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奔族”的投资生活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50964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奔奔族”?
  
  上世纪75年到85年出生的这代独生子女,被认为是目前面临的社会压力最大、最爱拼命玩乐、最水深火热的族群。他们自称“中国社会最重要的青春力量”,却不得不向“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代”低下高贵的头颅。现实的压力使他们必须在事业上使出浑身解数,高薪、发展空间成为“奔奔族”最关注的焦点。
  自诩观念超前、信息渠道广博的他们,在2006下半年中国股市逐渐回暖之际,奋力杀人,成为引人瞩目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激进派。没有技术可以现学,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我拿青春赌明天。2007年5月30日大盘连续5个跌停之后,他们是否洗洗更健康了呢?
  
  那段时间,银行像家一样
  
  女主角:咩 27岁 记者
  咩的工作环境是“大报大刊”,相比很多的“世家子弟”,她在单位里只能算个“弄堂闺秀”。读大学开始咩就没向父母伸过手,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她快快自立门户,他们好安度晚年了。咩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开源节流”,做只“小乐惠”就可以了。列数曾有过的愿望:开书店、开咖啡馆、开饭店、开礼品店,都披着点理想主义的外衣,最后实现的只能是在淘宝上开个卖闲置物品的小杂货铺。工作了以后才知道干什么都没那么简单,现在一切都变得直白了,咩想发财!
  咩的男友也是记者,恋爱马拉松跑了5年,跟她妈妈的关系还处在“积极争取”中。06年底股市有点风声的时候,男友就自觉给咩妈提供消息。到了07年,眼见消息来一个准一个,咩也跃跃欲试,开了户,把工作前工作后的积蓄都投进去,他俩的共同目标是一夜暴富身价百倍,就不要看爱情阻挠者的脸色了。那段时间,单位随便发什么钱,只要凑起来超过1千块,咩就要跑银行,柜台工作人员都认识她了。平时出门只有行头值钱,现金不超过100的。
  5月下旬一直有大盘要调整的传闻,当时新股民咩的资产已经增值30%以上,咩妈05年前套牢的股票不仅解套,而且还有得赚。咩想全部跑掉,男友不肯,因为目标价位还没有到。29日大盘收市的时候还翘了翘,咩的心又放下来,晚上立刻好吃好喝地招待自己,还买了很多新衣服。30号就见颜色了,咩急得双脚跳,男友觉得是正常调整,说死了也不抛。大盘暴跌4个交易日后,咩几乎崩溃了,蓝筹股止跌,她满仓的题材股还在阴跌。两人你有理我有理大吵一架。第二天,男友把股票统统割掉了,和最高点比,统共擦掉10万。真是一场黄粱梦啊,想想省吃俭用有什么意思?最可气的是,割肉割掉后,后市慢慢回转,那些股票又小有起色了,这时咩的账户已经空空如也,两人又是大吵。基于这次重大判断失误,咩妈对男朋友的态度又转到从前了。
  心理诊断:很多“奔奔族”投身股市都是在06年末的牛市里,他们的价值观一向就是“抓住机遇”,所以没有考察股票业绩,查看基本面的基本炒股素质,迷信题材、消息,道听途说,买卖冲动,预期目标高,具有想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而且赌博特征显著,往往会非理性地全面收缩日常开销,影响正常生活。
  
