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的汉韩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来源 :东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汉韩新闻报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政治隐喻的始源喻类型及其具体实现方式以及汉韩政治隐喻的异同,并揭示出两种语言隐喻思维的异同程度有多大,表现出何种方式,进而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汉韩对比;认知语言学;政治隐喻;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9)01-0086-07
  [收稿日期] 2017-04-19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实证的韩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786。
  [作者简介] 邹爱芳,女,博士,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韩语言文化对比、韩国语教育。(扬州 225127)
  隐喻概念广泛存在于普通语言中,“除了那些与最基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 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1](96) 因此,语言交际离不开隐喻性表达。学者蓝纯曾指出,“目前认知隐喻研究主要面临两大课题:一是我们需要更多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来证明认知隐喻的主要论点,即证明抽象思维部分是隐喻性的。”二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同和异,是亟待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2](59)中韩两国同属东亚汉字文化圈,决定了中韩隐喻表达必然具有共性。同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等的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认知和加工方式亦会带来隐喻表达上的差异。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汉韩新闻报道中的政治隐喻实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第一,探求汉韩政治隐喻的扩展路径,分析汉韩两个民族如何用政治隐喻来构建其他非政治概念;第二,探究政治隐喻拓展的经验基础和具体的实现方式,体现在汉韩两种语言上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第三,揭示汉韩两种语言隐喻思维的异同程度有多大,表现出何种方式。
  一、文献综述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隐喻,随着此书的问世,我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隐喻。受到国外隐喻热的影响,中国的隐喻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和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都是代表性的著作。近几年来,隐喻研究更加成熟化,且成果颇丰,但是目前国内的隐喻对比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英汉隐喻研究上。
  相比中国,韩国的隐喻研究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朴荣顺在2000年出版的《韩国语隐喻研究》从各个层面对韩语隐喻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成为韩语隐喻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成果。此后,隐喻的研究更加具体、深入,但韩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主要体现在韩英对比上。虽然中韩两国各自在隐喻学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汉韩隐喻的对比研究才刚刚开始,且成果甚少。主要有闫菁(2009)的《中韩隐喻(情感隐喻)表现对比研究》,李海鍊(2012)的 《汉韩身体部位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郑载儒(2013)的《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韩惯用语对比研究》, 韩梦冬(2014)的 《韩中“话”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曹璘琳(2014)的《中韩温度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马永利(2016)的《中韩反腐新闻语篇的认知语义对比研究》等。不难发现,这些韩汉隐喻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感隐喻、惯用语隐喻、温度隐喻、反腐题材隐喻上。所以,目前对汉韩隐喻对比的系统性研究还很薄弱,有待于深入拓展。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这一视角,以大量的实证为基础,对汉韩隐喻进行对比,通过分析汉韩两种语言在隐喻学方面的异同,揭示汉韩两个民族反映的思维特性和文化渊源,并探索这些异同背后所反映的人类语言发展共同规律的深层机理。
  二、隐喻的运作机制
  关于隐喻的机制,理查德和布莱克提出了本体和喻体间的“互动论”,莱考夫认为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到了福科尼耶(Fauconnier,1997)则发展为跨域的映射、投射和整合过程。映射、投射、整合以类比为基础,类比又基于相似性和感知的意象中介,类比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间的意象互动及其体现的恒常性原则,基于对事物的形状、关系的描述,构成隐喻的“类比论”。[3](35)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4](5)
