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与特征分析的“馆校结合”开发策略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e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馆校结合”项目的需求与特征分析》(见本刊2018年第3期)一文中对“馆校结合”项目的各方需求和科技博物馆资源优势、教育特征进行了分析,这决定了我们要开发什么样的“馆校结合”项目。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馆校结合”项目开发的基本策略。
  深入研究并揭示展品的三层次信息
  展品是科技博物馆最大的教育资源。基于展品的教育项目所表达的科学内涵是否准确、丰富、深刻,是否能够实现三层次科学教育目标,首先取决于对于展品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完整掌握了展品所蕴含的三层次信息(参见《“馆校结合”项目的需求与特征分析》一文)。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展品本身的科技原理,还要对展品原型、背景、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其背后的信息。
  比如科技馆“棱镜分光”展品的说明牌和解说通常是“牛顿通过棱镜分光实验证明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其实,中世纪的科学家就已进行了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当时的结论是七色光系由棱镜带来的而非阳光所有。牛顿则是在用棱镜将阳光分解之后,又将棱镜分别置于七色光下,各色光均未能再次分解为七色,初步证明七色光并非由棱镜带来而系阳光本身所具有;牛顿再用平面镜将被分解的七色光反射至一处,得到了白色光斑,验证了阳光由七色光组成。了解牛顿分光实验的全过程,将其转化为展品和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其中的科学知识,而且传递了科学方法,更可深刻地揭示科学的实证精神。
  在科技博物馆教育基本特征中,“基于实物的体验”“基于实践的探究”“多样化”及其背后的“直接经验”是4个关键要素。我们应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优势,围绕这4个关键要素设计开发“馆校结合”项目。
  “基于实物的体验”和“基于实践的探究”的设计思路
  首先,项目的设计者要转变观念,从“我要告诉观众什么”,转变为“我要引导观众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发现什么”,使观众通过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根据对近年来部分科技博物馆成功案例的分析归纳,以下3种设计思路比较成熟。
  模拟—体验—认知 “模拟”再现科学家的科研过程营造“体验”的现象和过程实现“认知”获得直接经验。如前所述,科技博物馆的大多数展品是科学家们科学实验、科学考察、技术发明的对象或以其为原型。在项目设计时,要了解科学家当初使用了什么器材设备、进行了哪些实验和考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观察到了何种现象、获得了什么发现,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转化为观众学习的实验、观察过程,并揭示发现、发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前面列举的“棱镜分光”展品再现的牛顿实验过程、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赛先生”互动式展品解说等教案,均体现了这一设计思路。
  对比—体验—认知 “对比”不同的展品或现象—在对比中进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实现“认知”。对比既是科研的常用方法,也是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方法。在项目设计时,可利用同一展品或不同展品的不同现象,为观众提供通过对比发现其中科学原理的条件。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教案中设计了不同乌的羽毛结构、鸟与飞机翼形、不同动物的骨骼密度、不同动物的呼吸系统之间的对比,使受众了解鸟类适应飞行的形态、生理功能特点等知识,并在这一过程掌握获取、处理、运用信息与知识的技能,以及实验、观察、制作等技能。
  分解—体验—认知 “分解”展品的各种要素—分别进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实现“认知”。这里被分解的要素,包括展品的不同知识点、不同现象、不同操作或演示过程。分解的目的是為了创造分别体验的过程,从而实现认知。合肥科技馆“离心现象”展品的辅导教案,将决定离心力大小的质量、半径、速度3个要素分解,利用辅助器材分别设计了与3个要素相对应的体验环节,使观众自己悟出3个要素与离心力大小的关系。
  模拟、对比、分解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体验实现认知,科技博物馆的体验应是基于实物的多感官体验(看、听、嗅、摸等),从而实现多感官认知。要利用实物(展品、辅助实验器材)产生的真实科学现象,营造观众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体验条件。有的展品和教育活动为了激发观众兴趣,在体验设计上突出了娱乐性和趣味性,虽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但关键科学现象被弱化,无助于观众有效认知,这种体验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应避免“为体验而体验”,要保证使受众在体验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获得直接经验。
  上述案例中的体验,均类似于科学家们进行实验、考察等科研的探究过程,并将其转化为观众学习的探究实践。在大多数情况下,科技博物馆中“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和“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是一致的、相互渗透的,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而已。
  “多样化学习”的设计思路
  科技博物馆拥有比其他机构更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这也是科技博物馆对于不同层次受众的吸引力所在。所谓多样化,既包括展览、辅导讲解、小实验、小制作、特效电影、科普讲座、冬/夏令营、科技竞赛等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也包括展品展示方式的多样化,仅展览讲解、展品辅导就有如表1所示的多个类型。
  在多样化展览讲解和展品辅导中,有许多运用了讲故事、做游戏、扮角色、造悬念、提任务、放视频等方法,这其实就是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法的应用。这提示我们应广泛运用教育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发“馆校结合”项目。
  常态化、细分化、规模化、系统化的策略
  “馆校结合”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关系到科技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社会需求、关注热点和教育本身的发展,都要求“馆校结合”与时俱进。所以,不论是项目的开发还是实施,常态化都是基本要求。
  在开发“馆校结合”项目之初,就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不同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发受众对象细分化的项目。不应是不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是一个教案。
  由于“馆校结合”面向中小学各个年级学生,因此在项目受众对象细分化的同时,项目的规模化、系统化需同步进行。重庆科技馆在2015年9月面向小学开展社会综合实践课试点时,一次性推出了展厅主题参观、展厅主题教育活动、趣味科学实验、快乐科普剧、科学小制作5大系列85个项目,各学校均可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习内容“按需点菜”。加之项目开发采用了“对接课标、合而不同、形式多样”的思路,各学校趋之若鹜,往往需提前2个月预约,彻底改变了各地常见的“馆求校”局面。其成功经验,值得各地科技博物馆借鉴。
  以上论述和案例告诉我们,运用教育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基于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特征分析,形成科学的设计思路和实施策略,将会使所开发的“馆校结合”项目方向更明确、目标更精准、理念更先进、效果更明显。
其他文献
本文以KH550为表面处理剂,对纳米Al2O3进行了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以分光光度计为检测手段,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改性纳米Al2O3对铀(Ⅵ)的吸附。探讨了溶液p
以四旋翼无人机地面站航空虚拟仪表为设计对象、以Qt5.4为开发平台,采用Qt的2D绘图类QPainter类,创建了一个仪表组件类,按照组件结构编写了各个成员函数代码,并将它们包含在p
1.概况 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美格科技开发公司,主要从事显示器机种研究工作。一年后,投入新台币1000万成立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类型的显示器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编程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系统与工程”部分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编程课入手,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媒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参与的实践和体验中,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題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形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本文结合北海市消防救援支队近年来战勤保障工作实际,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保障要求,就创建意义、薄弱环节、解决举措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战勤保障新模式。
概述"跟我一起做"是一款记忆类游戏机,由3个LED灯和3个按键组成。游戏总共设置了10个关卡。开始时,LED灯会按一定顺序闪烁,闪烁结束后,玩家需要依次按下3个对应的按钮。如果顺
5月29日-6月2日,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活动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联合主办,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
当前,幼儿健康一直占据幼儿发展的首要地位,而体育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幼儿园的体育发展已逐渐走向“专职化”。笔者通过查阅整理“幼儿体育”的相
2019年6至10月,浙江省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课题组在全省企业下发问卷,主要对企业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频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
为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对南宁市某中学采用数学学习障碍筛查方法,选取了4名存在明显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学生数学学习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