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还是战歌?美国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lee1985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现有各类高等院校达4000多所,主要为文理学院、独立专业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除半数以上的私立大学之外,全美五十个州中,几乎每个州都有几所由州政府或当地出资创办的公立大学,形成了适合美国国情的规模宏大、层次多样、富于创新的高等教育体制。
  根据英国QS(QuacquareHi Symond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2012/2013世界大学排名,美国以31所高校跻身前百位遥遥领先于英国的18所,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力压剑桥大学独占鳌头,与哈佛等其他五所大学占据榜单前十中的六个席位,几乎垄断了全球最佳大学。以上数据表明,美国既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高等教育强国。
  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令人瞩目的促进作用,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正如十七八世纪美国仿效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九所院校一样,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追捧和探索,“美国范本”频频被引用作教育改革的依据。在借鉴或模仿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同时,世界各国赴美留学人数也屡创新高。以中国为例,根据美国“2012门户开放报告”,2011-2012年被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从157,558名增加到194.029名,增长率为23.1%,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宝座。
  然而在这样的“学美热”中,也不乏有理性、逆向的观点。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研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作品的著名权威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就是这样一位博学的教育家和冷静的思索者。在2012年3月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新作《大学:昨天、今天和未来》(College:What It Was,is,and Should Be)中,德尔班科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用翔实的史料、犀利的笔触溯古论今,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剖析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利弊,在诠释美国独特优势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即将面临的危机。
  《大学:昨天、今天和未来》是德尔班科为《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所写杂文的合集,该书甫一面世,即引来美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获菲利普E.弗兰德逊继续教育文学奖(Winner of the 2013 Philip E.Frandson Award for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2013年高等继续教育学会教育类金奖,美国独立出版家奖(Independent publisher book awards)。
  择优录取还是唯利是图:谁为大学学费买单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对教育的投资置于国家支出的重要地位。和国外其他高等教育相比,美国大学对政府的依赖较少,投资体制日趋多元和典型。他们的财源渠道众多,形式多变,其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政府投入,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二是个人及其家庭投入,即高校的学杂费收入;三是来自社会的教育捐赠,主要争取校友会、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的支持;四是高校科研经费和专利收入,包括高校附带产品的销售及服务收入。以2005年2006学年为例,按照《美国高等教育记事》杂志的说法,州政府为公立大学提供的总支出已经超过70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这个年度数字还不包括联邦政府资助、私立大学发放的奖学金和学生自己花费的钱。
  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以上,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如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威斯康星大学,相较十年前的30%,现只有19%的财政资金来自于公共收入。在财政预算日渐紧缩的情况下,美国高校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学费政策(见该书P114)。学费的高低更多会取决于学校的种类(私立或公立)和学校排名的前后,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报告显示,2010-2011学年,美国四年制(或以上)公立大学的年平均学费(不包括住宿和伙食费)接近2万美元,而私立大学,年平均学费约4万美元。
  高额学费的沉重负担,将成百上千万的寒门学子摒弃在高校大门之外。据美国权威机构今日美国(Today’s America)统计,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意味着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年收入90,000美元的家庭中,孩子在24周岁前获得学士学位的几率为1/2,年收入60,000美元为1/4,年收入低于35,000美元时,仅为1/17。著名大学中,来自富裕家庭的绩优生数量,四倍于同年级和同学业成绩的贫困生,而这些著名的大学为社会各界,如商业、法律以及政府部门源源不绝地输送管理人才,可以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台财富复制机。
  为了最大化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招募更多的优秀学子,在奖学金、助学金等经费机制的支持下,美国高校制定了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并以非服务性奖学金、服务性奖学金和学校贷款三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经济资助。如某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学实行与资金需求无关的奖学金招生制度,一旦招生办公室已决定录取哪些学生,财务援助办公室便会根据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提供“一揽子”配套资金资助。现在,美国的大学招生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能上得起学,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计算学生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改善上大学的机会,缩短财富与机会之间的差距。
