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学》2021年总目录(总第146—149期)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国外藏学因17世纪上半叶之后到过我国西藏地区传教的天主教士所写的游记而萌芽,匈牙利人乔玛真正开启了西方藏学研究。西方藏学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藏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突出特点有二,一是由传统进入了现代藏学阶段,二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文章通过对西藏博物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回顾,梳理了西藏自治区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与文博事业相关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果,并对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核心业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成绩进行了总结。文章并结合传统文化复兴、"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文化战略,进一步探讨了西藏博物馆新馆在未来发展中的使命与责任。
华侃教授是我国藏语文研究方面德高望重的教授、专家。历经60余载的藏语文研究道路,华侃教授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于民族教育事业,成果丰厚,深受师生敬佩。文章通过华侃教授自述,生动展示了其走向藏语文研究之路的经历与经验。
举行净桑仪式在我国藏区各地非常普遍,该仪式是藏族宗教信仰活动中极为古老而鲜活的特殊宗教文化形态,其文化沉淀极为深厚。同时,净桑仪式也是区别于藏传佛教经院信仰体系的最具原始本土性和民间草根性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文章利用部分流传广泛的净桑祈颂文,通过对藏族净桑仪式历史渊源和净桑祈颂文内涵流变的追溯梳理,揭示佛教在我国藏区的本土化历程。
八世班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英帝国主义武装侵略西藏之间的时期,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初年三朝,正是清代历史剧烈变迁的时期,也是西藏历史从七世班禅到十三世达赖喇嘛之间的一个重要变化阶段。围绕八世班禅生平和历史社会背景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八世班禅传》的翻译和研究,可以解开一些历史的谜团并为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精心组织策划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8卷本),《生态环境卷》即其中一种,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今年5月出版。
宗喀巴著述和宗教实践中都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世俗观念的宗教伦理孝道观。在卫藏学习和弘法的47年是宗喀巴宗教事业走向鼎峰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他曾面临着返回故乡还是留在卫藏的两难抉择。在收到老母亲托人带来消息,要求他回乡相见时,宗喀巴做出了留在卫藏弘扬佛法的决定,继而立誓永不返回故乡。文章基于对佛教经典历史文献及宗喀巴有关著述的文本研究,考察宗喀巴立誓永不返回故乡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宗喀巴对格鲁派僧侣及信教群众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伦理孝道观。
忙哥刺在忽必烈封王诸子中,“一藩二印,两府并开”,地位十分尊荣,但年未及而立而身死,且死因不明。只有郑思肖《大义略叙》明确记载他是因谋篡父位而被忽必烈所杀。结合史料中的其他记载,笔者认为忙哥刺在任安西王、秦王期间,确有不臣之心,他的死一定和汗位之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郑思肖的记载是可信的。
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青海牧区频发的鼠虫灾害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产物,是由于人类不恰当的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灾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牧区鼠虫灾害的防治,还需要从保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高度,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唯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鼠虫等生物灾害的历史难题。
第九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暨期刊编辑培训会于2021年10月21—23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大学主办,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西藏农牧学院协办,中国藏学杂志社、《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高原农业》编辑部承办,来自北京、南京、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30余家涉藏期刊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近60人与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