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名作,现入选人教社编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课本。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生活在南朝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了少年时代。他后来的诗文里常流露出因家贫不得不出仕谋生的意思,这固是实情,但也有一般士人所具有的那种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出一点消息。陶渊明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等职,也作过桓玄、刘裕等人的幕僚,后任彭泽县令,在职八十多日辞去。这次辞官的直接原因,据宋书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去职。而去职的更深刻原因,一是他觉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质相背,二是对政局的失望。辞彭泽令,是陶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地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作选择,心情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数次拒绝出仕。我们中学课本上选编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都反映了这种隐居生活。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和散文成就都很高。他赞美劳动生活与大自然的静美,幻想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陶渊潜传》记载: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且“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埋名隐姓,而且根本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根本就无关紧要。他房屋简陋,生活亦不富足。这五棵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名字介绍之后,接着写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因为不慕荣利,就无须奔忙,自然也就闲,也就静。但这种闲静,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
第一个志趣——读书。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形”,并非为追求荣利而把读书作敲门砖,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但我们从他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启示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
第二个志趣——饮酒。先生因对现实不满,受到社会压抑,虽“闲静少言”,内心是很不平静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酒中可以使心灵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中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志趣——写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这一点也说明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的苦闷只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中得到解脱。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即黔娄之妻之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不慕荣利”相照应,这就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很欣赏道家崇尚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是儒家的“独善其身”。
《五柳先生传》在不足二百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主人公不同流俗的性格、志趣,清楚地画出了一条与世俗之间的界线,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生活在南朝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了少年时代。他后来的诗文里常流露出因家贫不得不出仕谋生的意思,这固是实情,但也有一般士人所具有的那种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出一点消息。陶渊明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等职,也作过桓玄、刘裕等人的幕僚,后任彭泽县令,在职八十多日辞去。这次辞官的直接原因,据宋书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去职。而去职的更深刻原因,一是他觉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质相背,二是对政局的失望。辞彭泽令,是陶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地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作选择,心情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数次拒绝出仕。我们中学课本上选编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都反映了这种隐居生活。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和散文成就都很高。他赞美劳动生活与大自然的静美,幻想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陶渊潜传》记载: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且“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埋名隐姓,而且根本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根本就无关紧要。他房屋简陋,生活亦不富足。这五棵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名字介绍之后,接着写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因为不慕荣利,就无须奔忙,自然也就闲,也就静。但这种闲静,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
第一个志趣——读书。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形”,并非为追求荣利而把读书作敲门砖,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但我们从他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启示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
第二个志趣——饮酒。先生因对现实不满,受到社会压抑,虽“闲静少言”,内心是很不平静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酒中可以使心灵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中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志趣——写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这一点也说明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的苦闷只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中得到解脱。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即黔娄之妻之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不慕荣利”相照应,这就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很欣赏道家崇尚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是儒家的“独善其身”。
《五柳先生传》在不足二百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主人公不同流俗的性格、志趣,清楚地画出了一条与世俗之间的界线,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