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出发,分析了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下教学诊改的重要意义,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校以过程性诊改为抓手,通过目标链、标准链的打造与制度体系的建设,自主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改,构建从机制、体系、平台、队伍、文化等全方位、多元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108-05
  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议题,也是一项国际行动。[1]当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质量的内外部评价,并以院校的自我评价为主体。院校的自我评价是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因此,在引入外部质量评价的同时,要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如果说,与本科“双一流”并列的高职“双高”计划(即高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建设计划)是中国高职教育领域的一项引领性改革,那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
  从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已经进入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首次在国家层面从“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提出在全國范围内推进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这是对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具体推进。随后,教育部职成司组织专家编制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要求省级层面在此基础上出台本省的实施方案。高职院校作为质量保证的主体,依据省级实施方案自主开展诊改工作,自此正式拉开了学校自主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序幕。
  在上述国家层面颁布一系列诊改相关政策、文件后,各省份也在全国诊改专委会的指导下陆续出台了本省的实施方案。目前,国家层面首批选择诊改试点的27所中、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自主诊改,并陆续进入省级复核阶段。与此同时,各省份也相继遴选出第二批省级诊改试点院校,全面推进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由“他治”向“自治”的目标迈进。[2]
  二、教学诊改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关系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理念为指导,以规范的质量标准为引领,以质量诊断、反馈与改进为要素,形成的全面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体系。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即“教学诊改”)建立的重点就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先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诊改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中心环节。教学诊改是以自我保证教学质量提升为目的,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建立的全过程、全要素的诊断与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这里的“教学”是大教学的概念,即所有与教学工作有关的学校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在内的一切学校活动。
  三、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内容
  立德树人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立校之本。教学诊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激发学生作为质量生成主体的内驱性和内在学习动力,唤醒未来职业志趣,培养具有大国工匠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把学校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师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增值上,体现在学校服务社会的贡献度和利益相关者的获得感上,体现在立德树人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上。
  (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诊改制度的建立是高职院校为主动适应时代新需求而开展的,其目标是为了持续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吸引力。在高职大扩招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生源日趋多元化。生源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对传统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水平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侧重点的区别及专业特长的不同,探索适应教育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助力高职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关键。[3]因此,重视人才培养的本体功能,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院校的吸引力,是我国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4]
  (三)增强院校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石
  在职业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员编制、岗位设置、进人用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经费运行、资产管理等方面被赋予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现在所说的“教学诊改”,不同于过去的人才培养评估,是对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转型与创新,是一个自我主动查找问题、自我设立目标标准、自我组织实施、自我评价整改的螺旋上升式过程。它旨在推动职业院校进一步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是一项职业教育领域的管理创新。
  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下教学诊改工作的实践探索
  2018年起,笔者所在学院作为江苏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第二批试点院校,以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专业与课程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为抓手,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聚焦学生学习过程体验和学习结果成效,构建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层层分解,确立教学诊改的目标链
  目标决定标准。教学诊改目标体现高职院校对质量的理解和价值追求,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处于统领作用。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八字螺旋”理论,目标的确立是开展教学诊改必须要明确的逻辑起点。
  1.开展市场调研,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分两个层次:一是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通过社会调研和对专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在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专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以专业为单位,依据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和专业实际情况,制定各专业具体的发展目标,形成上下协调贯通、内容层级分明的专业建设目标链。
  2.明确人才规格定位,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区域内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上不同的能力需求,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康身心、精湛技能、敢为人先、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培养目标,将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促进学生发展统一起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二)不断完善,打造教学诊改的标准链
