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后藩王与士人的复杂心理分析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后,随着皇权的加权,藩王和士人的心理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他们对中央政府都怀着恐惧妥协的心理;一些士大夫不愿受中央政府的管制,有过短期的隐居心理;但追求平安富贵和建功立业的心理又使他们不得不与皇权相妥协。
  关键词:七国之乱 藩王与士人 心理
  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汉景帝挟平叛之余威,颁布了贬抑藩国地位的新规定,自此,藩国势力已很难构成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在朝廷内部,随着汉初军人受益阶层的没落,使得景帝的皇权急剧膨胀。正如李开元所说的:“汉初以来的皇权、诸侯王国王权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本质性的变化”[1]。武帝时,继续采取以削弱藩国和丞相势力为目的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对士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度的不安,许多士人再也不敢锋芒毕露地效忠于诸侯王和政府官员了,养客之风气也随着官员的畏惧心理而逐渐停止。
  一、诸侯王、士人的恐惧妥协心理
  余英时先生认为:“汉初环绕在君权左右的至少还有宗室、外戚和宦官三股势力,宗室的分子最足以构成君权的威胁,所以首先遭到迫害的便是他们。君权的独占性排斥了一切家人骨肉之情”。[2]七国之乱后,随着皇权的加强,诸侯王和朝中大臣的权力丧失得很快。“至景帝中元年间,白马之盟被废弃,诸侯王国已经等同于汉朝之郡县,以丞相为中心的汉朝政府也已经从属于宫廷,汉初以来的有限皇权已经不复存在。”[1]229西汉政府对诸侯国不再加以重视,对藩王实行严厉的控制政策,使得许多诸侯国的王子对皇帝产生了恐惧心理。他们成为诸侯王之后,担心自己如果有作为的话会受到中央政府的猜疑。“强者必反”,使得他们裹足不前。他们时常担心吴王刘濞的命运终会有一天降临到自己头上。加之中央政权利用其优势,公开与他们夺取人才,千方百计地禁绝有能力的士人与他们所可能有的往来沟通。分封到吴楚国的失宠王子处境更是十分艰难,为了自保,他们必须依附于中央政权并听任其摆布,他们的一切权力均属于中央和皇帝,再也不敢锋芒毕露、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汉武帝时,又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在“推恩”这样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把本属于王国的领土继续瓜分,建立侯国,并且改变其原来的隶属关系,使之归属于附近汉郡。之后,还有阿党法、左官律、附益法等相关立法适时出现。阿党法迫使诸侯王国的高级官吏为了自身的安危,必须把监视诸侯王的动静作为第一要义。诸侯王不仅丧失了治国理民的事权,还必须承受来自傅、相的就近监督。诸侯反而受制于名义上的属官,其政治地位的削弱程度可见一斑。另外,创立“左官律”以阻止有进取心的士大夫仕宦与诸侯王国,从人力资源上防止诸侯国势力再度膨胀。再就是附益法的制定,用于防范朝廷大臣与诸侯勾结,为诸侯谋取利益。这几个法律制度不但使王国受到根本的抑制,进一步打击了诸侯王招贤纳士的积极性,地方势力坐大的局面也一去不复返。
  随着诸侯领地的日渐缩小,权势日弱,他们已无力为士人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和保障,对有能力的士人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到了西汉末,“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亡吴、楚、燕、梁之势”。[3]士人们自然不再对诸侯抱丝毫幻想了,诸侯王和朝中军人阶层势力的一落千丈,许多士人对于诸侯王和军功阶层不再有积极性、主动性。政策的改变,使他们再也不敢无所畏惧地跑到诸侯王那里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这样的心理对诸侯国经济及文艺繁荣是非常不利的。
