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咽喉反流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咽喉反流是食管外反流的一种,与胃食管反流既有紧密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一种疾病[1]。由于儿童咽喉反流症状表现的多样性及客观检查的局限,目前尚无指南性文件进行有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对于儿童咽喉反流的认识更是因检查手段的限制,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对儿童呼吸消化道疾病的研究深入,遇到与反流相关的儿童上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有更多的学者发现儿童吞咽困难、哮喘、睡眠呼吸暂停及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等常见病与咽喉反流密切相关,漏诊误诊也较常见。为提高儿童咽喉反流相关疾病的诊治效果,需要对儿童咽喉反流的相关问题予以关注。

其他文献
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办,山东省立医院集团眼耳鼻喉医院协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年全国感音神经性聋专题学术会议”拟于2014年9月25—2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睡眠时反复出现上气道塌陷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为特征。 OSAHS与其他全身疾病的关联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与反流性疾病,即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和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之间
患者 男,53岁,因胸廓变形、身长缩短伴腰背酸痛3年于2009年9月14日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患者在3年内身高从175 cm下降至140 cm,体重下降15 kg。体格检查:右侧颈部可触及明显肿块,约4.0 cm ×3.5 cm大小,质地中等,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未及明显血管杂音。胸廓畸形,向前后明显突出。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 numerical r
面神经是最常被损伤的颅神经,在头颅外伤的患者中,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可高达5%[1],当合并颞骨骨折时,尤其是颞骨横行骨折,这一比例显著上升[2]。颞骨横行骨折时,面神经的损伤常发生在迷路段,而颞骨纵行骨折时,损伤常发生在膝状神经节[3]。在头颅外伤后无颞骨骨折,但却出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20年来国内外仅有数例报道[4-7]。最近一篇为2010年Corrales等[4]报道1例外伤后面神经麻痹合并
目的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患者发生双侧颈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最易发生双侧颈淋巴转移的3种常见HNSCC共计286例(舌癌83例,下咽癌101例,声门上型喉癌102例),术后病理证实至少一侧或双侧发生颈淋巴转移。采用病理学手段对手术切除的原发肿瘤标本和颈清扫标本进行系统研究,纳入观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是指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或者先后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内分泌腺体肿瘤而产生的一种以受累腺体功能亢进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MEN分为两型,即MEN1和MEN2。 MEN2的发病率大约为每年1.25~7.5例/千万人口。根据受累的腺体、临床表型及家族中受累成员数量的不同, MEN2还可进一步分为三种亚型:MEN2A、M
目的探讨蝶窦真菌病引起海绵窦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9例引起海绵窦综合征的蝶窦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包括鼻内镜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结果1例患者治疗后遗留病重侧眼睑下垂、眼球固定、视力为眼前指动,对侧眼恢复正常。1例患者左眼失明
例1患者男,21岁,因发现左颈部进行性增大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颈部一无痛性肿块,大小约4.0 cm±1.5 cm,无发热,无声嘶、咽痛,无吞咽及呼吸困难。2个月以来发现肿块逐渐增大明显,但无明显不适症状,遂至我科就诊。体格检查:左侧胸锁乳突肌中1/3处的前缘及深部可触及一巨大肿块(6.0 cm ±4.0 cm),有弹性,边界清楚,活动可,不随吞咽上下活动,头颈部皮肤完整。
目的探讨声带白斑临床病理特征与咽喉反流特征。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身麻醉支撑喉镜下行喉显微手术的138例声带白斑患者,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根据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RSI)量表和反流体征评分(Reflux finding score,RFS)量表分析其咽喉反流特征。结果男性129例,女性9例;平均(x±s)年龄(53.4&#177
为节约版面,本刊自2008年起对一些临床医师比较熟悉的常用词汇作如下规定。以下词汇在正文中(摘要除外)首次出现时给出中文全称和英文缩略语即可,不再要求给出英文全称,再次出现时可直接用缩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