  1. 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制定专业设置与建设标准。按照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本区域产业与企业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产业特征和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准入与退出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标准、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资源标准、师资队伍标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社会服务建设标准等指导性文件,用于规范各专业的标准化建设。
  2. 基于专业建设标准,形成各专业具体教学标准。在学校层面专业建設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国家层面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实训教学条件标准等最低标准,制定各专业具体的教学标准,形成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课程标准、教学进程表等在内一系列规范的教学文件,同时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认同、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优化重组,完善教学诊改制度体系
  在学校章程的统领下,对学校现有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制定并完善《专业设置准入与招生计划编制管理办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走班制管理办法》《学业导师管理办法》《领导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奖励办法》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夯实内部质量保证的制度基础,促进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在制度框架体系下有序落实。
  (四)主动作为,自主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改
  1.进行专业质量分析,实现专业动态优化调整。二级学院按照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在学校指导性文件下,制定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入口要求、在校培养、出口目标达成度等过程性检查和目标任务考核,不断修正专业具体目标,促进目标链的动态调整。同时,面向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代表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市场调研、就业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能力测评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等,不断修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标准,同时依此为根据进行专业的优化与调整。
  2.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实施专业诊改与考核。利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对照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国际交流与合作、特色与优势等方面的指标,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深度剖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引导二级教学单位及时反馈改进。有条件的专业可以参加由专门机构和行业组织开展的国内外专业认证及评估;或者委托社会公信力强、技术水平优良的国内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形成《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5]
  3.重视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实施课程教学诊改。课程教学诊改包括实时性诊改和阶段性诊改。依据课程教学标准和课堂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体验,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在线检测,实时跟踪改进课堂教学状态。借助全景式教学大数据中心,根据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建立课程教学大数据分析机制。同时结合学习状态、学习达标率、课程教学评测情况等,形成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进而修订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性诊断,完成对课程教学的诊改。
  4.建立院校二级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改变过去各二级学院提交工作总结的做法,向学校提交本单位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专业与课程诊改报告,供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师生进行评价参考。以此为基础,学校层面上撰写年度学校质量年报,作为整体反映学校本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的报告,向全校师生和全社会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公众问责,针对自身质量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和改进策略并做出公开承诺。[6]
  (五)以信息化全程保障专业与课程的诊改
  将教学诊改任务的落实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相结合,同时打通数据壁垒,与学校师资、学生、实训等基础数据库打通,构建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源头采集、实时采集教学过程性,形成性数据,对教学诊改实施过程状态进行实时追踪、反映。基于状态数据的挖掘,对教学诊改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反馈与改进,提出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7]
  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下教学诊改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形成了一种规范、有机的教学诊改治理机制
  学校坚持“以师生为本,二级学院(部)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二级学院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通过教学诊改,科学有序地理顺了学校与二级学院(部)之间的发展关系,确立了“院办校”的思想,有效破解了二级学院办学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同时,推进学校宏观管理、院(部)自主运行的二级管理体制,有效调动了二级学院(部)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质量生成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二级学院(部)所辖专业的优质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师生成长成才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校加强职能部门监督、协调和服务的功能,优化办事环节和程序,减少管理层级和流程,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发展、质量管理、合作办学、院校发展等方面的保障,有力服务师生发展。建立规章制度执行评估与评价机制,重点评价规章制度执行效果以及程序的严谨性和事实的全面性,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与干部绩效考核、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
  (二)打造了一套完整的专业建设目标链与标准链
  诊改工作的逻辑起点是学校的目标链与标准链。根据学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在对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现状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层层分解,编制从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的四级专业与课程建设目标体系,并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8]同时,聚焦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对接相关国家教育质量标准、行业质量标准以及国际质量标准,持久建设,不断完善,发挥标准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改进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师生对日常教育教学过程的持续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三)推进了课堂教学层面的“三教”改革
