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在网球的版图E有浓重的一笔。看看国家队男子选手的大名单:柏衍、曾少眩、张择、公茂鑫……他们都是这座江南城市培养的网球精英。
“两个牌子。一套班子”抓网球
“在十运会之前,江苏队的男子网球人才是断档的,以易景茜为首的那一代,女子是全面强于男子的,十运会是一个转折点,十运会和十一运会连续两届江苏队都拿了两块金牌,男子强势反弹。目前国家队的主力队员中,曾少眩、柏衍、张择、公茂鑫、包括之前的薛峰,都是南京培养的。”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南京市网球运动协会秘书长朱程明介绍道。
2002年,南京市网球运动协会成立;2007年,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挂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在竞技网球和群众网球“两手都要抓”中起到了统领的核心作用。
网球协会成立的最初,朱程明就被任命为秘书长,这对从1986年就开始打网球、时刻关注网球发展动向的他来说,确实是不二人选。“南京网球的历史源远流长,这项由传教士带来的运动?在领事馆和体院都有很浓重的印记,那里的网球场地解放前就已经存在了。”
文革时期,网球运动遭到严重破坏,一度被禁止。这使得朱程明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网球时,很多人还不知网球为何物。文革后,曾下放到乡下的网球专业人才被政府请回城里来当教练,南京的网球才得以重新开展和推广。
回顾南京网球的发展历程,朱程明也曾感叹起步的艰难。由于中国的体制,网球的发展在各城市之间都有着自上而下的传统,“当时南京参与网球的领导很少,”这是其一难题。“我们有做过市场调研,江苏省包括南京,企业主动赞助体育赛事的愿望不强烈。”政府领导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的忽视,使得网球在南京开展初期举步维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京的网球场地在700片左右,网球人口在十万人左右(按一年中打过一两次网球的频率计算)”。朱程明估算到。最近这三五年,网球在南京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柏衍、张择的母校
第14届省运会,4枚金牌;
第15届省运会,6枚金牌;
第16届省运会,7枚金牌;
第17届省运会,8枚金牌。
这不仅仅是一些罗列的数字,这个递增数据的背后,是一个培育网球专业选手的强大机构:南京中山东路业余体校。“每届省运会一半以上的金牌来自我们学校”副校长、网球教练鲍勤说到。鲍勤,原国家队女队队员,与前“亚洲一姐”易景茜是同一时代的网球好手。她退役后就一直在这所老体校带队员,柏衍和张择小时候就是由她选材看中,并一手培养起来的。南京市甚至是江苏省,目前很多网球选手的少儿启蒙就是从这所体校、从鲍勤教练的亲自教学开始的。这是江苏省输送网球人才的最大出口之一。
南京中山东路业余体校是一个综合性的体校,体育人才层出不穷。由于网球在中国的普及和名气提升后,该校目前的网球学生就有150多名,由鲍勤亲自抓,配以7、8个网球教练。
老晚的节奏
南京业余网球界里,无人不晓得老晚。说起这老晚,本来他还有着与南京这座历史古都同样享着韵味的网名“晚风铃”,球友硬是把“老晚,老晚”叫开了。也难怪,“结婚晚,孩子要得晚,睡得晚,打球拉拍也晚。”踩着这个漫节奏,他是配得上这个称呼的。
可是,对于南京网球的推动,老晚驶入的可是快速通道,这得记上一功。2002年由老晚一手创办和策划的“独品积分赛”,不知培养了多少网球爱好者,不知陪伴了多少球友渡过了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不知让多少业余选手留恋征战赛场的感觉。
由老晚牵头的独品网球俱乐部承办的“独品积分赛”一开始并不被人接纳,认为这只是“小打小闹”、“打野球”。赛事在2007、2008年亏本经营,参赛选手交来的报名费不够承担租场、买球的费用,一度夭折。“贴钱也在坚持。”这是老晚的坚定之音。这才使得这项赛事至今存活了9个年头,并在南京网球圈里人尽皆知。
如今该项赛事不仅与南京网协挂钩,升级为南京“网协杯”业余网球积分赛,还与中国网协的排名系统一致,让网球选手参赛更加规范化。说它是网球爱好者的必修课,说它是选手们的试金石,一点不为过。老晚把原来外企的工作辞了,在南京网协潜心搞网球,由兼职到全职,这拍总算踩在点上了。
关于南京网球
2007年 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南京网球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2008年 网协进行了网球俱乐部的注册登记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举办了首届南京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
2009年 “网协杯”南京业余网球积分赛、南京市大学生网球团体赛、南京市少儿排位赛、南京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一年四个品牌赛事初见雏形。
2010年 四项赛事不断调整,参赛队伍数量不断扩大。开始与电台合作开展一项为期一年的“全民网球体验”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接触网球、体验网球带来的无穷乐趣。
