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中激发灵感 开放中彰显精神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都已经闪亮登场,不少网站和高考专家对这些题目都进行了优劣评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明星作家还对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动了笔,也算凑了一番热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丁启阵先生在网上公开发言:我给湖南作文题目排第一。河南省作执主席谈歌也动了心,动笔写了一篇《踮起脚尖》的高考作文。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的感觉,2009高考湖南卷作文题目“踮起脚尖”是个不错的题目。
  
  一、限制中激发灵感
  
  作文题是这样表述的:“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短短两句话,二十几个字,便规定了作文的内容、标题、字数和文体,简捷而明确。自2004年自行命题以来,除2007年“诗意地生活”外,湖南的作文题均有较具体的引导语或阐释语。这些围绕文题而设置的提示性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考生理解题旨,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但“形象大于思想”,这些提示有时会束缚考生的思维,有时则嫌啰嗦繁冗。今年的“踮起脚尖”,有当年上海卷的“他们”和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简明、干净的风格。
  而正是这样的限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一见到“踮起脚尖”这个题目,就让人想起了必背名篇荀子《劝学》中有句话:“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跛而望”,应该就是踮起脚尖。踮起脚尖,可以观景,可以跳舞,可以高瞻远瞩,可以思念远方亲友……这是个既有才气又有个性的题目。不容易被猜押,却容易发挥写作能力;有一定限制,又有足够的自由。很容易激起考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考生的灵感。
  在写作内容上,强调结合实际,联系自我,注重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这对于纠正学生作文中动辄古人、伟人、名人的选材局限,防止宿写、套构,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命题形式上,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较大的开放性,即写作的内容要以“踮起脚尖”这一动作性意象为起点,但又须在这一基础上由此及彼、由实而虚,自然引发延伸。这对于改变近年一些高考作文题的“虚”而“空”的浮华文风,强调命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所以学生写起来并不难。踮,动词,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一个引体向上努力的动作,踮起脚尖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实现目标。
  
  二、开放中彰显精神
  
  写作此类“实”题,你可以来点“虚”的升华。“踮起脚尖”是一个动词短语,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象征性动态意象,意蕴丰厚,耐人寻味。比如,写我踮起脚尖的经历,可以与我的人生体悟联系起来;写踮起脚尖的芭蕾舞者的生活,可以把此类人的生活状态及精神追求揭示出来。从立意的角度看,文題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围绕个体的人的“提升”“发展”这一中心,至少蕴含“励志”“认知”和“践行”三个层面的寓意。主观上,可引申提炼“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等观点;客观上,可引申提炼“升高而致远”、“更高才能更阔”、“挖掘潜力得发展”、“目标要有可行性”等观点。意象鲜活,含义丰富,可引发思想、文化、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多极联想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中心和观点。
  当然,也可以反弹琵琶逆向立意,议论踮起脚尖的不足之处,但这种立意是比较难得到高分的。
  优秀的学生在他们的作文中一定会有这样的立意或者语句:
  脚尖提升了我们的高度,让我们的眼光延伸到了更远、更深的地方,于是我们收获了满足、快乐、梦想和一切的期待。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那么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宽窄,或陡峭……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我们亦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我们还能发现,脚尖提升后我们离梦想又近了,“星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踮起脚尖,你会生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踮起脚尖,你会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
  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人间的真爱驱使我们踮起脚尖,完美的人生离不开我们踮起脚尖。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
  想想,一篇高考作文题目,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扬起积极向上的风帆,在文章中彰显属于自己的可贵精神,使之在人生路上乐观前行,这不正是诸多关爱语文关爱考生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么?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丁启阵先生给湖南卷作文题目排第一,谈歌先生亲自动笔写作《踮起脚尖》的原因了。
其他文献
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一个难点。文言虚词之难就难在其功能复杂,用法灵活。 一个“之”字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助词。还可以作动词等等。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之”究竟作什么词,作为考生必须学会辨析,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虚词题。  下边结合实例介绍十种辨析方法,供参考。    一、语境辨析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
期刊
审视同学们现代文阅读的解答,我们发现有几个最易失分的点,而这几个点,又恰恰是高考最容易考查的能力点。突破之,便可提高阅读得分,获得理想分数。    句卷把握不到位    有道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句子的理解,也就要有结合具体语境去体味去理解,才能到位。如若架空语境,答案定是空洞模糊,有忽悠老师之嫌疑。  [例1](2008年高考重庆卷)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
期刊
200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在按照《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这两点要求的基础上,全国卷以及各地试卷中创设了许多新题类型。为了获得古诗鉴赏的新角度,掌握更多的鉴赏新方法,本专题以“新题读解”的形式一一举例解析。    一、诗与画的描述题型    这类题型,通常选择“题画诗”(在扇面、或者画卷上题写诗);要
期刊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一道题型,本考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语言积累,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从试题来看,有如下特点:一是课内名句占较大比例。都是补出名句中的上句或下旬,难度不大:二是课外名句是“常见”又“常用”的。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掌握。但从每年阅卷情况看,得满分的考生并没有想象的多。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失分原因。    [失分原因]    一、生僻难写字不
期刊
[原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
期刊
有美堂暴雨  苏 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倾倒鲛室泻琼瑰。  [赏析]“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首句写雷。游人的脚下,响起了一声霹雳,这是多么奇异的景象。通常,雷声总是来自空中,而这个雷声却来自吴山的山顶下,来自“有美堂”的下方。可见,这是低空的雷,而低雷正是暴雨的预兆。“脚底一声雷
期刊
谐趣幽默的语言是生活的润滑剂。它能够化解尴尬,抵挡敌意,调节气氛,提升交流和表达的质量。谐趣的语言包含表达者的诸多语言机智,会让人在会心一笑后深深思索,产生“大有嚼头”的感慨。例如:有则《储蓄》的幽默是这样写的:  当我在一所大学里做兼职的银行出纳时,一个漂亮的小伙子几乎每天到我的窗口来,他不是存款就是取钱。直到有一天。他把一张纸条连同银行存折一起交给我时,我才明白他是为了我才这样做的。  “亲爱
期刊
语言运用题一直被视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高考改革的晴雨表。在新课程已全面铺开的背景下,高考语言运用考查的走向尤其值得关注。  2009年高考湖北卷语言运用题的基本面可概括为:稳定中透轻灵,回归中求创新。  [主题词一]稳定 回归  湖北卷语言运用题的稳定体现在“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不变,考点、题量、赋分、难度等基本沿袭2007、2008年的格局。第20题是考查仿写,第21题是考查压缩语段和筛选信
期刊
吃菜根  孙犁  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  我在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长大的。如果说,到了现在,身居高楼。地处繁华,还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于矫揉造作:但有些故;的食物,还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  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黄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质松软,切断,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北方农民喜食之。  蔓菁的根部,家乡也叫
期刊
1.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概括正方和反方的观点。(不超过60字)  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名单11月16日凌晨在北大招生网上开始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经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认真研究审议,最终确定了39所中学为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可以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椎荐制”甫一落地,就引起社会上的巨大争议,并导致高考招生改革升温。  进一步打破“唯分数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