  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隐喻化过程是通过概念结构“架构”(scaffolding)而实现的(Williams, Huang & Bargh, 2009)。隐喻映射的过程就是具体经验的图式结构架构到抽象的范畴和关系上,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这一机制如果运用到乔姆斯基的表层、深层结构来理解,就是隐喻的表层是人们熟悉的现象,也是隐喻的本体,而隐喻的喻体是深层的,是主体赋予了自己意向性的期待和关切建构出来的,隐含有主体的寓意。[5](373)
  根据后现代哲学的“体验人本观”和体认语言学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核心原则,我们知道语言对比必须从人的角度,即人的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才能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不同语言对比的基础在于: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體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的差异。[6](8)因此,汉韩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是:通过对比语言现象,将语言表层现象的分析导向深层的认知层面,由此探究汉韩两个民族隐喻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规律,透析两个民族的心理机制。
  三、中韩政治隐喻语料收集与统计
  本文选取的中韩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反映的是国家和民众普遍关注的当下核心热点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社会主流认知观点。隐喻语言在构建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强大的作用,尤其运用在政治言论中能恰到好处地表达特定的政治思想和立场,通过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陌生的政治概念,达到说服、感染和激励的目的,即政治隐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烙印,概念隐喻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工具。   本文以笔者自建的汉韩专门用途语料库中的隐喻实例为研究对象,语料主要来源于中韩主流新闻媒体,包括中国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的汉韩双语版和韩国朝鲜日报、东亚日报、中央日报的韩汉双语版,语料的收集时间自2007年至2017年。笔者自建的汉韩新闻报道语料库不仅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语料支持,还能够对不同类型隐喻中涉及到的具体源域概念进行数据统计。为确保研究的效度,本研究从笔者自建的语料库中随机提取包含隐喻表达的中韩隐喻例文各650例,采用计量语言学的统计方法,对中韩隐喻的源域及源域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统计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探求隐喻背后汉韩两个民族认知的共性和个性,发现人类认知思维的规律。
  中韩政治隐喻的源域及具体实现方式统计如下。
  如〈表1〉所示,笔者从自建的语料库中随机提取汉韩隐喻各650句例文,采用计量语言学的统计方法将隐喻的源域和具体实现方式进行了归类整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语言隐喻源域的频度和频率。统计结果用直观的图表描述如下。
  首先,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到,在政治领域中,汉韩新闻报道的隐喻源域丰富多样。将检索的语料分门别类,可以归纳出大约13个类别,集中体现在旅程、有机体、战争、物体、气候、方位上,即上述六种类型的隐喻更频繁地出现在中韩两国的政治报道中。在具体源域的数据比例上,汉韩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汉语各源域所占比重依次是有机体〉物体〉旅程〉气候〉战争〉方位〉婚恋〉音乐〉戏剧〉医学〉体育〉家庭〉教育,韩语各源域所占比重依次是战争〉物体〉有机体〉旅程〉气候〉方位〉音乐〉婚恋〉戏剧〉医学〉体育〉家庭〉教育。
  其次,每一类别的隐喻源域的实现方式错综复杂,〈表1〉展示了相对集中的实现方式。大量实证显示,汉韩两种语言中的政治隐喻具有代表性的实现方式基本一致。以政治报道中的“旅程”这一始源域为例,主要通过旅程的出发地、目的地、方向、路线、前进方式、交通手段、信号灯等描述抽象的政治话题,政治语言由此变得更接近日常生活。
  再次,隐喻的源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族的认知思维规律。汉韩两个民族的政治隐喻中汉语有机体隐喻最多,韩语则是战争隐喻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相对抽象、充满不确定性的政治相关内容在汉语中经常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有机体进行表达,而韩语中则更习惯用战争直接披露政治的残酷性。此外,中韩政治隐喻中物体隐喻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说明两国民众都善于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物体来描述复杂多变的政治现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同时还是文化现象。隐喻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汉韩两种语言在隐喻本质上具有共性;另一方面,根植于两种不同文化土壤的隐喻因带有汉、韩本民族的文化烙印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四、新闻报道中隐喻的具体分析
  本文以隐喻实证为基础,主要从战争、气候、旅程、有机体四个类别考察中韩两国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性表达,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治是战争
  战争是政治手段的延续,同时也是政治活动剧烈变化的结果。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发动战争前要有宏观的战略和计划、参与人员以及作战装备等,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形成作战方式,战争结束会有胜败的结果。政治正是通过战争的方方面面将其自身的特点清楚地勾勒出来。
  1.
