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线-45℃低温环境用X80钢级rΦ1422 mm×33.8 mm感应加热弯管研发

来源 :焊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低温环境下弯管脆断的问题,以满足我国长输油气管道低温站场用钢管的需求,针对油气输送用X80钢级直缝埋弧焊弯管母管焊接接头在热煨淬火+回火热处理后,焊缝金属夏比冲击韧性存在明显脆化的现象,设计研发了X80钢级-45℃低温弯管专用焊丝,采用单丝多层多道埋弧焊工艺,并选用整体热煨制方式试制了感应加热弯管,并进行了理化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试制的弯管焊缝金相组织主要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多边形铁素体,焊缝-45℃低温冲击功均值在130 J以上.研制的X80钢级Φ1422 mm×33.8 mm感应加热弯管,解决了高钢级、大壁厚、低温弯管焊缝脆化问题,完全满足中俄东线-45℃低温管道工程设计要求.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油气输送管道工程环焊缝质量,保证高钢级管道建设的安全施工和运营,通过常规性能测试和微测试方法,对X80油气输送管道自保护药芯半自动焊接工艺(FCAW-S)的环焊接头组
以献县泛区南北泛区调度运用为例,采用二维数学模型演进的方法,对献县泛区设计标准内洪水调度启用次序进行研究分析,从水位、水深、蓄滞容积变化、洪灾损失等多个方面,对泛区的启用时机、次序进行比较分析,对献县泛区的实际调度运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针对某气田L360管道外壁发生的局部腐蚀现象,通过对腐蚀管段理化性能分析、土壤成分分析和硫酸盐还原菌(SRB)腐蚀试验等,系统地研究了该管道失效的原因。结果显示,该管材的化学成分、力学特性和金相组织均符合标准要求。分析表明,管体周围土壤含水率较高同时含有大量的SRB是导致局部腐蚀的主要原因,且随着时间延长产物膜不具备保护性,其与基材形成的腐蚀原电池加快了腐蚀进程。
2021年(第21届)中国焊管冷弯行业年会在福建省泉州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济南金品轧辊模具有限公司主办,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山东大学及焊管冷弯行业的专家、学者等240余
期刊
为了解决油套管接箍高温磷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磷化结晶较大、磷化沉淀多的问题,在对磷化生产线工艺流程、磷化膜的要求等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线各槽液的维护周期和日常维护方法,并针对接箍磷化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总结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包括脱脂槽、磷化前水洗槽、酸洗槽、表调槽、磷化槽的维护和生产控制方法。该研究可为油套管接箍磷化生产线维护各槽液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基于截面200 mm×20 mm,高1600 mm,锥角60°的矩形喷动流化床,以二组分混合颗粒、单一组分球形颗粒及非球形颗粒为物料进行最大喷动压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喷动压降随静止床高、颗粒密度、颗粒球形度及二组分混合颗粒体系中沉积组分分率增加而增大,随流化气速增大而减小;增大颗粒粒径或喷口宽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存在极小值;对于非球形颗粒及混合颗粒,其床层总压降随表观喷动气速变化的规律与单一组分球形颗粒相同,但相同条件下的前者压降波动幅度大于后者。以实验测量的854组数据为基础,结合量纲分析
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对Kenics型静态混合器内分散相油滴破碎及聚并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混合元件数、元件长径比等参数对分散相液滴粒径的影响,揭示了分散相在Kenics静态混合器内流动过程中液滴粒径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雷诺数增大,分散相液滴出口粒径不断减小,并出现临界趋势;静态混合器的前几个元件段粒径下降较快,雷诺数越高,油滴破碎达到稳定粒径所需的流动距离越短,而元件数仅在较低雷诺数下对粒径有明显影响;相同雷诺数下元件的长径比越小,其出口粒径越小,且达到稳定所需流动距离越短。
微气泡的尺寸介于1~1000μm之间.相比于传统大气泡,微气泡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上浮速度慢和传质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化妆品、医学和废水处理等
利用Fe(Si)合金球形粉末为沉积基底,正硅酸乙酯为SiO2气相介质前驱体,采用引入流化环节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合成了Fe(Si)/SiO2复合粉末。考察了沉积过程中Ar稀释气体流量对Fe(Si)基底粉末表面SiO2绝缘介质沉积过程的影响规律及形成完整核壳异质结构的稀释气体流量范围。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态化气相沉积过程中Ar稀释气体流量的逐渐增大,SiO2绝缘介质在Fe(Si)粉末基底表面的微观形貌从亚微米级团簇转变为完
201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直径介于1~100μm之间的气泡定义为微气泡,本研究参照上述定义,针对微气泡容易受到表面活性物质影响的特点,通过直接数值模拟对不同尺寸单个自由上升微气泡在表面活性物质影响下的传质速率进行研究。通过与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微气泡的运动速度及传质速率均可用Clift等总结的爬流范围内的理论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表面活性物质在微气泡表面的吸附会降低气泡的液相传质系数,但对于受表面活性物质影响程度较大的微气泡,其液相传质系数随气泡尺寸减小呈持续增加趋势,而与洁净微气泡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有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