  第一次经历了股市的低潮
  男主角:小沈 27岁 国企员工
  
  小沈在本单位工作三四年了,从“单位”一词,你就可以猜到是国企,工资不高,年薪五六万。他一直是个月光族,常常还把信用卡刷爆掉。投身股市完全是因为房子,小沈的未来老丈人说,房子就是毛脚的“基本面”——而且要没有贷款的。穷则思变,他前期投资5万,跑短线,反正在国企工作有的是时间,网上交易也很方便,只要涨到10%就抛,进进出出,最好的一个月有七千的进账,比拿死工资强多了。他曾经动心想辞职专业炒股,女友不同意只好作罢。他只能放大资金量,说动父母把他的老婆本都投进去,并且延长了持股时间,于是户头上出现了1万以上的盈利。上班看股票已经成了主业,同事们的话题全是股票,好像离开了股票就得了失语症。
  不过好景不长,今年“2·27”个股全线跌停,小沈第一次经历了股市低潮,尝到了割肉的滋味,长期持股的想法动摇了。三四月份在各种策略上摇摆不定,长期投资、短线操作、价值投资、题材炒作轮番试验,不管怎么样都要迎难而上,这么个大牛市谁也没见过,错过了就是百年身。不久积累了经验的他又恢复到了正常盈利的水平。
  但印花税事件无疑是另一记重锤,先有小道消息说印花税要上调,有关方面又辟谣说决无此事,接着财政部半夜突然宣布提高印花税,股市应声大跌,个股出现了3-5个跌停板。前两个交易日,小沈都坚信第二天会涨回来,于是按兵不动。第三个交易日再也忍不住了,但他的几个股票基本没有什么买盘,死死封在跌停板上,想跑也跑不脱了,最后当然损失惨重。事后很多同事开玩笑把这次吃亏归咎于上了“辟谣”的当,但是大家老实说,依照前一段时间的经验,即使告诉你明天出台利空消息,你今天就会都跑光么?
  好在小沈的心态还可以,既然市场给大家上了一课,大家就要认真吸取教训。散户在市场里是渺小的,他亲身体会到了老股民的一条铁律:不仅技术面,政策面也很重要。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他的股票投资应该还是会一往无前的。
  心理诊断:“奔奔族”的股票投资还在摸索阶段。他们中的一些人学历高,智商高,没有老股民担惊受怕的经验,牛市的甜头让他们盲目乐观,面对警告也会充耳不闻。把割肉看作“交学费”,小沈的投资心态尚算健康,“不怕失败从头再来”也正是“奔奔族”提倡的“草根”特质,但这样的学费越交越少才是良性循环。
  
  还贷的清单从07年一直排到了37年
  
  女主角:阿君 30岁 公司文员
  贷款的合同下来了,还贷的清单从07年一直排到了37年。看到这么一串密密麻麻的数字,阿君的脑袋就嗡地一下。把文件带回家的一路上她就好像捧个烫手山芋,想到一个月要还5000多的贷款,一只脚本已习惯性地跨上了计程车,硬生生又缩了回来。
  股票的牛市特征已经显现了近半年,夫妇俩本来以为大家的钱都进了股市,房价该看跌了。眼巴巴等了几个月,才发现现在什么消息对股市都是利好,对房市都是利空。时不我待,四月份果断地买了房子。爸妈给了20万,两人积蓄15万,刚好付了首付的钱,装修还要问朋友借。年初的时候,一个在海南岛的闺蜜曾经鼓动阿君炒股,她老公做私募,身价从几百万飙升到几千万,推荐了一个股票,叫阿君买二十万,放三个月,拍胸脯保证翻一番是起码的。阿君有些动心,但是终究不敢,她已经三十岁了,计划今年要生小孩,爸妈要到上海来照顾,还要请保姆,原先一室户的房子无论如何也住不下,买房子是当务之急,股票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东西,实在不敢用血汗钱去拼。三个月后,那个股票果然翻了一番,说不后悔,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买了新房,也有朋友说把小房子卖掉,做过这拨牛市行情再还贷。但和老公一合计,阿君觉得咬牙也得挺住,买房置地是正途,只有不动产才是财产,其他的都做不 了准。加上5月底的股市大清洗,就像一场噩梦,作为旁观者的阿君也心有余悸。单位里平时节约到小解都不舍得拉一下抽水马桶的老法师,果断地割肉把半年赚的钱都割掉了,那可是真金白银,不是虚拟货币啊。
  阿君打算搬进新房后,把内环的小房子装修一下,租给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现在的行情是两千二一个月,可以减轻一半还贷负担。而且新买的房子在外环以外,孩子要上学,学区的划分最讲究,小房子所在的学区,有一等一的好学校,不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也算对得起孩子的智力投资。内环地皮有限,房价只会不断上涨,涨到孩子成年,再卖掉,送她出国留学,这是长线投资。尽管现在苦点,但是想想前景还是很光明的。这比投资股票要稳健许多,心态也平和许多,上海的楼市虽然涨幅慢了,但是它还是涨哇,买啥都不如买房保值。
  心理诊断:这是“奔奔族”中的房奴代表,随着年龄的增长,操心的事情日益增多,只好以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其实如果想开一点,临时为父母或者保姆租房子,也是一个压力较小的解决之道。当然换一种眼光看,夫妇俩一起供房子不失为一个牢固夫妻关系的好方法,毕竟复杂的资金构成、贷款结构,拆分起来太麻烦了。
  
