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这一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开展研究并实现创新或突破,不仅能够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同时能够促进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并对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积极影响。”匡海学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他从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来的最大感悟。
  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提出与证实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在此方面已经开展了众多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与阐明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还有相当的距离。匡海学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力求以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解析并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同时构建了建立适于中药复杂体系与特点的、能对药性与药味科学内涵进行解析的研究思路及有效途径与方法以及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与新药研发模式。随着该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及临床应用产生的积极影响日益突显。
  传统的中药性味理论认为中药是“一药一性(气)”。匡海学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中药当为一味一性(气),则“中药一药X味Y性,其中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根据本假说,单性味中药为一味一气,而复合性味中药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则可能为多味一气,也可能为多味多气。通过该研究团队的长期研究实践,验证了这一假说的客观性。此假说深化了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甚至可能改写或发现新的中药性味),进而丰富中医药理论内容,创新中医药学术思想;有利于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有助于科学解析中药在不同方剂中多组(成)分、多途径、整体综合调节的复杂作用机制;有助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理论中的不足所致的束缚,发现新的药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有助于改变中药药性理论在临床用药中指导性不强,以及一些临床疗效与中药药性相矛盾,难以用传统的性味理论进行解释的情况等。
  匡海学教授率领课题组,通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中药同时具有性(气)与味,性(气)与味是中药同时兼具的两种特性,且中药性味组分、性味拆分组分或化合物亦有药性(气);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药效相关,四性(气)是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为特征的一类生物学效应;四性(气)以相对的寒(凉)、热(温)两个方面表达,并可以主要通过对其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等予以探测或评价归属。中药性味的物质基础具有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
  此项研究还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热性预测模型,将现代方法与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相结合,充实完善了中药四性归属的评价方法,可有效用于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评价归属;凝练并明确了一组与中药性味理论相关的新概念及其内涵;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采用本项目构建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模式,以镇痛、抗炎、止泻、止呕、抗胃溃疡作用等共10个药理学实验组成的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和中药四气评价体系,不仅阐明了吴茱萸辛味(具镇痛、抗炎作用)和苦味(具止止泻、止呕、抗胃溃疡作用)的各自物质基础,还证实其辛味组分及3个辛味拆分组分,以及苦味组分及4个苦味拆分组分均具有温性。由此,将吴茱萸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确定为:吴茱萸,性味:苦温、辛温。可组合研究证明,吴茱萸的苦味对辛味的镇痛作用有协同作用,而辛味对苦味的止泻作用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基于“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可组合性研究证明,吴茱萸辛味、苦味组分可分别代替吴茱萸饮片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本研究还首次发现并阐明洋金花并不是历代本草记载的单性味(辛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性味中药。以镇痛,抗炎,止咳,抑制腺体分泌,抗瘙痒,抗哮喘、抗增殖,对免疫功能、小鼠尾部鳞片的作用等共12个药理学实验组成的洋金花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证实其辛味(具镇痛,止咳,抑制腺体分泌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苦味(具抗炎、抗瘙痒,抗哮喘、抗增殖,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角化等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同时证实其辛味组分具温性,其苦味组分具凉(或寒)性。由此,将洋金花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确定为:洋金花,性味:辛温、苦凉(或寒)。结合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临床上对中医风热血燥型和血虚风燥型以及对西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最好,推断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基本药性为“味苦,性凉(寒),具有清热祛风、解毒、止痒之功效”。洋金花苦味功效与洋金花的传统辛味是完全不同的,这证明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不是固定不变的,中药的药性和功效可以随着性味物质基础的变化而改变。以上研究结果,具有重大创新性,丰富发展了中药性味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模式也可作为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课题组已依此发现了洋金花的新性味(苦味)并证明其有独特的治疗银屑病疗效,阐明了苦味的物质基础,分离、确定了61种化合物(25种为新化合物);构建了药物治疗银屑病的多维评价体系,为解决研发治疗银屑病新药但缺少药效学和作用机理评价模型的问题提供了示范。在阐明其具有与治疗银屑病相关的系列药理作用基础上,采用5种HaCaT细胞模型以及银屑病样皮损动物模型进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DMSO、EGF、IFN-γ、TNF-α等诱导的不同病理模型下,洋金花苦味物质基础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组分及其单体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但整体又呈互补的作用,并从多角度揭示了洋金花各类各层次性味物质基础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完成了5类新药临床前研究,研制的新医院制剂《洋金花胶囊》已用于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0.75%,其中痊愈率为65.93%,且未见毒副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首次发现麻黄苦味物质基础酸性多糖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14种新酸性多糖的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科学诠释了中医对麻黄性味功效的认识,也为麻黄资源的再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据了解,围绕中药性味科学内涵新假说而开展的国家“973”项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目前也正在积极进行中。该项目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由匡海学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项目五个子课题的课题组正按照计划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各课题组不仅选择单性味中药,也选择大量的复合性味中药(包括药对),对中药的四性(气)、五味、归经、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力求以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实现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与药效药理、药物之间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理论上的不足所致的束缚,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并使中药新药的研发能够保持中医药特色。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路径选择
  在传统中药研究中引进最先进的现代研究方法,用世界医药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思想促进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这是匡海学在30余年的中药研究工作一直坚持的方向。从最开始的艰难摸索,到现在的渐入佳境,过程中充满甜酸苦辣各种滋味,如今回头看看自己沿途留下的深深足迹,匡海学教授觉得这条中药现代化研究之路,自己走对了。
  匡海学1976年9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分配到绥化地区卫生学校任教。1982年9月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药化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工作。此期间曾三次公派赴日本深造或进行中药合作研究,并获药学博士学位,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药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由于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他于1987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界当时最年轻的教授。自1985年5月以来,历任中药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等职务。
  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根”,同时充分吸收现代医药学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是匡海学教授在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成长历程中领悟的中药现代研究之路。他说:“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揭示和阐释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科学价值,可以使中医药在现代科技平台上实现与世界的对话,并且被世界真正了解、接受与认可。”
  匡海学教授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成为我国中药学研究、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
  为中医药事业培育未来
