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例析了形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的三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诗歌;无理而妙;移情;想像;修辞方法
诗歌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因此,诗人在创作中常常要按照自己的情感逻辑和想像逻辑,或用荒谬的情节,或大胆想像,或用修辞手法,写出反常背理的诗句,这些诗句违反了生活的真实,但却是艺术的真实,常常是悖理的,但却是通情的,常常是无理的,但却是无理而妙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是诗人对情感审美体验的个性化、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解读。
造成无理而妙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荒谬的移情;其二、奇特的想像;其三、巧妙的修辞。
一、荒谬的移情
“移情”即作者所抒之情,并非直白地表露,而是“移情于人”或“移情于物”,含蓄地传达出来,使读者获得一种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且极富韵味的审美艺术情趣。移情虽“反常”,却“合道”。事必无,而情必真。
唐代李益有绝句《江南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一个商人妇的口吻,叙述了一件无奈而又可悲可叹的事实。丈夫常年在外经商,自己长期独守空房,孤独寂寞。诗歌抒写了妇人的怨情。这种怨情的表露并非像“真成薄命久寻思”(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妇人荒唐无稽的想法“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曲折地抒写出来。我们试想:潮水有信,弄潮儿也有信吗?恐怕未必。妇人真的想“嫁于弄潮儿”亦未必。但我们仔细揣摩长期生活在孤寂难奈之中的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又不难理解这种因盼而怒,因怨而悔的非非之想,确是她“似谬而怨情极,似痴而真情至”之语,确是她内心百般滋味的曲折再现。
清人贺裳认为这首试与宋人张先《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诸句,均为无理而妙。
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写道:“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被贬为岳州司马的贾至,身处逆境,愁重难遣。他看到春光明媚,而自己那流入之愁逐客之恨却难以排遣,这时他没有像南唐冯延巳《鹊踏枝》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那样直陈事实,而是平中见奇,别出心裁,迁怒于“东风”和“春日”。“东风”带来了“草色青”“柳色黄”“桃花乱”“李花香”,却不能将作者心头之愁吹去;春日使得白昼延长,而日益浓重的“逐客之情”却与时俱长,使得自己度日如年。迁怒于“东风”和“春日”看似无理,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想法又是合理的,诗人借助移情,达到了感情表达上的婉曲与深度。尤其是“惹”字,不为“吹愁”,反而“惹恨”,抱怨东风,实在妙绝。
有一首当代诗《伞内,伞外》这样写到:“二月底三月初\我摺起伞外的雨季\你敢不敢也摺起我\收在贴胸的口袋里\黄昏时,在望园楼\有一抹霞色\如何从我的双颊飞起\染红湖上的一轮落日。”
诗中有两点是反常悖理的:我怎么能被你摺起,并被收入“贴胸的口袋里”呢?“湖上的一轮落日”的颜色,岂能是“从我双颊飞起”的一抹霞色染红的呢?
是的,它是荒谬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却符合诗人的感情逻辑。只有这样强烈地期待着与对方如胶似漆,心心相印的感情,才会向对方提出敢不敢的挑战,也才能感到“人面落日相映红”,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出内心世界涌动着的真情实感。
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篇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的历史,诗人没有单调的直接地去描绘这些贫穷、落后、停滞等,而是用荒谬的移情手法,先把贫穷落后与停滞转化成“我”,然后又把我转化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泥上的驳船”等,比喻新奇,耐人寻味。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祖国疲惫的呻吟,仿佛看到了祖国迈着艰难脚步的身影,仿佛能触摸到祖国在历史的隧道中摸索的痛苦。
二、奇特的想像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過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的意境。奇特的想像,是“无理而妙”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游”的形式,极力地驰骋想像,描写了梦境——理想之境的绚丽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理想的境界中,自然现象充满了神奇,云变成了衣,风变成了马,动物也被拟人化了,能鼓瑟、回车……这个光明神奇的境界与现实社会的黑暗污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李白追求光明美好生活的理想,也体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