“两个牌子。一套班子”抓网球
“在十运会之前,江苏队的男子网球人才是断档的,以易景茜为首的那一代,女子是全面强于男子的,十运会是一个转折点,十运会和十一运会连续两届江苏队都拿了两块金牌,男子强势反弹。目前国家队的主力队员中,曾少眩、柏衍、张择、公茂鑫、包括之前的薛峰,都是南京培养的。”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南京市网球运动协会秘书长朱程明介绍道。
2002年,南京市网球运动协会成立;2007年,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挂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在竞技网球和群众网球“两手都要抓”中起到了统领的核心作用。
网球协会成立的最初,朱程明就被任命为秘书长,这对从1986年就开始打网球、时刻关注网球发展动向的他来说,确实是不二人选。“南京网球的历史源远流长,这项由传教士带来的运动?在领事馆和体院都有很浓重的印记,那里的网球场地解放前就已经存在了。”
文革时期,网球运动遭到严重破坏,一度被禁止。这使得朱程明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网球时,很多人还不知网球为何物。文革后,曾下放到乡下的网球专业人才被政府请回城里来当教练,南京的网球才得以重新开展和推广。
回顾南京网球的发展历程,朱程明也曾感叹起步的艰难。由于中国的体制,网球的发展在各城市之间都有着自上而下的传统,“当时南京参与网球的领导很少,”这是其一难题。“我们有做过市场调研,江苏省包括南京,企业主动赞助体育赛事的愿望不强烈。”政府领导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的忽视,使得网球在南京开展初期举步维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京的网球场地在700片左右,网球人口在十万人左右(按一年中打过一两次网球的频率计算)”。朱程明估算到。最近这三五年,网球在南京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柏衍、张择的母校
第14届省运会,4枚金牌;
第15届省运会,6枚金牌;
第16届省运会,7枚金牌;
第17届省运会,8枚金牌。
这不仅仅是一些罗列的数字,这个递增数据的背后,是一个培育网球专业选手的强大机构:南京中山东路业余体校。“每届省运会一半以上的金牌来自我们学校”副校长、网球教练鲍勤说到。鲍勤,原国家队女队队员,与前“亚洲一姐”易景茜是同一时代的网球好手。她退役后就一直在这所老体校带队员,柏衍和张择小时候就是由她选材看中,并一手培养起来的。南京市甚至是江苏省,目前很多网球选手的少儿启蒙就是从这所体校、从鲍勤教练的亲自教学开始的。这是江苏省输送网球人才的最大出口之一。
南京中山东路业余体校是一个综合性的体校,体育人才层出不穷。由于网球在中国的普及和名气提升后,该校目前的网球学生就有150多名,由鲍勤亲自抓,配以7、8个网球教练。
老晚的节奏
南京业余网球界里,无人不晓得老晚。说起这老晚,本来他还有着与南京这座历史古都同样享着韵味的网名“晚风铃”,球友硬是把“老晚,老晚”叫开了。也难怪,“结婚晚,孩子要得晚,睡得晚,打球拉拍也晚。”踩着这个漫节奏,他是配得上这个称呼的。
可是,对于南京网球的推动,老晚驶入的可是快速通道,这得记上一功。2002年由老晚一手创办和策划的“独品积分赛”,不知培养了多少网球爱好者,不知陪伴了多少球友渡过了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不知让多少业余选手留恋征战赛场的感觉。
由老晚牵头的独品网球俱乐部承办的“独品积分赛”一开始并不被人接纳,认为这只是“小打小闹”、“打野球”。赛事在2007、2008年亏本经营,参赛选手交来的报名费不够承担租场、买球的费用,一度夭折。“贴钱也在坚持。”这是老晚的坚定之音。这才使得这项赛事至今存活了9个年头,并在南京网球圈里人尽皆知。
如今该项赛事不仅与南京网协挂钩,升级为南京“网协杯”业余网球积分赛,还与中国网协的排名系统一致,让网球选手参赛更加规范化。说它是网球爱好者的必修课,说它是选手们的试金石,一点不为过。老晚把原来外企的工作辞了,在南京网协潜心搞网球,由兼职到全职,这拍总算踩在点上了。
关于南京网球
2007年 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南京网球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2008年 网协进行了网球俱乐部的注册登记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举办了首届南京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
2009年 “网协杯”南京业余网球积分赛、南京市大学生网球团体赛、南京市少儿排位赛、南京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联赛,一年四个品牌赛事初见雏形。
2010年 四项赛事不断调整,参赛队伍数量不断扩大。开始与电台合作开展一项为期一年的“全民网球体验”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接触网球、体验网球带来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