  课堂教学层面的诊改是教学诊改的重点和落脚点。坚守课堂育人本体功能,以“卓越课堂”建设为抓手,实施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载体,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实施教师团队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开发“产业先进元素 ”的活页式、手册式并辅助数字资源的新教材。在现代纺织技术等部分专业中试点了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升级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新建“中国丝绸技艺”、染整技术国家教学资源库。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项目化、信息化、思政化、1 X书证融合为认证要素的“质量认证”—“卓越课堂”认证,两批共93位教师通过认证。同时以“师资 课程 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打包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维度。
  (四)搭建了一个“大数据 小应用”校本数据平台
  运用数字化治理工具,建设基于“大数据 小应用”智能化信息平台,完善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和信息化发展愿景,将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过程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创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形态,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促进学校内部治理和教学诊改的智能化、协同化和精准化。对全校公共教室和实训室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打造全新智慧教学环境,建立全景式教学大数据中心,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将教学与评价工作由时间断点转换成为连续性过程,实现数据的实时积累,形成教学质量诊改的依据,实现课堂教学全景式学情分析、全过程追踪与分析,助力师生精准“教”与“学”。
  (五)培育了一支全员参与的教学诊改专业队伍
  教学诊改是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涉及各个系统、各个层面,覆盖整个学校系统。学校建立了由学校——二级学院(部)——专业(课程)三级诊改组织机构。首先,学校层面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及专项质量保证工作组。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校领导、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全校诊改方案的顶层设计和各部门诊改目标与标准的梳理。其次,在二级学院层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审核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影响质量生成的关键要素。其成员由8—10人组成,至少包括二级学院院长、专业(课程)负责人、教师代表、教辅代表、学生代表、行业企业代表或优秀毕业生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再次,在各专业层面,成立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组长由专业负责人或(课程)教研室主任兼任,负责专业和课程质量自我诊改,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指导性文件,编制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进行教与学质量分析。同时,努力争取全体师生员工对诊改工作的重视和实际投入,确保教学诊改体现在每一门课、每一堂课和日常教管理服务对教师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中。
  (六)彰显了一种“力求精进”的教学诊改质量文化
  办学百余年来,江苏工院大力弘扬学校创办人张謇先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创业创新精神,经过几代工院人的持续奋斗和精神积淀,将“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价值追求、“父教育而母实业,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办学理念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宗旨深深镌刻进江苏工院人精神的底色,在学校内形成既能满足学校发展创新,又能促进师生个体发展,以“自律”为特征,以“精进”为内核的校本质量文化,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真正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凝结成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与特色,为新时代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9]
  参考文献:
  [1]刘晖,孟卫青,汤晓蒙.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25年(1990—2015): 政策、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 2016(7).
  [2]陈向平.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策略——基于诊断与改进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 2017(20).
  [3]蒋丽华. 使命、内涵与方略:有效教学视域下高职“卓越课堂”建设[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
  [4]王亚鹏. 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战略和路径[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3).
  [5][6]王亚鹏,张晓冬,蒋丽华. 走向合作治理: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7]郑虎哲,汲臣明.质量“诊改”视域下高职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探索实践 ——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9(4).
  [8]馮荷兰,丁才成. 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其他文献
摘要:文体意识与读写能力提升有密切关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童话在语文统编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童话教学要在对童话文本准确认知的基础上,运用“讲一讲”“演一演”“辨一辨”“品一品”“编一编”等教学策略,实现“教会一篇,认识一类,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童话教学;文体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
摘要:思维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必须依托充足的思维原料。字源资源即为重要的思维原料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发与运用字源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作用。  关键词:字源资源;思维素养;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B-0047-05  自
学生工作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尽管其内容十分烦杂,但同样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中,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是保证效果的重要基础。
目的研究在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中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间收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常规组
据外电报道,最近,越南国内咖啡价格突然大幅上涨,甚至在2002年3月初出现了“咖啡抢购风”,咖啡价格超过8000越盾(约合0.53美元),比一个月以前上涨了50%至70%。
目的探讨对于重症监护室(ICU)收治接受机械通气辅助的患者,予以体位护理对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ICU病房收治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取
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恩格斯与丹尼尔逊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论,并得出五个基本启示:1.关于俄国社会特征和社会转变实质的争论,启示:“从公社农业和家庭宗法式工业过渡到现代
摘要:随着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政治学科逐渐形成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在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将认知结构的重建、学习策略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素质的发展有机融合,实现基于课程开发的课程化表达、基于课程实施的生活化表达、基于课程准备的资源化表达、基于课程时空的社会化表达,让学科课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