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词章《蝶恋花。答李淑一》,以神奇的想像把我们引入一种美丽的神话境界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希望敬爱的人死后能升天,这是中国人纯朴感情的传统愿望。杨、柳二位烈士的忠魂升上了九重天,他们骄健的英姿,浩然的正气,深深地感动了仙人们。吴刚捧出了桂花酒,嫦娥翩翩起舞。碧海青天,万里长空,都为忠魂的莅临而增光添彩。一声霹雳,地覆天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被推翻了,烈士们献出生命而追求的理想实现了,怎能不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呢?这是欢乐的眼泪,振奋的眼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种眼泪,只是羁居客舍,面对妻儿的纵情,比起这里天上人间的倾盆大雨来,就显得太局促了。这澎湃的激情,热烈的场面,是对无数为中国革命捐躯的英烈的颂歌,是对伟大的中国革命的颂歌。这首词,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紧紧地揉成一体,在描绘现实当中既有幻想的因素,而在驰骋想像当中又有现实的基础。毛泽东这首词把对烈士的歌颂同优美的神话境界结合起来,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巧妙的修辞
诗人们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又高于其他文学语言的诗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未定性、随意性和广义性等特点。
唐代李益的另一首诗《宫怨》是一典型例子:“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铜壶滴漏是古代的记时工具,宫漏则为宫内专用的滴漏。用时其内盛水,一夜漏尽,水不尽则天未明。诗中想像用海水注入其中,哪里还有漏尽之时?海水添宫漏,极其夸张地写出了失宠的长门宫人彻夜难眠,而觉得宫漏之水滴不完流不尽,漫漫长夜难以挨过的主观心理感受,表达了个人的真切怨情。似无理却蕴意丰,似荒谬而怨情极,耐人回味,实在妙绝。
李白的不少诗作中就有着极度的夸张,如《蜀道难》一开头,就以一连串的惊叹词“噫,吁喊,危乎高哉!”引出一个使人触目惊心的警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的山峰是何等高峻啊,“扪 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伸出手来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头来简直不敢呼吸。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李白极力夸张蜀道的艰险,旅人的愁惨之情,实则是抒发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一句。“绿云”有点失真,为何不用“乌云”呢?用“云”和“鬟”可以构成比喻,其本体和喻体都有浓密、高的特点。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为何要用“绿”限制“云”呢?作者抓住同是描绘青春少女容颜这一关系,并运用“绿”的色彩鲜艳和女子发髻梳得艳丽这两个事物之间深层的相似之处,置色彩的相异而不顾,异乎寻常地建立了比喻关系,使“绿云”(喻体)和“鬟”(本体)贴切吻合,突出了宫女在梳妆时的刻意打扮,追求艳丽。而且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有助于揭示中心思想。“绿”字是作者用比喻联系甲、乙两个事物时加进去的主观意象,这种描写虽然客观现实并不存在,但是能满足更高欣赏情趣。
再如当代诗人沙白的《秋》:“湖泊上漂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个秋天。”把红叶比喻成扁舟,再把秋天拟人化,形成绝妙诗句。
总之,我们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富于诤隋的感l生的语言。“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真实的谎言,是清醒的梦话、醉话,是貌似无理而实则有情的心语,它以感情为灵魂,使诗歌获得了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华,李如鸾《新千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安旗《李诗咀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谈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木手法
邓新纯
[摘要]本文例析了形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的三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诗歌;无理而妙;移情;想像;修辞方法
诗歌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因此,诗人在创作中常常要按照自己的情感逻辑和想像逻辑,或用荒谬的情节,或大胆想像,或用修辞手法,写出反常背理的诗句,这些诗句违反了生活的真实,但却是艺术的真实,常常是悖理的,但却是通情的,常常是无理的,但却是无理而妙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是诗人对情感审美体验的个性化、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解读。
造成无理而妙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荒谬的移情;其二、奇特的想像;其三、巧妙的修辞。
一、荒谬的移情
“移情”即作者所抒之情,并非直白地表露,而是“移情于人”或“移情于物”,含蓄地传达出来,使读者获得一种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且极富韵味的审美艺术情趣。移情虽“反常”,却“合道”。事必无,而情必真。