  考验定力的智慧游戏
  
  男主角:徐波 26岁 软件工程师
  硕士毕业后,徐波就到了张江软件园区这家著名的外企工作,平时也没有什么开销。天天公司班车接送,中午在食堂吃饭,晚上回家吃老妈的,连上网电话费也是公司出。家住得远,工作也很辛苦,赚钱不容易,都是拿脑细胞换来的。他没有什么时间理财,就是在工行开了个定期一本通,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就转成定期,习惯成自然,到年终数目也不算小。但是慢慢徐波发现,每次利息结算后面还打印着一条利息税,这是工作以前根本不知道的。
  在银行做理财顾问的同学现在的任务就是把所有的同学都发展成自己的客户。他说动徐波买基金的一个例子是关于他阿爷的:阿爷七十年代末存了五千块钱,用手帕包包好,藏在枕头里二十年,到如今还不值孙子一个月的工资,纸币实在贬值得快,如果不投资就是眼看自己的财产缩水。徐波没有发财梦,但是父母一辈下岗买断的例子比比皆是,触目惊心。现在的工作压力大,做软件好比吃青春饭,等脑细胞被盘剥尽了,可能一点收入来源都没有了。这样想想投资还是王道。做股票没时间,而且影响平时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心情,还是养只基金省心省力。
  他上论坛下载了许多“养基”心得,空闲时仔细揣摩体会。暗暗学习了两个星期后,开始投资理财了。他先申购了一万块新基金,成了新“基民”。买了基金后的单身生活好像有了重心,每天吃完晚饭,看看行情,在基金论坛上潜水发帖不亦乐乎,到年前小赚了10%。5月股市大跌的时候,他手里的基金还算扛得住,心也平。逐渐了解到基金多时候是半仓的,不像散户投资那样冲动,他的心又宽松不少。
  现在有了钱他也不一味地偷懒买新基金了,会向理财顾问请教,买一些信誉良好,收益稳健的老基金。这些老基金能在动荡的市场中扎实根基,说明作为运营者的基金经理眼光值得信任。既然选定了基金投资,那么这种智慧游戏考验的就是投资者的定力了。
  心理诊断:无论什么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基金也是一样。从性格上来说,徐波是个保守稳重的投资者,而且是一个学习型的投资者,完全可以对自己的可支配收入进一步细分,提升情趣,加快资金运作。另外,尊重他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个人的体会也要积累,切忌本本主义。
  
  最具前瞻的投资是投资移民
  
  女主角:苏苏 31岁 无业
  苏苏是北京人,在上海读的硕士。凡是外地学生到了这两座城市,多半是要铆足了劲儿安家落户,扎根落土的。不过,在苏苏看来,她的未来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而在大洋彼岸。硕士毕业她不找工作,打道回北京,在高校一边兼职教对外汉语,一边申请出国。
  苏苏毕业那年正赶上就业高峰,同期毕业的同学工作都找得不理想,每天起早贪黑的,还没有她兼职赚得多,反正苏苏坚信她的出路只有出国一条,所以三金四金完全不放在心上。兼职得来的钱,她几乎都花在各种各样的外语班和托福、GRE考试上了。苏苏说,现在最具前瞻性的投资,既不是炒股也不是买房,而是投资移民。读硕士的时候,曾公派到荷兰交流学习了三个月,苏苏看到那里的青年人都活得比较轻松,往往书读到20来岁,然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太计较金钱的得失。不像国内的青年,整天为未来30年后的生活操心。
  有人说苏苏读了那么多年书,读出了个高学历完全是浪费。她不同意,她是真心爱学术,才希望能到一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生活压力相对较小的地方继续深造的,只有不要为看病、房子发愁,才能安安心心做学问。
  不过,苏苏的目标不能得到男友的认同。他在会计事务所工作,只想在国内做个“中产阶级”,结婚生子,存钱买房买车。他们最后的结局当然是一拍两散,四年的恋爱结束于无法相互妥协,苏苏安慰自己说可能他们还不是理想意义上的“灵魂伴侣”吧。
  这个月,苏苏又报了五千块钱的德语班,还报了一个托福考试。不久前听说本科时的一个男同学,其貌不扬,英文也说得不流利,但因为女友申请出国成功,赶紧领了证,马上要F2出去了,苏苏真心希望能在培训班觅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男友,相携移民。
  心理诊断:不顾他人的眼光特立独行,一向是“奔奔族”所追求的效果。不过,最具前瞻性的投资最后能否顺利孵化出长效投资,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恐怕正是“时间”,是“奔奔族”最耽误不起的本钱。苏苏投资移民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可这期间的压力恰恰是内外交困。人贵在坚持,但也要懂得及时放弃。
  
