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24-02
时间生物学近年来受到了医学家的关注,其与高血压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了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这一较新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许多研究对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时间,恢复血压的正常模式,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显示了重要的价值。
脑血管病中的节律性及“清晨危险”
研究表明,不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一天中发病率均以6~12时为最高,0~6时最低。Elliott等进行的纳入11816例卒中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6~12时发作危险高于24小时平均水平49%[1]。
我们将脑血管事件好发于清晨的现象称为“清晨危险”。日前认为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血压在清醒后数小时迅速升至峰值的生理规律所引起的。
血压类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呈现24小时动态改变[2],按夜间血压下降率可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和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大量研究显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比杓型患者更易发生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尤其容易发生脑卒中和左心室肥厚。近年某些学者提出了另一种新类型——深杓型血压[3],指夜间血压过度下降>20%,这类高血压患者脑、心、肾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但其具体意义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证实。
随病情进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使脑、心、肾等靶器官更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冲击下,从而增加了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血压非杓型改变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杓型改变者,血压近日节律(24小时为1个周期)消失,易发生脑卒中,且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不仅血压的生理峰值时间与“清晨危险”现象有关,血压模式的改变也可导致和加重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ABPM提示高血压变异度(24小时内各时间段血压相对于平均血压的差值大小,反映了一天中血压的波动情况)与靶器官损害裎度呈正相关。血压变异性高于平均水平的患者,靶器官的严重程度(依据靶器官损害评分)显著增加。因此,降压治疗应尽量使非杓型、深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杓型血压,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的特点
时间治疗学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疾病发生或发作的昼夜节律特征,通过调整给药时间和(或)剂量、或应用特殊制剂,调整相应时间段内血流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加疗效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即在疾病的高危时增加药物剂量或活性,在其他时间则适度降低药物活性。对于高血压病而言,降压治疗至少应达到3个目的:(1)降低昼夜整体血压水平;(2)有效抑制清晨时间血压的快速上升;(3)维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即杓型血压状态)。
时间治疗学要求我们不仅要降低血压,更应关注24小时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清晨血压是否降低,血压变异是否降低,谷峰比值是否高于50%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减少。夜间血压过低或过高,清晨血压、心率徒增都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10%~20%)的同时,也要有效控制觉醒、恢复直立活动时血压徒升的情况。因此,应选择适宜的药物和给药方式有效控制清晨血压的骤升,从而减少清晨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观察高血压药物是否为符合时间治疗学要求的长效制剂,可以用药物的谷/峰来评价。药物谷/峰比值(T/P)=降压药疗效最低时血压下降值/降压疗效最大时血压下降值。T/P可以反映降压药疗效持续时间长短,比值越高表明药物作用越持久。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规定,T/P大于50%的降压药物方可称为长效降压药。选择口服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患者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可避免清晨危险事件的发生。长效制剂已成为公认的高血压治疗首选药物。
选择短效制剂时也不应一律按药物说明书的一日两次或一日三次服用,应根据个人血压的特点调整。如服用倍他乐克时,一般按一日两次给药,但对于晨起血压高者,就可以改为晨起和睡前服药,早晨和夜间血压均增高者,可改为每间隔12小时服药一次。这样的调整才更符合时间治疗学要求,更有利于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丽等.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4:33-34.
[2]孙宁玲.中国高血压杂志.2000,12:123.
[3] 甘学艳 刘波.现代医学与临床.2004,6:46
时间生物学近年来受到了医学家的关注,其与高血压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了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这一较新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许多研究对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时间,恢复血压的正常模式,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显示了重要的价值。
脑血管病中的节律性及“清晨危险”
研究表明,不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一天中发病率均以6~12时为最高,0~6时最低。Elliott等进行的纳入11816例卒中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6~12时发作危险高于24小时平均水平49%[1]。
我们将脑血管事件好发于清晨的现象称为“清晨危险”。日前认为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血压在清醒后数小时迅速升至峰值的生理规律所引起的。
血压类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呈现24小时动态改变[2],按夜间血压下降率可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和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大量研究显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比杓型患者更易发生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尤其容易发生脑卒中和左心室肥厚。近年某些学者提出了另一种新类型——深杓型血压[3],指夜间血压过度下降>20%,这类高血压患者脑、心、肾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但其具体意义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证实。
随病情进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使脑、心、肾等靶器官更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冲击下,从而增加了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血压非杓型改变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杓型改变者,血压近日节律(24小时为1个周期)消失,易发生脑卒中,且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不仅血压的生理峰值时间与“清晨危险”现象有关,血压模式的改变也可导致和加重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ABPM提示高血压变异度(24小时内各时间段血压相对于平均血压的差值大小,反映了一天中血压的波动情况)与靶器官损害裎度呈正相关。血压变异性高于平均水平的患者,靶器官的严重程度(依据靶器官损害评分)显著增加。因此,降压治疗应尽量使非杓型、深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杓型血压,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的特点
时间治疗学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疾病发生或发作的昼夜节律特征,通过调整给药时间和(或)剂量、或应用特殊制剂,调整相应时间段内血流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加疗效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即在疾病的高危时增加药物剂量或活性,在其他时间则适度降低药物活性。对于高血压病而言,降压治疗至少应达到3个目的:(1)降低昼夜整体血压水平;(2)有效抑制清晨时间血压的快速上升;(3)维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即杓型血压状态)。
时间治疗学要求我们不仅要降低血压,更应关注24小时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清晨血压是否降低,血压变异是否降低,谷峰比值是否高于50%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减少。夜间血压过低或过高,清晨血压、心率徒增都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10%~20%)的同时,也要有效控制觉醒、恢复直立活动时血压徒升的情况。因此,应选择适宜的药物和给药方式有效控制清晨血压的骤升,从而减少清晨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观察高血压药物是否为符合时间治疗学要求的长效制剂,可以用药物的谷/峰来评价。药物谷/峰比值(T/P)=降压药疗效最低时血压下降值/降压疗效最大时血压下降值。T/P可以反映降压药疗效持续时间长短,比值越高表明药物作用越持久。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规定,T/P大于50%的降压药物方可称为长效降压药。选择口服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患者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可避免清晨危险事件的发生。长效制剂已成为公认的高血压治疗首选药物。
选择短效制剂时也不应一律按药物说明书的一日两次或一日三次服用,应根据个人血压的特点调整。如服用倍他乐克时,一般按一日两次给药,但对于晨起血压高者,就可以改为晨起和睡前服药,早晨和夜间血压均增高者,可改为每间隔12小时服药一次。这样的调整才更符合时间治疗学要求,更有利于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丽等.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4:33-34.
[2]孙宁玲.中国高血压杂志.2000,12:123.
[3] 甘学艳 刘波.现代医学与临床.200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