  ① ‘?’??(被剑刺) ???, “??? ???” ?? ??(朝鲜日报,2012.11.7)
  ② 鄭 ‘?????’ ?? ????? ???(全面战)(东亚日报,2007.11.23)
  ③ ???? ???? ??(对决)…??? ??? ?? (中央日报,2017.4.25)
  ④ ??? ???? ?? ??(乱战) ????. (朝鲜日报, 2011.11.25)
  ⑤ ????? ????(血战) ????? (东亚日报, 2007.11.17)
  2.
  ① 从对抗的硝烟中走出来的中美兩国。(新华网, 2015.10.13)
  ② 政策不宜“突袭”,民生还需思量。(人民网,2007.11.12)
  ③ 有效的制度执行力是惩贪防腐的利剑。(中国网, 2010.2.9)
  ④ 白宫争夺战打响第一枪。(新华网,2008.1.03)
  ⑤ 普京和萨科齐的会晤很可能充满“火药味”。(中国网,2010.10.11)
  在政治报道中,“战略、战术、战争方式”相关概念反复出现,如例句2②中的“突袭”就是一种战术。“打持久战”等战略术语,是中国整治吏治的常用词。应用于战争中的武器,如“矛、盾、枪、剑、地雷、火药、信号弹、炮口”等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隐喻式的表达间接反映了政治中攻击、反击、防御的状态以及不同的政治立场。从上面的韩语例句中可以发现,韩语的政治报道中经常毫无隐讳地直接用“全面战”“乱战”“混战”等战争字眼来表达,这些字眼传达了韩国政治的残忍和激烈。相比韩语,汉语中的政治隐喻与战争相关,但表达上相对间接、温和。从两国的政治制度来探究,两国的政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体制和观念反映在语言上必然会出现差异。尤其韩国是多党制,执政党、在野党以及各个政党之间矛盾和权力斗争激烈。所以,与战争相关的政治言论越发鲜明露骨。
  (二)政治是气候
  政治报道中经常利用自然现象中多变的气候来表达政治的无常。这里所说的气候具有广义,包括气候变化、季节和各种自然灾害。政治抽象复杂,而气候与人类密切相关,将复杂多变的政治讯息用可见、可听、可触、可感的自然现象来传递无疑是恰当的。
  3.
  ① ?? ???? ?? 4?? ‘???’.(处在迷雾之中)(中央日报,2009.5.8)   ② ?? ?? ??? ???? ????? ???? ???? ??? ??? ???? ???? ???? ??? ??? ???.(强大的气流)(朝鲜日报,2009.6.25)
  ③ ‘???? ??’ ????? ??? ??? … ???? ‘??’(微风), ???? ‘??’(台风).(中央日报,2010.7.1)
  ④ ?? ???? ??? ????? ?? ??? ???? ? ?(乌云密布)?? ???.(中央日报, 2017.4.20)
  ⑤ ?? ‘????(法)’ ???? (暴风雨前夜) (东亚日报,2009.6.24)
  4.
  ① 两国元首互访,无疑会给两国关系“带来春天”。(新华网,2010.3.1)
  ② 在经历了6月28日议会、法院联合军队驱逐总统塞拉亚的风云骤变后,7月1日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局势相对平静。(新华网,2009.7.2)
  ③ 德国总理默克尔全然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执意接见达赖喇嘛,严重损害了中德关系,使中德关系进入“冰冻期”。(新华网,2007.12.4)
  ④ 尽管中国高层面对无穷的社会经济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老问题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 (中国网,2009.7.1)
  ⑤ 贝·布托回国将会使巴基斯坦已经接近沸点的政治热度进一步升温。(新华网,2007.10.19)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中韩政治报道中既有“微风、升温”,也有“乌云、暴风雨、冰冻、迷雾、气流、台风”等。从表达的意义来看,前者是积极肯定的,后者是消极否定的。除此之外,政治报道中还有“春天、和风、阳光、细雨、变暖”等积极概念。同时,“电闪雷鸣、降温、冰冻、干旱、阴霾、旋风”等表达消极概念的气候字眼也大量存在。分析例句可以发现,政治状况良好时,报道中使用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气候概念。相反,政治状况恶劣时,则使用消极、否定的气候概念。但从笔者收集的语料来看,政治报道中消极概念的比重多于积极概念,这一点在韩语的政治隐喻中尤为突出,反映了韩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与韩国相比,中国的政治隐喻中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变化,如“由冷转暖、由阴转晴、升温”等相关表达出现的频率较高,在韩语中用气温变化映射两国政治关系这一特征则比较少见。
  (三)政治是旅程
  旅程是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方向和路线、需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前进的方式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旅程需要时间,有时可能充满曲折和险阻。旅程的这些特点跟政治活动有着相通性,因为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需要方针政策、发展路线。这个过程又需要时间,同样可能会遇到艰难险阻,所以在这一点上政治就是一场旅程。
  5.