唐代李益有绝句《江南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一个商人妇的口吻,叙述了一件无奈而又可悲可叹的事实。丈夫常年在外经商,自己长期独守空房,孤独寂寞。诗歌抒写了妇人的怨情。这种怨情的表露并非像“真成薄命久寻思”(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妇人荒唐无稽的想法“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曲折地抒写出来。我们试想:潮水有信,弄潮儿也有信吗?恐怕未必。妇人真的想“嫁于弄潮儿”亦未必。但我们仔细揣摩长期生活在孤寂难奈之中的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又不难理解这种因盼而怒,因怨而悔的非非之想,确是她“似谬而怨情极,似痴而真情至”之语,确是她内心百般滋味的曲折再现。
清人贺裳认为这首试与宋人张先《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诸句,均为无理而妙。
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写道:“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被贬为岳州司马的贾至,身处逆境,愁重难遣。他看到春光明媚,而自己那流入之愁逐客之恨却难以排遣,这时他没有像南唐冯延巳《鹊踏枝》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那样直陈事实,而是平中见奇,别出心裁,迁怒于“东风”和“春日”。“东风”带来了“草色青”“柳色黄”“桃花乱”“李花香”,却不能将作者心头之愁吹去;春日使得白昼延长,而日益浓重的“逐客之情”却与时俱长,使得自己度日如年。遷怒于“东风”和“春日”看似无理,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想法又是合理的,诗人借助移情,达到了感情表达上的婉曲与深度。尤其是“惹”字,不为“吹愁”,反而“惹恨”,抱怨东风,实在妙绝。
有一首当代诗《伞内,伞外》这样写到:“二月底三月初\我摺起伞外的雨季\你敢不敢也摺起我\收在贴胸的口袋里\黄昏时,在望园楼\有一抹霞色\如何从我的双颊飞起\染红湖上的一轮落日。”
诗中有两点是反常悖理的:我怎么能被你摺起,并被收入“贴胸的口袋里”呢?“湖上的一轮落日”的颜色,岂能是“从我双颊飞起”的一抹霞色染红的呢?
是的,它是荒谬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却符合诗人的感情逻辑。只有这样强烈地期待着与对方如胶似漆,心心相印的感情,才会向对方提出敢不敢的挑战,也才能感到“人面落日相映红”,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出内心世界涌动着的真情实感。
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篇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的历史,诗人没有单调的直接地去描绘这些贫穷、落后、停滞等,而是用荒谬的移情手法,先把贫穷落后与停滞转化成“我”,然后又把我转化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泥上的驳船”等,比喻新奇,耐人寻味。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祖国疲惫的呻吟,仿佛看到了祖国迈着艰难脚步的身影,仿佛能触摸到祖国在历史的隧道中摸索的痛苦。
二、奇特的想像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的意境。奇特的想像,是“无理而妙”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游”的形式,极力地驰骋想像,描写了梦境——理想之境的绚丽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理想的境界中,自然现象充满了神奇,云变成了衣,风变成了马,动物也被拟人化了,能鼓瑟、回车……这个光明神奇的境界与现实社会的黑暗污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李白追求光明美好生活的理想,也体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
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词章《蝶恋花。答李淑一》,以神奇的想像把我们引入一种美丽的神话境界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希望敬爱的人死后能升天,这是中国人纯朴感情的传统愿望。杨、柳二位烈士的忠魂升上了九重天,他们骄健的英姿,浩然的正气,深深地感动了仙人们。吴刚捧出了桂花酒,嫦娥翩翩起舞。碧海青天,万里长空,都为忠魂的莅临而增光添彩。一声霹雳,地覆天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被推翻了, 烈士们献出生命而追求的理想实现了,怎能不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呢?这是欢乐的眼泪,振奋的眼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种眼泪,只是羁居客舍,面对妻儿的纵情,比起这里天上人间的倾盆大雨来,就显得太局促了。这澎湃的激情,热烈的场面,是对无数为中国革命捐躯的英烈的颂歌,是对伟大的中国革命的颂歌。这首词,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紧紧地揉成一体,在描绘现实当中既有幻想的因素,而在驰骋想像当中又有现实的基础。毛泽东这首词把对烈士的歌颂同优美的神话境界结合起来,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巧妙的修辞
诗人们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又高于其他文学语言的诗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未定性、随意性和广义性等特点。
唐代李益的另一首诗《宫怨》是一典型例子:“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铜壶滴漏是古代的记时工具,宫漏则为宫内专用的滴漏。用时其内盛水,一夜漏尽,水不尽则天未明。诗中想像用海水注入其中,哪里还有漏尽之时?海水添宫漏,极其夸张地写出了失宠的长门宫人彻夜难眠,而觉得宫漏之水滴不完流不尽,漫漫长夜难以挨过的主观心理感受,表达了个人的真切怨情。似无理却蕴意丰,似荒谬而怨情极,耐人回味,实在妙绝。