  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大学。究竟是什么
  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商业化进程的加剧和人力资本论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求学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专业的工作技能,大学文凭取代高中学历证书作为进入熟练的劳动力市场的最低资格。有充分数据表明,持有大学文凭的人一生的劳动收入要比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高60%。有人估计一个学士学位终身收入约100万美元左右,但毫无疑义地,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提高一个人挣钱的能力。   美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最早的国家,其大量的美国的社区学院是最适合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形式。在这种两年制为主的非寄宿制职业技术培训公立学院里,适龄人员(18岁以上)就近入学,以低成本、低层次、实用性、针对性为特点,较好地实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功能。目前美国社区大学已经超过1200所,在校生超过600万人。
  德尔班科从他个人角度出发,则强调精英大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所谓精英大学,就是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如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盟校为代表的美国大学格局。美国精英高等教育代表着美国科研和教学的最高水平,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除教学外,还承担着美国的大量高精尖的科研任务。比如创办于1701年的美国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知名学府,三百年来先后培养了五位美国总统以及大批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被誉为“总统的摇篮”。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精英教育执行严格的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白人是精英教育的主体;21世纪之交,尽管依然有人用权势或者金钱获得精英大学的入学权,美国私立大学和著名的公立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地使用标准化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女性、黑人、西班牙裔和犹太裔也逐步跨入美国精英教育的行列。当然,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仅仅除了要获取精英大学的入学资格外,还要面临是否能够坚持学习的难题,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Turner)命名的美国式精英培养模式(即将选择过程尽可能地推迟,所有人都可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产生少数精英)。也只有到这时,我们才能说,美国的精英教育提供了天赋和努力能够战胜贫困和歧视的机会。
  不论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注重个性化发展是美国大学一贯鲜明的教育特征。教育心理学家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转述另一个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李·克内菲尔坎(L.Lee Knefelkamp)论述说,一个真正的教育,是一个大学生学会适应不确定性、矛盾以及更加复杂的要求。挽歌还是战歌:如何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
  面对未来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减少、学费增加,轻视本科教育、师资匮乏,美国高等教育的意义遭到质疑等日益严峻的问题,德尔班科并不想采用常用的写作风格,来一味沉迷于过去的高等教育历史,哀悼曾经的伟大,如同一首葬礼上的挽歌。大学的理念比我们所能知道的其他任何教育形式对青壮年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只有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使命,才能改变高等教育中桎梏发展的因素。因此,《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像一首战歌,勇敢直面来自未来高等教育的挑战。
  高等教育的投入和产出问题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争论的焦点,迄今为止没有足够好的的方式去加以解决。目前的美国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高等教育费用不断上升,普通百姓越来越难以承受沉重的学费负担。美国“最好”的高校所作所为是在维持而不是消除社会的不平等,许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往往试图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涯,却永远也无法毕业。因此高校不仅仅应该为在校学生提供必需的辅导和帮助,更应该意识到对那些潜在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在此期间,政府至少可以在理论上做一些事情来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进入并能留在大学,并要求现有的资助方案如佩尔奖学金等服务于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奥巴马在发表每周广播和互联网讲话时说,美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使每个公民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他特别指出,拥有大学学位的美国人的失业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大约一半,因此减轻高等教育负担就更显重要。“在美国,高等教育不应成为一种奢侈品,而应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经济必需品。”
  德尔班科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压缩经费,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据大卫·克普在《抢救大学:都是行销惹的祸》一书中的透露,纽约大学目前有70%的本科课程是由外聘的兼职讲师教授的。这些讲师同时也受聘于其它的大学,工作长期超过负荷,疲于奔命,这显然不能使本科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此外,高校中那些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与老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里,德尔班科引用一个来世纪前马克斯·韦伯的话说,一个卓越的学者,说不定是以为令人讨厌的老师,因此,需要培养更多乐于教学的教师。