  ① ?? ??? ?? ????? ?????? ??(急刹车)???? ??? ?? ??? ?????? ?? ??? ??? ?? ??? ??? ?? ??? ????.(朝鲜日报,2009.7.5)
  ② ???? ?? ??? ??? ?? ???? ??? ???(平行前行)?? ??????? ?? ???? ???? ????? ???? ?? ????? ?? ??? ??? ???? ??? ?? ??.(中央日报,2009.7.1)
  ③ ?? ??? ??? ?? ?? ?? ???? ??? ??? ??? ???,??? ?? ??? ?????? ???(岔路口)…(朝鲜日报, 2007.11.27)
  ④ ?? ??? ?????? ?? ????? ?? ?? ?? ??? ????? ??? ?? ????? ??? ?(找寻出口)? ?? ??.(中央日报,2015.12. 23)
  ⑤ ??T-50, ? ????? ?? ?? ??? (亮绿灯) (东亚日报,2015.10.1)
  6.
  ① 承载着崇高的主义和信仰,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从嘉兴南湖起航,至今已航行整整88年!(人民网,2009.6.30)
  ② 为了讓祖国堂堂正正站起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党员踏上波澜壮阔的报国征程,历经磨难不屈,饱尝艰辛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中国网,2010.5.29)
  ③ 两国高层交往不断,在政治、经济以及环保、科教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两国关系的发展正驶入“快车道”。(人民网,2011.5.19)
  ④ 举报再添新路径, 中国民众踏上反腐直通车。(中国网,2009.6.23)
  ⑤ 事业催人奋进,前景无限美好。春天的盛会,开启了新的航程。(新华网,2008.3.20)
  上述政治报道将人们熟悉的、日常经历的旅程映射到政治活动中,这是因为旅程和政治活动有诸多相似性。比如“起航”“开启了新的航程”“踏上报国征程”意味着政治活动的开始,“船”“直通车”是旅程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例句中的“红船”则喻指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活动主体,体现了中国政治的特性。“平行前行”“亮绿灯”说明政治活动的顺利进展,“急刹车”“岔路口”“找寻出口”是旅途中遇到的状况或是应对措施,表明政治活动进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此外,笔者收集的两种语料中还有大量与旅途的方向、路线、前进方式、障碍物等相关的表达方式,如“启程”“回到原点”“U-Turn”“闪红灯”“驶入轨道”“一路上行”“道路并不平坦”“进入死胡同”等出现的频率都很高。
  (四)政治是有机体
  有机体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包括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隐喻是从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且容易理解的始源域向未知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标域的映射,通过这一映射过程,实现对目标域的重新认识。因此,我们擅于运用周边熟悉的人、动物、植物等有机体来认识和理解相对抽象、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这类隐喻在政治报道中比较活跃。根据笔者的语料统计,中国的政治报道中有机体隐喻的比例占各类隐喻之首。   7.
  ① ?? ?????? ?? ?? ???(猛禽類)?? ?? ?? ???? ??? ??? ???? ?? ???? ?? ?? ?????? ??.(朝鲜日报,2009.6.25)
  ② ??? ??? ???,“?? ??” ?? ??(紧握拳头). (朝鲜日報,2007.11.27)
  ③ ? ?? ????? ? ??? ??? ?(踏上马背,出马)? ?? ???? ??? ????. (中央日报,2015.11.16)
  ④ ????? ????? ???? ?? ?????(撸起胳膊、袖子). (中央日报, 2008.11.25)
  ⑤ ?? ??? ?? ?? 檢 ?? ???…“???? ?? ???”(加快步伐) .(东亚日报,2015.11.13)
  8.