李白的不少诗作中就有着极度的夸张,如《蜀道难》一开头,就以一连串的惊叹词“噫,吁喊,危乎高哉!”引出一个使人触目惊心的警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的山峰是何等高峻啊,“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伸出手来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头来简直不敢呼吸。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李白极力夸张蜀道的艰险,旅人的愁惨之情,实则是抒发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一句。“绿云”有点失真,为何不用“乌云”呢?用“云”和“鬟”可以构成比喻,其本体和喻体都有浓密、高的特点。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为何要用“绿”限制“云”呢?作者抓住同是描绘青春少女容颜这一关系,并运用“绿”的色彩鲜艳和女子发髻梳得艳丽这两个事物之间深层的相似之处,置色彩的相异而不顾,异乎寻常地建立了比喻关系,使“绿云”(喻体)和“鬟”(本体)贴切吻合,突出了宫女在梳妆时的刻意打扮,追求艳丽。而且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有助于揭示中心思想。“綠”字是作者用比喻联系甲、乙两个事物时加进去的主观意象,这种描写虽然客观现实并不存在,但是能满足更高欣赏情趣。
再如当代诗人沙白的《秋》:“湖泊上漂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个秋天。”把红叶比喻成扁舟,再把秋天拟人化,形成绝妙诗句。
总之,我们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富于诤隋的感l生的语言。“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真实的谎言,是清醒的梦话、醉话,是貌似无理而实则有情的心语,它以感情为灵魂,使诗歌获得了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华,李如鸾《新千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安旗《李诗咀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关键词]诗歌;无理而妙;移情;想像;修辞方法
诗歌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因此,诗人在创作中常常要按照自己的情感逻辑和想像逻辑,或用荒谬的情节,或大胆想像,或用修辞手法,写出反常背理的诗句,这些诗句违反了生活的真实,但却是艺术的真实,常常是悖理的,但却是通情的,常常是无理的,但却是无理而妙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是诗人对情感审美体验的个性化、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解读。
造成无理而妙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荒谬的移情;其二、奇特的想像;其三、巧妙的修辞。
一、荒谬的移情
“移情”即作者所抒之情,并非直白地表露,而是“移情于人”或“移情于物”,含蓄地传达出来,使读者获得一种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且极富韵味的审美艺术情趣。移情虽“反常”,却“合道”。事必无,而情必真。
唐代李益有绝句《江南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一个商人妇的口吻,叙述了一件无奈而又可悲可叹的事实。丈夫常年在外经商,自己长期独守空房,孤独寂寞。诗歌抒写了妇人的怨情。这种怨情的表露并非像“真成薄命久寻思”(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妇人荒唐无稽的想法“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曲折地抒写出来。我们试想:潮水有信,弄潮儿也有信吗?恐怕未必。妇人真的想“嫁于弄潮儿”亦未必。但我们仔细揣摩长期生活在孤寂难奈之中的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又不难理解这种因盼而怒,因怨而悔的非非之想,确是她“似谬而怨情极,似痴而真情至”之语,确是她内心百般滋味的曲折再现。
清人贺裳认为这首试与宋人张先《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诸句,均为无理而妙。
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写道:“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被贬为岳州司马的贾至,身处逆境,愁重难遣。他看到春光明媚,而自己那流入之愁逐客之恨却难以排遣,这时他没有像南唐冯延巳《鹊踏枝》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那样直陈事实,而是平中见奇,别出心裁,迁怒于“东风”和“春日”。“东风”带来了“草色青”“柳色黄”“桃花乱”“李花香”,却不能将作者心头之愁吹去;春日使得白昼延长,而日益浓重的“逐客之情”却与时俱长,使得自己度日如年。迁怒于“东风”和“春日”看似无理,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想法又是合理的,诗人借助移情,达到了感情表达上的婉曲与深度。尤其是“惹”字,不为“吹愁”,反而“惹恨”,抱怨东风,实在妙绝。
有一首当代诗《伞内,伞外》这样写到:“二月底三月初\我摺起伞外的雨季\你敢不敢也摺起我\收在贴胸的口袋里\黄昏时,在望园楼\有一抹霞色\如何从我的双颊飞起\染红湖上的一轮落日。”
诗中有两点是反常悖理的:我怎么能被你摺起,并被收入“贴胸的口袋里”呢?“湖上的一轮落日”的颜色,岂能是“从我双颊飞起”的一抹霞色染红的呢?