  2001年德尔班科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美国最佳社会批评家”,2003年当选为纽约人文委员会委员。德尔班科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担任美国笔会中心的副总裁一职,并获得古根汉姆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国家人文基金会的资助。他还是国家人文中心、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高校协会和提格基金会理事。在2011年度美国国家艺术与人文奖章授予仪式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德尔班科亲授奖章,并肯定了他在高等教育方面作品的突出贡献以及作为历史和现实生活作者的杰出地位。
  在《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中,德尔班科纵横捭阖,驾轻就熟,充分展现了其博学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客观的学术研究功底。除了大量的数据、史实和说教,《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不乏轻松、流畅的描述。如提及课堂教学中神秘的第三势力,德尔班科用两个学生同时观看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后不同的心理反应来佐证第三势力在老师和学生中潜移默化地推进或者阻碍教学的效果。他还极力倡导横向学习,建议在教育利益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小班教学等。
  在浩如烟海的有关高等教育文献里,《大学:过去、现在和将来》也许不是最震撼、最新奇的一部,但他语言清晰、思维缜密地对美国高等教育过去的简洁描述,以及为重振大学精神而所做的努力,无不振聋发聩,引入深思。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浏览散文集《简笔》,令我怦然心动,著者系我的永定客家小老乡简福海。  “乡下的老宅,屋顶上铺着的是瓦片,鳞鳞千瓣,层叠交错;远远望去,宛如一顶黑呢子大帽,扣在一位惊风怕雨的高个子头上,帽檐还压得低低的……”(《瓦片之下》)作者描摹客家老屋的一段拙朴而温婉的文字,仿佛传递出一股暖流,顿时让我这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周遭弥漫起浓浓的乡情。  好的文字能触摸到生命的质感。作者在《遍地风流》中对白马河如是
春节期间,沈阳演出市场红红火火。西边中华剧场、东边大舞台、北边梨园剧场、中间辽宁大剧院……宛若璀璨繁星,装点着沈城的夜空。然而,在这些演出场所中,真正能够做到“天天有演出、夜夜有戏看”的,只有二人转。有人慨叹:一个700多万人口的城市,演出市场长期被一个剧种霸占,文化菜单是否单调了点儿;还有人质疑:一个对乡土艺术如此痴迷且乐此不疲的城市,会有怎样的品位和素质;当然也有人泰然自若:谁家也不能天天吃饺
10年前,童书大家王晓明先生在《幽默大师》开始《石器时代》连载时,用“南瓜大叔”做笔名。几乎与此同时,王先生在上少的《小青蛙报》启动了他的《开心菜园》系列。故事中,“会出各种好玩的馊主意”、心地善良的胖园长,恰恰就是选取了大南瓜的原型。“南瓜大叔”的笔名看似顺手拈来,无意中透出王先生对老顽童园长的偏爱。或者说,南瓜园长的形象本来就是随着他自己的喜好塑造出来的。王先生是童书界的老顽童,他的童书作品之
去年,刘慈欣以《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中国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确实让人欣喜。与此同时,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曹文轩的国际安徒生奖,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精英文学的实力。中国文学获得的这些奖项,代表了国际文坛的专家学者对我们的认可,固然权威,但也显得有些专业和官方。那么当我们希望通过文艺跨越国界、展开交流,中国文学又能否赢得海外读者、普通民众的心呢?中国网络文学面对这个问题,
今天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全体本科毕业生、毕业生的家人和全体教职员工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大喜的日子。  4年前,我和我的同事在学院大楼三层的“泰康厅”欢迎你们,4年之后,你们长大了,学院也“长高”。 4年前,当你们迈着青春的脚步走进北大经院的时候,我对你们说:“学院的目标是为未来大师级的学者、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大政治家注入优秀的‘基因’,提供茁壮成长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全
汪政,江苏海安人,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曾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并担任过中学校长。著有《涌动的潮汐》《自我表达的激情》《我们如何抵达现场》《无边的文学》《解放阅读》等,获得多种文学奖项,并主编、参编大学、中专、高中教材多种。   凌宗伟(以下简称凌):汪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这个老乡的专访,谢谢!最近看到您一篇谈现代文教学的文字,在这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民族创造和发展的力量源泉。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近现代时期,中国面临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愈演愈烈。为了救亡图强,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唤中华民族的觉醒,亟盼民族精神的重铸,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相继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新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史观的引入,历史重述出现了新的变化。“新一代史学研究者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倾心于政治史的研究转向新的社会史和文化史领域;从重大历史事件和制度转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从主要社会阶层和经济领域转向底层和边缘行业;在方法论上,从基于二元假设的线性描述转到基于地方原始材料调查的更复杂、多面的叙述。”在这方面,独家春秋的新作《闲话民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版)颇有代表性。  主题聚
自古以来,国家的繁荣一直是从施政者到普通民众的不懈追求。国家的繁荣有各种形式的体现,而国民财富的增长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正因如此,自1776年,道德哲学教授亚当·斯密出版了那部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来,两百余年的时间里,依然有无数经济学人在继续斯密对国民财富增长原因的求索。从哈罗德·多马、索洛、卡尔多等人的增长模型,到库兹涅茨等人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及发展经济学对于后发国家
读黑鹤的动物文学,耳畔仿佛响着一支悠扬辽远的马头琴曲,浑厚、深沉、炽情。密密的森林、无边的草原、营地、篝火、奶茶、 毡包、羊群、牧羊犬、牧人、长鞭、套马杆等,所有这一切,在黑鹤的笔下都有细致动人的描绘,构成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游牧文化的美妙生态画卷,弥漫着草原文化特有的苍凉诗意、淳朴人情和野性气息。  人与动物的故事,全世界到处都有,而能够通过人与动物的故事来记录一种文化的兴衰、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