  ① 日本政府指出美国有义务协助日本,摆明剃中国眼眉。(人民网,2010.2.9)
  ②“打黑除恶”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意识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新华网, 2010.3.1)
  ③ 从十八大报告中学出“甜味”来……(人民网,2012.11.31)
  ④ 高效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在出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在民主程序上删枝去叶,只顾自己方便。(中国网,2008.4.17)
  ⑤ 美国对中国冒冷汗,曾预言“中美冷战”来临。(新华网,2009.5.27 )
  分析上述政治报道中的隐喻可以发现,首先,与人的身体器官或部位相关的隐喻出现频繁,如例句8中的“眼眉、头”等。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与手、脚、头、脑、背、心脏、脖子、腿、拳头等相关的隐喻占绝大多数。主要通过人体器官或部位的位置、形状、构造以及功能来彰显其本身的特性,以此达到政治的目的。实证表明,这一现象在韩语的政治报道中尤为常见。其次,“冒冷汗”“感冒”“蜜月”“捉迷藏”“阵痛”“出牌”“把脉”等描述人的行为、活动的隐喻出现频率也很高。通过人的体验来描述相对陌生的领域,体现了“体验人本观”的哲学精神,有力地提升了政治活动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了政治活动的顺利开展。
  此外,笔者观察随机抽取的汉韩各650例政治隐喻发现,与动物相关的隐喻也有很多,如虎、蛇、老鼠、兔子、猫等都是政治隐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主要借助动物本身的特性为政治所用。植物隐喻也是政治报道中的常客,其共同特征是通过植物的根、花、果实、叶子、芽、枝干等个别部位来映射政治活动。另外,隐喻实证中还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通感隐喻现象。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s)曾说,人类主要通过视、听、触、嗅、味觉等五种感觉来获取知识,隐喻表达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人类的五感而引发的。[7](25)人类通过五感获取经验,各种感觉的相通性又促发了感觉之间的转移,反映到语言生活中形成了通感隐喻①。例句8③的“学出甜味”就是心感到味觉的转移。韩语政治报道中也有大量此类隐喻,与汉语不同的是,韩语中的通感隐喻大量使用拟声拟态词,在汉语中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通过上述中韩隐喻实证可以发现,新闻报道中使用的隐喻性表达具有独特的语言效果。首先,隐喻使抽象晦涩的政治更加贴近现实,从而更易理解。其次,隐喻较之平铺直叙的语言更简洁精炼、言简意赅。再次,隐喻赋予了专业化的政治术语以生命力和感染力,表达更含蓄。最后,隐喻使政治具备了更浓厚的情感色彩,符合政治人的需求。
  以上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汉韩两种语言的战争、气候、旅程、有机体四类政治隐喻,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语言既有共性,又不乏个性。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所指出的,尽管人们拥有大体相似的感知经验, 从中直接产生大体相似的图式结构,但由于其他不确定因素,隐喻映射在普遍性上存在差异,有些似乎是普遍的, 有些似乎只属于特定的文化。所以,隐喻研究应对隐喻映射进行跨文化比较,这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解释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8](230)
  五、结语
  隐喻是人类所共有的,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人类理解隐喻化语言,并通过思维和认知加工进而创造隐喻式表达。虽然中韩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政治、历史、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汉韩两个民族在思维和认知方式上异同并存,思维和认知上的异同势必带来汉韩两种语言隐喻表达上的异同。
  本研究结合大量实证,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探索两种语言在隐喻学方面的异同及各自反映的思维特性和文化渊源。汉韩隐喻对比可以部分地揭示两种语言隐喻思维存在多大程度的异同,表现出何种方式,从而为进一步论证认知隐喻理论中“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提供了一些确凿的证据。到目前为止,汉韩隐喻对比这块领域的开垦才刚刚起步,本研究带着抛砖引玉的态度,力求找出异同,总结规律。所以,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韩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探讨汉韩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共性与个性也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Weekley,E.Romance of Words. London: John Murray,1912.
