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培养小学生崇高的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从小受到优良文化、崇高道德氛围的熏陶,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迈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一门培养学生优秀道德与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课程,它能够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学科,让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真正培养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生活;融入;《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0
《品德与社会》就是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所编排的一门课程,被用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在塑造学生崇高性格特征与积极道德情感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道德源自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与体会,小学生平时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生活,对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了解,然而尚未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的某些领域依然处于懵懂、朦胧时期,将所学课程融入于生活,不失为非常良好的学习方法。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学课本,而是现实的活鲜鲜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资源,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受到感化,自然心灵山受到启迪,收获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来组织、策划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思想引向课外的生活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变化,意识到生活的美好,体会生活的无限希望,进而产生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
例如:在学习“新时代、新生活”这一章节时,让学生在没有讲课前亲自采访祖父母,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故事,学生在听了祖父母绘声绘色地讲述后,自然会感受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新变化,生活的进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过去的影像资料,学生就会将记忆中的故事与形象的视频联系起来,体会到生活的变化,过去生活的艰辛,对那些艰苦奋斗,孜孜进取的人们倍感崇敬,学生的感动之心被燃起,自然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获得生活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在新课程运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走入其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件小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对这些小事进行深入讨论,抒发个人见解,总结自己的感悟。教师应善于将教学课堂变成学生体验生活,情感交流的舞台,引导学生主动走向这个舞台,身在其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愿。
例如:在学习《齐心真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运动会上的感动”作为题目,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回顾运动会上精彩的、感动的一幕幕,感动之情会油然而生,会将在运动会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言语之间渗透出感动,进而表达了“齐心真好”这一主题,这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所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三、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教师要灵活地将生活呈现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身在其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传球比赛,看看哪一个小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最多的球,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培养学生动作的机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就能够积极有效地配合起来,完成任务。
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或许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这样就无法体现出教育的功能,所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并非是对学生的理论灌输,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学习思品的积极意义。教学应该面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学习《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白道理,形成正确的思想,教师以“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为主题,用感人深切的话语引导平时有矛盾的学生自觉站起来,讲述两个人的矛盾所在,并分别向对方表达歉意,向对方相互传达和平的美好,并进而表达双方今后和平共处的心愿。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自然达成谅解,化解以往的危机和矛盾,重新建立起和谐、美好的同学友谊。
五、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社会
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基地,很多知识是通过教学课堂的方式传播的,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做人的道理,充实了自身的思想,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境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现实中的知识并非局限于教学课本,更多的则是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生的劲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与社会中收获感受,得到应得的知识。结论:
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并非简单的理论灌输的结果,单纯的理论讲解不仅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甚至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必须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引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道理。
参考文献: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新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2]王小节,张晓波,邓晓辉,沈家岭.浅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3]朱晓东,王雪涛,邓雪锡,张慧佳.让生活走进《品德与社会》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4]王雪,张博,邓雪,张慧.浅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5]张博,王慧,邓雪,朱玉芳.浅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关键词:生活;融入;《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0
《品德与社会》就是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所编排的一门课程,被用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在塑造学生崇高性格特征与积极道德情感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道德源自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与体会,小学生平时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生活,对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了解,然而尚未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的某些领域依然处于懵懂、朦胧时期,将所学课程融入于生活,不失为非常良好的学习方法。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学课本,而是现实的活鲜鲜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资源,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受到感化,自然心灵山受到启迪,收获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来组织、策划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思想引向课外的生活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变化,意识到生活的美好,体会生活的无限希望,进而产生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
例如:在学习“新时代、新生活”这一章节时,让学生在没有讲课前亲自采访祖父母,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故事,学生在听了祖父母绘声绘色地讲述后,自然会感受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新变化,生活的进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过去的影像资料,学生就会将记忆中的故事与形象的视频联系起来,体会到生活的变化,过去生活的艰辛,对那些艰苦奋斗,孜孜进取的人们倍感崇敬,学生的感动之心被燃起,自然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获得生活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在新课程运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走入其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件小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对这些小事进行深入讨论,抒发个人见解,总结自己的感悟。教师应善于将教学课堂变成学生体验生活,情感交流的舞台,引导学生主动走向这个舞台,身在其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愿。
例如:在学习《齐心真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运动会上的感动”作为题目,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回顾运动会上精彩的、感动的一幕幕,感动之情会油然而生,会将在运动会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言语之间渗透出感动,进而表达了“齐心真好”这一主题,这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所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三、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教师要灵活地将生活呈现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身在其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传球比赛,看看哪一个小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最多的球,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培养学生动作的机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就能够积极有效地配合起来,完成任务。
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或许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这样就无法体现出教育的功能,所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并非是对学生的理论灌输,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学习思品的积极意义。教学应该面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学习《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白道理,形成正确的思想,教师以“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为主题,用感人深切的话语引导平时有矛盾的学生自觉站起来,讲述两个人的矛盾所在,并分别向对方表达歉意,向对方相互传达和平的美好,并进而表达双方今后和平共处的心愿。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自然达成谅解,化解以往的危机和矛盾,重新建立起和谐、美好的同学友谊。
五、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社会
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基地,很多知识是通过教学课堂的方式传播的,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做人的道理,充实了自身的思想,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境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现实中的知识并非局限于教学课本,更多的则是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生的劲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与社会中收获感受,得到应得的知识。结论:
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并非简单的理论灌输的结果,单纯的理论讲解不仅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甚至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必须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引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道理。
参考文献: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新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2]王小节,张晓波,邓晓辉,沈家岭.浅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3]朱晓东,王雪涛,邓雪锡,张慧佳.让生活走进《品德与社会》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4]王雪,张博,邓雪,张慧.浅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5]张博,王慧,邓雪,朱玉芳.浅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