  匡海学教授所率领的课题组,是一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团结协作的创新学术队伍,其中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在科研工作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教师、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这是因为,作为一校之长、作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他深深知道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的重要。他说:“祖国中医药事业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关键都在于人才。培育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这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也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未来希望所在。”
  课题组的年轻教师们说:“匡老师对科研工作要求很高,最让他生气的事就是实验中的懈怠和马虎,这让大家都很紧张,对待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放松。不过,平时,他其实是一位很平易近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毫无保留并且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会创造很多机会送大家外出交流学习,还总是鼓励大家勇于独立思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他对中药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激发了青年教师们对事业的使命感,从而自觉以他为榜样踏实工作、刻苦钻研。他率领的中药化学团队自1993年始,一直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并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的“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实验室”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无论曾经取得多么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无论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有多繁忙,他时刻牢记,自己除了是一位校长、一名学者外,还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多年来,匡海学教授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始终工作在教学一线,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授课始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2009年获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指导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也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他的带领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实施“631教学改革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全A的成绩获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以优异成绩在国内首家通过中医学本科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建设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本科专业数量不断增加,与时俱进为中医药事业培育各层次人才。
  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今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美国分校在美国旧金山市正式成立,匡海学校长代表学校与美国中药联商会签署了合办四年制中药学本科专业协议书。据了解,这是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教育机构。该分校结合美国的教育特点制定相应教学计划,目标是培养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研究、中药制药、中药品质分析与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专门人才。匡海学校长表示,希望通过开办美国分校,为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培养人才,同时在中医药国际推广、中医药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既彰显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又在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已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所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教育、医疗、科技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长期国际合作项目139项,接受国外来访学者500多人,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5000余人。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创办“中俄生物医药论坛”,两校轮流承办,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成为中俄民间科技、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一个典范。学校与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坚持“以中医养生促进中华文化推广和汉语教学”的办院特色,在2009~2013年连续五年被国家汉办和教育部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2012年,学校获国家汉办批准建设“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医药研修与体验为特色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匡海学教授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交往,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其中体现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语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
中國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学良、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高翔、广州医药研究总院应军等研究组合作,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培育两只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敲除狗,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狗的基因打靶技术体系。相关研究发表在《分子细胞生物学杂志》上。由于狗生殖生理较为特殊,基因敲除狗的培育难度大为增加,因而狗基因组的定点修饰一直未获得成功。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自体移植的策略,大幅度
网上的故事    有一天,梁山伯到祝家庄去探望他的同窗好友祝英台。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梁山伯不知该走哪条路才好。忽然,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位老伯正靠在路口的一块大石头下休息。于是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伯作揖问道:“老人家,请问往祝家庄怎么走?”老伯一看,也不答话,却绕到大石头后面,伸出头来,看着梁山伯直笑,然后拍拍身上的土走了。这下可把梁山伯给弄蒙了,但他心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于是把刚才的情景又仔
自2001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十大突破性技术”,这份在全球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榜单曾精准预测了脑机接口、智能手表、癌症基因疗法、深度学习等诸多热门技术的崛起。在2018年的榜单上,“人造胚胎”赫然在列。  这项技术背后,凝聚了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等数个研究团队的心血。其入选理由是,在不使用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的情况下,研究人员仅从干细胞中就可以培育出
“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新增的特色板块,其内容新颖、与生活联系密切,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教与学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对这块内容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准确,教学目标定位发生偏差,将“数学广角”上成“数学综合实践课”或上成“奥数课”;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直观,数学思考不够,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
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成套教材的课后练习的编排,发现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小练笔。可见,小练笔作为对习作教学的补充和单项习作能力训练的强化,在整个习作教学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但是根据课堂观察,并对小练笔内容进行细细解读,发现许多语文教师没有重视教材中的这一习作练笔资源,没有真正发挥课后小练笔应有的语文功能,忽视了编者编排小练笔的意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黄京飞课题组在从传统中草药中发掘抗癌植物和化合物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报告》。我国传统中药数据库记录了2000多种药用植物,但只有小部分药用植物被充分系统地研究过。研究人员先建立了一个抗肿瘤药物预测平台,开发新的预测肿瘤靶标的方法,并成功预测了新的肺癌靶标。利用该平台和预测方法,对传统中草药数据库中的所有药用植物及其化合物的抗癌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和发掘。从中预测出52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一曲屈原的《天问》将宇宙自然的神奇奥妙和人类对其探索的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宇宙苍穹浩瀚无边,在这个奇妙的空间里,太阳渺小而又伟大。说它渺小,是因为在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中它只是沧海一粟;说它伟大,正因为它的存在,才让人类的诞生、繁衍与发展成为可能。  彩云之南,有着悠久历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文评价和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手段。然而作文评改的实际情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从而促进了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准确定位,尊重为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现如今,全球化石能源资源枯竭趋势正在显现,而我国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针对这一问题,21世纪初中国科学家们就开始了新的探索。  2001年,我就带头开始“人工光合成太阳燃料”的研究工作。经过测算,电解水制氢每吨氢相当于储存3.3万度电,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最有效的化学储能反应;与煤炭和石油相比,二氧化碳与氢制甲醇燃料具有燃烧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