出古诗文,也有利于其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发现语言的美。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师对古诗文的讲解,也不再局限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或者每一句话的解析,而是跳脱古诗文,注重将古诗文中所涵盖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立足于文本内容,真正做到拓展延伸。这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循循善诱,是可以实现的。   (一)素养美之“提出问题”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思维的拓展和活跃程度。只有教师对学生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增加知识的储存量,学习故事。之后就是要善于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走出古诗文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古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人为何这样写,为何这样做;通过这些学习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解答。向学生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古诗文中走出来,探索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古诗文教学,也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二)素养美之“解决问题”
  即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如通过一系列问题可以引出故事的背景、诗人的生平以及各种内容,这样的效果往往比直接给学生介绍诗人以及诗词的背景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让学生自己独立探讨和思考、查找资料等,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五、结语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古诗文的讲解。先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的反复阅读,大声地朗读,感受古诗文的外在美,体会古诗文的韵律美以及色彩美。之后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清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所写之意、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作者在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涵。这样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多体现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对古诗文进行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探讨等,发现古诗文以外的知识,并且能够进一步地理解。这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 心.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策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 (8):82-83.
  [2]曲凤荣.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冲突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8):185-187.
  [3]周琳琳.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王亚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沖突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5]崔海燕,梁冬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合理利用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45-146 .
  [6]任星星.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2):206.
  [7]于贵红,于贵平.文化养成:古诗文教学的价值追求[J].教育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2):12-13.
  [8]黄秋凡.小学古诗文教学技法拾遗[J].语文课内外,2019(35):332.
  [9]戴艳洪.小学古诗文教学[J].教育,2019(52):30.
  [10]岳红梅.小学古诗文教学探析[J].南北桥,2019(22):58.
  [11]李艳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审美教育——以小学古诗词为例[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7,30(3):107-108.
  [12]丁郁洁.利用古诗词教学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感恩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行为。文章针对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小学生不懂感恩的现状,分析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抓住时机,把感恩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1944年以前,日本在军事上占先、国民政府失利的情势下以战逼和,在与国民党方面的谈判中层层加码,提出种种极为苛刻的条件。时过境迁,形势大变。1944年下半年起,日本战争机器崩溃的征兆已日益明显,无奈之下只得主动开始向中国乞和。  战争形势江河日下,日本人打起了乞和的算盘  1944年下半年起,日本战争机器崩溃的征兆已日益明显。它虽然在中国、在南太平洋各地还占领着大批土地,但美军的猛烈反击正步步向日
想当年——我说的是刚恢复高考的那一阵,中文系是报考文科者的首选。中文系的学生在校园里也颇风光,这风光多半起于误会:报考者也罢,外人也罢,都以为进中文系是学创作,将来都是诗人、作家的干活,而文学当时恰在充当思想解放的先导,关键是“振聋发聩”的功效,谁也比不了,大有一诗出一小说出,“举国舆论为之一变”之势。中文系学生中风头最健者自然也是写诗写小说的,每见他们办的杂志张于壁上,字殊小,而围观者仍络绎不绝
摘 要: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教师应重新审视数学课的功能。文章在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从五个方面就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浅谈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2  作者简介:王 娟(1976—),女,安徽亳州人,高级教师,本科
有信史可考,快递在中国上古周代时便已出现。据 《周礼·秋官》 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传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这在周代叫“徒遽”,与用邮车投递的“传遽
去年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家洲公开宣布,因今年新招硕士生郝相赫在微信上对北大、人大教授“无端嘲讽”,经苦口婆心劝导无效,决定与该生断绝师生关系。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关注,相关争议不断。  东汉学者王充在 《论衡·量知》 中说:“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在古代,“师门”是非常神圣之所在,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很亲近的,但是,历史上也有老师与学生,或者学生
从胡适 《老鸦》 手稿说起  胡适的 《尝试集》 是中国新诗的开山之作,一九二〇年三月亚东图书馆初版,同年九月再版,一九二二年二月三版,一九二二年十月“增订四版”。再版、三版和“增订四版”均有增删,“增订四版”最终成为 《尝试集》 定本,至一九三五年八月已印行十二次。  《尝试集》 的增删,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可作为专题研究。按胡适自述,除了他自己修订,帮他“删诗的朋友”先后有任鸿
南朝宋张兴世,战功卓著,封征虏将军,官当得很大。朝廷因为他有功劳,也照顾他父亲,他父亲是个农民,朝廷给了这个农民一个待遇:给事中,即每月领一份“给事中”这样官职的薪水——过去朝廷封赏官员的家属亲戚,是明赏,这样高调赏赐一个有功之臣的家人,就为的是给天下人做榜样:你们也要这样好好做事,为朝廷立功,将来自己当大官不说,家人也能沾光。这样赏赐有个好处,即朝廷的负担在明处,这个账能算清。这样设计制度,最大
毛泽东的 《沁园春·雪》 一词,最早是因为在1945年重庆和谈期间写赠给柳亚子而流传开来的,这是今天大家较为熟悉的史实。柳亚子自己曾写过一篇《关于毛主席咏雪词的考證》 (原载 《文汇报》1951年1月31日)略述经过。他说当时见到 《沁园春·雪》 便和了一首,将两首词一并抄送《新华日报》,请他们发表。可是此时毛泽东已飞回延安,《新华日报》 要发表毛的作品却非得征得毛本人的同意不可,结果最后只把柳亚
2016年的一桩名人离婚案,轰动全国,但其实离婚这件事,并非现代社会专有。早在先秦时期,离婚的现象在诸侯贵族与民间士人中都比较常见。《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 中就将离婚说成是仳离,“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管子》、《左传》、《韩非子》 等其它古籍,也有关于离婚的描述,可与诗经互相印证。  说到古代的离婚,人们会条件反射想到“出妻”,那么离婚的主动权是不是真的只掌握在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