是的,它是荒谬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却符合诗人的感情逻辑。只有这样强烈地期待着与对方如胶似漆,心心相印的感情,才会向对方提出敢不敢的挑战,也才能感到“人面落日相映红”,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出内心世界涌动着的真情实感。
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篇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的历史,诗人没有单调的直接地去描绘这些贫穷、落后、停滞等,而是用荒谬的移情手法,先把贫穷落后与停滞转化成“我”,然后又把我转化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泥上的驳船”等,比喻新奇,耐人寻味。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祖国疲惫的呻吟,仿佛看到了祖国迈着艰难脚步的身影,仿佛能触摸到祖国在历史的隧道中摸索的痛苦。
二、奇特的想像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過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的意境。奇特的想像,是“无理而妙”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游”的形式,极力地驰骋想像,描写了梦境——理想之境的绚丽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理想的境界中,自然现象充满了神奇,云变成了衣,风变成了马,动物也被拟人化了,能鼓瑟、回车……这个光明神奇的境界与现实社会的黑暗污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李白追求光明美好生活的理想,也体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
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词章《蝶恋花。答李淑一》,以神奇的想像把我们引入一种美丽的神话境界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希望敬爱的人死后能升天,这是中国人纯朴感情的传统愿望。杨、柳二位烈士的忠魂升上了九重天,他们骄健的英姿,浩然的正气,深深地感动了仙人们。吴刚捧出了桂花酒,嫦娥翩翩起舞。碧海青天,万里长空,都为忠魂的莅临而增光添彩。一声霹雳,地覆天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被推翻了,烈士们献出生命而追求的理想实现了,怎能不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呢?这是欢乐的眼泪,振奋的眼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种眼泪,只是羁居客舍,面对妻儿的纵情,比起这里天上人间的倾盆大雨来,就显得太局促了。这澎湃的激情,热烈的场面,是对无数为中国革命捐躯的英烈的颂歌,是对伟大的中国革命的颂歌。这首词,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紧紧地揉成一体,在描绘现实当中既有幻想的因素,而在驰骋想像当中又有现实的基础。毛泽东这首词把对烈士的歌颂同优美的神话境界结合起来,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巧妙的修辞
诗人们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又高于其他文学语言的诗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未定性、随意性和广义性等特点。
唐代李益的另一首诗《宫怨》是一典型例子:“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铜壶滴漏是古代的记时工具,宫漏则为宫内专用的滴漏。用时其内盛水,一夜漏尽,水不尽则天未明。诗中想像用海水注入其中,哪里还有漏尽之时?海水添宫漏,极其夸张地写出了失宠的长门宫人彻夜难眠,而觉得宫漏之水滴不完流不尽,漫漫长夜难以挨过的主观心理感受,表达了个人的真切怨情。似无理却蕴意丰,似荒谬而怨情极,耐人回味,实在妙绝。
李白的不少诗作中就有着极度的夸张,如《蜀道难》一开头,就以一连串的惊叹词“噫,吁喊,危乎高哉!”引出一个使人触目惊心的警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的山峰是何等高峻啊,“扪 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伸出手来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头来简直不敢呼吸。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李白极力夸张蜀道的艰险,旅人的愁惨之情,实则是抒发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一句。“绿云”有点失真,为何不用“乌云”呢?用“云”和“鬟”可以构成比喻,其本体和喻体都有浓密、高的特点。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为何要用“绿”限制“云”呢?作者抓住同是描绘青春少女容颜这一关系,并运用“绿”的色彩鲜艳和女子发髻梳得艳丽这两个事物之间深层的相似之处,置色彩的相异而不顾,异乎寻常地建立了比喻关系,使“绿云”(喻体)和“鬟”(本体)贴切吻合,突出了宫女在梳妆时的刻意打扮,追求艳丽。而且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有助于揭示中心思想。“绿”字是作者用比喻联系甲、乙两个事物时加进去的主观意象,这种描写虽然客观现实并不存在,但是能满足更高欣赏情趣。