  专业的苦闷
  
  男主角:小华 26岁 宏观研究员
  小华99年进大学,刚刚办好新身份证,班长就给每人开了个股票账户,说人要有点专业精神。那时一没钱,二没意识,很少有人想到用那个账户投资。虽然他们精通财务报表,知道箱体,知道支撑位,但理论只停留在书本层面。
  硕士时,为了给两年后的工作面试积累经验,小华和女友咬咬牙,从生活费里挤出五千块入市。那是05年初的时候,股市低迷,料想自己买的股票也不会再跌到买入价以下了。钱虽然不多,他们还是分成两份,一半买大盘股,一半买了一只2块多ST,算是一部分投资,一部分投机。才一周,当女朋友妈妈的账户还是一片“青草地”的时候,小华的账户里那个ST忽然翻番了。凭直觉,他觉得这事诡异,再查行情,代码输入已经无效。第二天报纸公告那个ST股票退市,前一天只是交易系统显示异常罢了。钱去得这样快,是两人始料未及的,熊市猛于虎也。
  毕业后,小华在一个证券研究所上班。这是今年牛市起来以后,再一次炙手可热的行业,他一下子成了亲戚朋友中的红人,每天下班家里的电话都被打爆,女朋友已经变老婆,她舅舅更是把资金账号和密码全权交给他了,全然不顾他是个还没有“话语权”的职场新人。研究所里各种观点分歧很大,最后统一口径对外公布的只是一个协商结果,不代表每个分析师的个体意见,给大家推荐股票小华的心理压力更大,往往朋友赚了钱比自己赚钱还要松口气。“5·30”的大跌,他自己也套牢了,对几个好朋友的歉意更大。但这似乎也不尽然是坏事,他们电话打少了,谈论股票的时间也少了。小华又重新变成了他们的朋友,而不是财神爷。
  而老婆因为经不起股市的震荡,已经宣布对小华关闭资金大门,他只能在原有资金上小打小闹。生目的时候收到两份意外的礼物,原来老婆通过详细考察和比对,选中了两家保险公司,替他办了重大疾病补充医疗险和意外伤害险,其中寿险部分的受益人都是小华在农村的母亲。这恐怕是前段时间媒体上讨论过劳死给她的震动。老婆说,圣诞节的礼物,她也已经相中了,会是一张双人的健身卡,请小华务必挤出时间,发挥出最大价值。
  心理诊断:“奔奔族”比起行动派的父辈,更能说会道,更爱自我表现,所以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圈子”里的信息发布者,甚至是独家,但当这种“独家”要被采纳用来动真格的时候,他们又忐忑不安害怕承担责任,所以看似身在热门行业,日子也并不好过。
其他文献
没有用过Macintosh(俗称Mac机),相信大伙也会见过iPod,连iPod也不知道的话,起码也看过《反斗奇兵》、《超人特工队》吧?市值约570亿美元的苹果计算机,创办人兼行政总裁史蒂夫·乔布斯自创业以来,曾令苹果写下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2005年6月12日,正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日,这位缔造苹果,却被董事局开除,最后又重振苹果声威的传奇人物,来到斯坦福大学对毕业生述说自己的“人生”故事。
期刊
在许多人看来,从周一恶忙到周五,终于盼到“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日子了,怎么与紧张“有染”呢?继周一综合症之后,周五综合症已经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不少职业女性从周五上班就开始进入紧张焦虑状态,担心公司今天又在下班时安排会议,担心自己手头的工作不能完成,担心周六日与朋友的活动计划因为公司临时任务被取消等等,凡此种种的紧张症状原因何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究竟有多少“零食”让我承担    出
期刊
人的嘴巴,都有两个功用,一是说话,二是吃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两个功用,都性命攸关。吃饭的事儿,不是本文讨论之列,单来讲讲说话的事儿。嘴巴有多厉害呢?《易·系辞》里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说的意思言语是催生祸乱的阶梯。所以,有人提醒说要记住言多必失,“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话说多了,就容易授人口实,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同是一张嘴巴,各人的用处不同。
