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融记叙、写景、抒情和喻理等为一体,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自殷商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散文,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从历史长河来说,散文大体上分為“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两大类。其主要特点集中体现为“形散而神不散”“抒情性强、情感真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解读与鉴赏散文,在重点把握“形与神关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识得“文眼”;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把握立意;注意表现手法,深入体会内容;展开联想,领会神韵;体味语言风格。下面笔者以《荷塘月色》为例,谈谈高中散文教学的问题。
一、联系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不仅如此,作品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只有在“批文入情”下,才能更好地走向作品、走近作者。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以作者的人生阅历和作品的创写背景等为切入口,初步触摸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情感。《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时期,蒋介石背叛革命,当时中国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他内心悲愤、不满现实,在渴望自由中想超脱社会而不得。这正是作品在开头所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重要原因。于是作者以“月下荷塘景色”为桥段,来寄托自己“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所以说,这不仅是一篇写景类散文,更是一篇抒情性质的散文。然而,作品对于这些“背景知识”只字未提,语文教师有必要进行“补白”教学。
二、解读语言
出自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作品中非常经典且流传深广的一篇“美”文佳作。它的“美”集中体现在以真切可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真实可观的“荷塘月色图”,为读者传递了感同身受的美好情愫。众所周知,散文的意境有“三要素”,而语言分析要素是揭示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两种要素的必由之路。
以“真言”绘画“真景”。以第四节为例,作者采用一系列修辞手法,把月下荷、水写得妙不可言。如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抛开特定环境,用“青翠玉盘”来形容荷叶的“色、质、形”,表现力是很强的。然而这只能在朝霞、夕照和细雨里,却不能在“淡淡月色”下。因为“夜不辨色,更难辨质”。在月光下看荷叶,是自然舒展的圆形,与“舞女的裙”十分相像。再如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青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颗颗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生动地写出了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娇媚多姿的形象特征。还有,“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缥缈,“荷波”的凝碧,“荷水”的脉脉有情。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贴切生动的吗?
以“真言”表达“真情”。用语言写景抒情,这是散文的一大特质,却不乏有“少景多情、直来直去”的现象。而《荷》文,虽然直接抒情不多,却让我们透过写景词句,不难感悟“淡淡的喜悦”——其实并不“淡淡”。比如,荷叶像裙子,还是“舞女的裙”;荷花在“袅娜”地开着,还“羞涩”地打着朵儿;缕缕荷香像“歌声”,还很有光与影形成的“名曲”味儿……面对眼前的这一切,作者心中所产生的喜悦真能是“淡淡的”吗?当然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可能就是被“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在阴影“压迫”的缘故吧。也正因为这样,“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表明作者的“喜悦”始终笼罩在阴影之下,而且注定是不会长久的。所以,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却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正如文中所说——“到了另一个世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可惜无福消受”……所有这些,都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心底忧愁难挥却”啊!
三、品味情感
如果说“文章不是无情物”,那么作为以“写景抒情”为特质的散文,就更应当是远离“无情物”的了!历史上优秀、成功、经典的散文名篇尤其如此。比如《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再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都是在表达一种“不言于文”的思想情感。还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仅仅是用“长歌当哭”来表达“记念”吗?绝对不是!而是在表达愤慨,在惊醒“我们还在活着的这些人”,在号召大家不要“暂得偷生”!同样,在教学《荷塘月色》结束后,教师应通过“群文阅读”“内外互动”“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以朱自清先生为楷模,学习仁人志士的傲骨风尚,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努力做“以学报国”的现代青年,以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
综上所述,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语言品读”为支撑,努力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内在关系,切实把学生引入它的情感内涵之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第二中学(315506)
一、联系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不仅如此,作品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只有在“批文入情”下,才能更好地走向作品、走近作者。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以作者的人生阅历和作品的创写背景等为切入口,初步触摸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情感。《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时期,蒋介石背叛革命,当时中国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他内心悲愤、不满现实,在渴望自由中想超脱社会而不得。这正是作品在开头所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重要原因。于是作者以“月下荷塘景色”为桥段,来寄托自己“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所以说,这不仅是一篇写景类散文,更是一篇抒情性质的散文。然而,作品对于这些“背景知识”只字未提,语文教师有必要进行“补白”教学。
二、解读语言
出自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作品中非常经典且流传深广的一篇“美”文佳作。它的“美”集中体现在以真切可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真实可观的“荷塘月色图”,为读者传递了感同身受的美好情愫。众所周知,散文的意境有“三要素”,而语言分析要素是揭示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两种要素的必由之路。
以“真言”绘画“真景”。以第四节为例,作者采用一系列修辞手法,把月下荷、水写得妙不可言。如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抛开特定环境,用“青翠玉盘”来形容荷叶的“色、质、形”,表现力是很强的。然而这只能在朝霞、夕照和细雨里,却不能在“淡淡月色”下。因为“夜不辨色,更难辨质”。在月光下看荷叶,是自然舒展的圆形,与“舞女的裙”十分相像。再如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青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颗颗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生动地写出了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娇媚多姿的形象特征。还有,“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缥缈,“荷波”的凝碧,“荷水”的脉脉有情。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贴切生动的吗?
以“真言”表达“真情”。用语言写景抒情,这是散文的一大特质,却不乏有“少景多情、直来直去”的现象。而《荷》文,虽然直接抒情不多,却让我们透过写景词句,不难感悟“淡淡的喜悦”——其实并不“淡淡”。比如,荷叶像裙子,还是“舞女的裙”;荷花在“袅娜”地开着,还“羞涩”地打着朵儿;缕缕荷香像“歌声”,还很有光与影形成的“名曲”味儿……面对眼前的这一切,作者心中所产生的喜悦真能是“淡淡的”吗?当然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可能就是被“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在阴影“压迫”的缘故吧。也正因为这样,“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表明作者的“喜悦”始终笼罩在阴影之下,而且注定是不会长久的。所以,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却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正如文中所说——“到了另一个世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可惜无福消受”……所有这些,都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心底忧愁难挥却”啊!
三、品味情感
如果说“文章不是无情物”,那么作为以“写景抒情”为特质的散文,就更应当是远离“无情物”的了!历史上优秀、成功、经典的散文名篇尤其如此。比如《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再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都是在表达一种“不言于文”的思想情感。还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仅仅是用“长歌当哭”来表达“记念”吗?绝对不是!而是在表达愤慨,在惊醒“我们还在活着的这些人”,在号召大家不要“暂得偷生”!同样,在教学《荷塘月色》结束后,教师应通过“群文阅读”“内外互动”“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以朱自清先生为楷模,学习仁人志士的傲骨风尚,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努力做“以学报国”的现代青年,以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
综上所述,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语言品读”为支撑,努力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内在关系,切实把学生引入它的情感内涵之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第二中学(31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