再如当代诗人沙白的《秋》:“湖泊上漂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个秋天。”把红叶比喻成扁舟,再把秋天拟人化,形成绝妙诗句。
总之,我们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富于诤隋的感l生的语言。“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真实的谎言,是清醒的梦话、醉话,是貌似无理而实则有情的心语,它以感情为灵魂,使诗歌获得了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华,李如鸾《新千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安旗《李诗咀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谈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木手法
邓新纯
[摘要]本文例析了形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的三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诗歌;无理而妙;移情;想像;修辞方法
诗歌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因此,诗人在创作中常常要按照自己的情感逻辑和想像逻辑,或用荒谬的情节,或大胆想像,或用修辞手法,写出反常背理的诗句,这些诗句违反了生活的真实,但却是艺术的真实,常常是悖理的,但却是通情的,常常是无理的,但却是无理而妙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是诗人对情感审美体验的个性化、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解读。
造成无理而妙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荒谬的移情;其二、奇特的想像;其三、巧妙的修辞。
一、荒谬的移情
“移情”即作者所抒之情,并非直白地表露,而是“移情于人”或“移情于物”,含蓄地传达出来,使读者获得一种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且极富韵味的审美艺术情趣。移情虽“反常”,却“合道”。事必无,而情必真。
唐代李益有绝句《江南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一个商人妇的口吻,叙述了一件无奈而又可悲可叹的事实。丈夫常年在外经商,自己长期独守空房,孤独寂寞。诗歌抒写了妇人的怨情。这种怨情的表露并非像“真成薄命久寻思”(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妇人荒唐无稽的想法“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曲折地抒写出来。我们试想:潮水有信,弄潮儿也有信吗?恐怕未必。妇人真的想“嫁于弄潮儿”亦未必。但我们仔细揣摩长期生活在孤寂难奈之中的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又不难理解这种因盼而怒,因怨而悔的非非之想,确是她“似谬而怨情极,似痴而真情至”之语,确是她内心百般滋味的曲折再现。
清人贺裳认为这首试与宋人张先《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诸句,均为无理而妙。
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写道:“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被贬为岳州司马的贾至,身处逆境,愁重难遣。他看到春光明媚,而自己那流入之愁逐客之恨却难以排遣,这时他没有像南唐冯延巳《鹊踏枝》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那样直陈事实,而是平中见奇,别出心裁,迁怒于“东风”和“春日”。“东风”带来了“草色青”“柳色黄”“桃花乱”“李花香”,却不能将作者心头之愁吹去;春日使得白昼延长,而日益浓重的“逐客之情”却与时俱长,使得自己度日如年。遷怒于“东风”和“春日”看似无理,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想法又是合理的,诗人借助移情,达到了感情表达上的婉曲与深度。尤其是“惹”字,不为“吹愁”,反而“惹恨”,抱怨东风,实在妙绝。
有一首当代诗《伞内,伞外》这样写到:“二月底三月初\我摺起伞外的雨季\你敢不敢也摺起我\收在贴胸的口袋里\黄昏时,在望园楼\有一抹霞色\如何从我的双颊飞起\染红湖上的一轮落日。”
诗中有两点是反常悖理的:我怎么能被你摺起,并被收入“贴胸的口袋里”呢?“湖上的一轮落日”的颜色,岂能是“从我双颊飞起”的一抹霞色染红的呢?