期刊
丁俊晖,18岁时拿下台球世界大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人。4年来,他就在我们的眼皮监视底下长大成人。他的一言一句,鲁莽轻率的有之,坦诚可爱的有之,不自量力的亦有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成长和成熟中的丁俊晖。    第一声道:读书无用论  青涩时:“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  ★麻辣点评:就是这
期刊
周末,宿舍里只剩下桃子一人,大家都约会去了,面带桃花,那就再读几节宋词吧,她喜欢在那样忧伤的语境里找到一些旧时的青苔、落英来滋润缺爱干涸的心。来自乡下小镇,容貌平平,可是似乎又心比天高,于是,如月清幽,宁愿寂寞,宁缺勿滥。近午夜,舍友都陆续回来了,“卧谈”甚欢,大家都在用各种叙述方式炫耀自己男朋友如何的好,她基本上插不进话,终于有同学想到了“剩女”桃子,问她心里的偶像是谁,为什么这样“雪藏”自己?
期刊
大二那年夏天,经过大半学期的挥霍,大家的生活早已捉襟见肘,宿舍六姐妹将所有的积蓄聚集到一起也不足200元。为了自食其力,无愧于爹娘,将我们这样六条鲜活可爱的生命继续完好无损地延续下去,室友在外面找了个推销电话卡的兼职工作,按推销金额的总量获取一定比例的提成。一天下来,倒也有几十元钱进账,经济开始复苏,我也蠢蠢欲动。    第一招:就地取“财”    身为女生,我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行于各个女生宿舍楼推
期刊
“奔奔族”尚未登上职场舞台就遇到资本原始积累的瓶颈:一方面是各种奢侈性消费花样百出,生活成本大幅度升级;另一方面是择业、就业压力加重,职场新人的社会福利被降到低点。开源节流成为“奔奔族”财富增值的必由之路。股市大牛,使一贯远离世俗生活,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享乐主义“奔奔族”降落尘埃化身为人,一夜暴富的神话忽然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但风险投资也非唯一的通途,财富的经营和体现是全方位的。    开
期刊
人在职场走,哪会不辞职?白领们朝九晚五拼命干活,背负巨大精神压力,为的就是能在上司面前好好露脸,可当一系列“优待”与自己失之交臂后,也许换份工作不失为明智之举。但辞职也是一门学问,如果辞职者不了解辞职程序,不能把握好一些辞职技巧,很有可能给自己造成麻烦或损失,要知道“善始善终”绝不仅仅关系道德问题,如果连离职也能漂亮“耍花枪”,再驰骋职场江湖一定具备经验,就甭担心无法充分维护你的合法利益了。   
期刊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年仅24岁的小伙子凭着突发奇想,筹建了一个白给东西的网站。没想到在开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很多商家奔走相告、争相谈论的热点!  “每个人部有机会获得我们网站的每一样产品和服务。我们这儿已经送出去的和将要送出去的。全部是免费的!”记者进入该网站,发现白给的东西包罗万象:KFC优惠券,时尚的蓝牙耳机,精巧的椰壳工艺品玩偶,个性化的MP4……  究竟是什么支撑
期刊
现代职场,既是张扬独立个性的“平台”更是实力的尖锐较量。它将随时随刻考察你的专业知识和特殊能力,但事情不仅仅界乎于此,在这样的“围城”之中,奥菲斯丽人们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甚至成了第一个考题。很多时候,生硬强悍的说话方式不仅不会给你带来权威,反而会让你丧失人缘,平添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所以,对于想让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你,掌握好几项能润滑人际摩擦,最快达成协调的“甜心”招式,是    甜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