  [2] Yu,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8.
  [3] 张立新:《隐喻认知语用研究》,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年。
  [4] [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5]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3期。
  [6]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7] [韩]吴世雄:《唤醒英语语感的比喻表达》,首尔:Nesux,2002年。
  [8]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2期。
  [责任编辑 全华民]
其他文献
摘要201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金双轨制依旧是代表委员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现状,给出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路径,以期待更好地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养老金双轨制;弊端;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13-0165-01  一、养老金双轨制的现状  (一)养老金双轨制的由来  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
期刊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的执行力是指党的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自身工作目标的能力。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终端,党的基层组织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战斗力和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消除制约因素,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执行力,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党的基层组织;执行力;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13-0166
期刊
摘要四邑话作为粤方言中一种较为重要的次方言,由于其与粤方言的代表方言广州话存在较大的不同,从20世纪初就开始被学者所重视。本文以四邑片中的新会话为例,与广州话的相关词汇作对比研究,并从其历史溯源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这种鲜明的地域特点的方言。  关键词四邑片粤语;新会话;广州话;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13-0191-01  一、概述  四邑片,位于珠江
期刊
摘要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以对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在消费社会中,作为大众传媒的受众被重新定义,他们在不断追逐物品被大众传媒“赋予”的符号价值的同时,其媒介消费行为也更加趋于主动化。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消费社会中,从表面上看,受众似乎多了更多的主动权,但是这种主动权是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的。作为受众的个人,更应时刻警惕和抵制新闻消费主义,不要迷失在媒体制造的虚幻的娱乐中,成为媒
期刊
《富居里一带的渤海遗迹》  《富居里一带的渤海遗迹》一书由延边大学渤海史研究所郑永振编写,2011年9月于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该书得到延边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2008~2010年,延边大学渤海史研究所与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共同对朝鲜咸镜北道青津市青岩区域富居里一带的渤海遗迹进行了调查。2008年8月22日~9月6日,主要调查了富居里石城和富居里土城、莲台峰烽火台及周边墓葬,同
期刊
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4ZDB070),由首席专家浙江大学王勇教授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相关学者共同承担。2016年经中期评估,该项目再次获得滚动资助(70万元),预期2020年结项。  一、“笔谈文献”定义  1543年,一艘从暹罗起航赴华的葡萄牙商船,在宁波遇风漂至日本种子岛。面对这批手持鸟铳、“其形不类、其语不通”
期刊
[摘 要] 清潔能源合作是东北亚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东北亚气候变化治理中清洁能源合作存在障碍。推动东北亚气候变化治理的法律路径包括:通过多边协议框架架构相关法律原则和规则;合作初期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各国通过完善相关国内法和行业规则明晰整体规划;允许特定范围内的技术强制许可,等等。  [关键词] 东北亚区域;气候变化治理;法律路径  [中图分类号] D9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要被害人近亲属能否在民事赔偿问题已获解决的前提下以刑事诉讼当事人身份参加诉讼,对其诉讼地位应严格依法认定,在刑事诉讼的法定性之基础上实现被害人近亲属法益之切实维护。  关键词被害人近亲属;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主体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13-0212-01  案例简述:甲驾驶机动车致行人乙死亡,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被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公
期刊
[摘要]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交往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日本在朝鲜半岛扮演的角色却并不光彩,从“朝贡体系”挑战者到近代半岛殖民者,长期以来,日本的侵略和征服政策在韩国民众心中埋下了巨大的仇恨。二战结束以后,半岛走向分裂,韩国与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了艰难的和解进程。目前,韩日之间的深层和解仍然未能实现,韩日关系进入了结构性变动期。从战后韩日和解与中日和解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
期刊
[摘要]就FTA在我国生效和实施问题而言,现有的法律规定比较模糊,甚至存在法律之间不一致的情况。以《缔结条约程序法》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关于FTA生效和适用方面存在的立法方面不足问题,同时结合欧美国家对FTA适用的实践,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国际条约;生效;适用  [中图分类号]D9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8)04-0059-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