是的,它是荒谬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却符合诗人的感情逻辑。只有这样强烈地期待着与对方如胶似漆,心心相印的感情,才会向对方提出敢不敢的挑战,也才能感到“人面落日相映红”,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出内心世界涌动着的真情实感。
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篇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的历史,诗人没有单调的直接地去描绘这些贫穷、落后、停滞等,而是用荒谬的移情手法,先把贫穷落后与停滞转化成“我”,然后又把我转化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泥上的驳船”等,比喻新奇,耐人寻味。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祖国疲惫的呻吟,仿佛看到了祖国迈着艰难脚步的身影,仿佛能触摸到祖国在历史的隧道中摸索的痛苦。
二、奇特的想像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诗的意境。奇特的想像,是“无理而妙”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游”的形式,极力地驰骋想像,描写了梦境——理想之境的绚丽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理想的境界中,自然现象充满了神奇,云变成了衣,风变成了马,动物也被拟人化了,能鼓瑟、回车……这个光明神奇的境界与现实社会的黑暗污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李白追求光明美好生活的理想,也体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
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词章《蝶恋花。答李淑一》,以神奇的想像把我们引入一种美丽的神话境界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希望敬爱的人死后能升天,这是中国人纯朴感情的传统愿望。杨、柳二位烈士的忠魂升上了九重天,他们骄健的英姿,浩然的正气,深深地感动了仙人们。吴刚捧出了桂花酒,嫦娥翩翩起舞。碧海青天,万里长空,都为忠魂的莅临而增光添彩。一声霹雳,地覆天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被推翻了, 烈士们献出生命而追求的理想实现了,怎能不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呢?这是欢乐的眼泪,振奋的眼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种眼泪,只是羁居客舍,面对妻儿的纵情,比起这里天上人间的倾盆大雨来,就显得太局促了。这澎湃的激情,热烈的场面,是对无数为中国革命捐躯的英烈的颂歌,是对伟大的中国革命的颂歌。这首词,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紧紧地揉成一体,在描绘现实当中既有幻想的因素,而在驰骋想像当中又有现实的基础。毛泽东这首词把对烈士的歌颂同优美的神话境界结合起来,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巧妙的修辞
诗人们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又高于其他文学语言的诗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未定性、随意性和广义性等特点。
唐代李益的另一首诗《宫怨》是一典型例子:“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铜壶滴漏是古代的记时工具,宫漏则为宫内专用的滴漏。用时其内盛水,一夜漏尽,水不尽则天未明。诗中想像用海水注入其中,哪里还有漏尽之时?海水添宫漏,极其夸张地写出了失宠的长门宫人彻夜难眠,而觉得宫漏之水滴不完流不尽,漫漫长夜难以挨过的主观心理感受,表达了个人的真切怨情。似无理却蕴意丰,似荒谬而怨情极,耐人回味,实在妙绝。
李白的不少诗作中就有着极度的夸张,如《蜀道难》一开头,就以一连串的惊叹词“噫,吁喊,危乎高哉!”引出一个使人触目惊心的警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的山峰是何等高峻啊,“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伸出手来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头来简直不敢呼吸。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李白极力夸张蜀道的艰险,旅人的愁惨之情,实则是抒发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一句。“绿云”有点失真,为何不用“乌云”呢?用“云”和“鬟”可以构成比喻,其本体和喻体都有浓密、高的特点。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为何要用“绿”限制“云”呢?作者抓住同是描绘青春少女容颜这一关系,并运用“绿”的色彩鲜艳和女子发髻梳得艳丽这两个事物之间深层的相似之处,置色彩的相异而不顾,异乎寻常地建立了比喻关系,使“绿云”(喻体)和“鬟”(本体)贴切吻合,突出了宫女在梳妆时的刻意打扮,追求艳丽。而且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有助于揭示中心思想。“綠”字是作者用比喻联系甲、乙两个事物时加进去的主观意象,这种描写虽然客观现实并不存在,但是能满足更高欣赏情趣。
再如当代诗人沙白的《秋》:“湖泊上漂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个秋天。”把红叶比喻成扁舟,再把秋天拟人化,形成绝妙诗句。
总之,我们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富于诤隋的感l生的语言。“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真实的谎言,是清醒的梦话、醉话,是貌似无理而实则有情的心语,它以感情为灵魂,使诗歌获得了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华,李如鸾《新千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安旗《李诗咀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