  随着诸侯王和朝中军功阶层权力的下降,凌驾于王国之上的专制皇权得以成立。而统治者认为,士人比其他任何社会群体都适合担任各级政府行政管理职务。士人们认识到了个体力量的脆弱和渺小,他们不得不学会面对失败,化解不如意。“当士人被规范化地纳入集权政治的官僚系统之内,除了向专制君主负责,别无它仕可能的时候,恪守道德人格与用仕进取之前的矛盾和考验,对于他们将变得愈来愈严峻,并且别无选择,不可回避”。[4]在诸侯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生气勃勃的士阶层,在进入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时代,又经文化乃至肉体上的摧折之后,士人们不得不效忠于皇帝,接受专政中央政权对他们的压制。武帝时,儒家学说成了官方学说,入仕完全是由皇帝的用人政策所决定。士人们做官后,就成了皇帝的工具,皇帝的臣仆,伴君如伴虎的恐惧心理在悄然无声中形成,他们对于皇权妥协退让,服从于皇帝的权威,听命于皇帝的安排。一些士人由于在当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内心准备来保护自己,他们表现出来的极富郡国并行制时的风采,以及追求功名的直率,行事的慷慨,处世的疏略,自由无拘的任意作风与专制皇权有所出入,所以其命运非常悲惨。严助是因为与淮南王府中的江南游士有所交结,武帝听信张汤的谗言,将严助处死。后来买臣怨恨张汤,相互斗争激烈,武帝处死张汤之后,也诛杀了买臣。汉武帝在位时共有十二相,先后有李蔡、严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鹜等五位丞相被杀。这些士大夫之死说明了皇权下士人的命运,这些人的下场表明时势已非,他们已非时代的宠儿,他们的悲剧加剧了士人的恐惧心理,加重了士大夫的服从心态。他们认为自己的才与不才,是全由主上评定,高官厚禄是皇帝赐予的,连带生命与尊严也是皇帝赐予的,生杀予夺悉操于皇帝一人。
  二、士人的隐居心理
  汉初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掌有藩国中政治、经济大权,以才智事人的士人纷纷投奔他们,与他们互相依存。士人和诸侯王那种散漫无拘束而又颇得礼敬尊宠的生涯,吸引了不少士人,各诸侯国的士人一般是和王侯之间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士人进入中央政府后,他和皇帝自然只能是君臣关系。而深受黄老之学影响的士人与逐渐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是不相适应的,这对于享受黄老无为思想自由惯了的士人的心态来说,这种为皇权服务的思想是不堪忍受的。这也就是邹阳、枚乘为什么一遍遍地向吴王上书,请求他不要出兵的原因之所在。他们深深地知道在吴王刘濞手下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他们不会无端受到杀害。一旦吴王失败,时势逆转,就再也没有和中央政府相抗衡之力量。他们的归宿要么就是隐蔽,要么就是接受皇权的安排,成为附属于他们的工具,再也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了。后来吴楚之乱被中央政府平定,正如枚乘所料,诸侯的势力一落千丈,游于诸侯之间的士人们也不得不由地方而转向中央。枚乘因谏吴王濞,令勿反而知名,景帝于是召拜为弘农都尉。但是过惯了自由生活的枚乘却不愿在皇帝朝中为官,据《汉书·枚乘传》记载:“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枚乘的心理正是那些生活在诸侯王国自由惯了的游士的普遍心理,他们在短时期内很难习惯那种为具体职事束缚,受制于明确固定的职责、体制的国家官吏,他们习惯的是那种恣其所好的游士、宾客生涯,习惯的是那种姿意任性的为诸侯之师友、宾客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些士人明白,做官并不是一件太容易而没有风险的事情,皇上是难侍候的,这时,退隐山林的思想成了士人所具有的心态。   三、士人求富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
  尽管士人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受朝廷约束,但是做官是得到安全和保障的必要手段。士人的心理大都是渴望改善自己的境遇,追求功名的现实性是士人的普遍心理,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是最强有力的诱惑。“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5],可见经济利益是功名追求背后不能忽视的动因。贫穷难耐,人情自不免于对穷贱之士的冷眼,很少有人能忍受贫穷的凄苦和寂寞。以客游诸侯而转向为天子征召,游士以向诸侯尽忠竭诚转向为天子守职。汉代的士大夫,从吴楚七国之乱后,游士变得越来越少了,他们已经有了固定的资产,开始在乡土生根。尽管枚乘习惯了不为具体职事束缚、恣其所好的游士、宾客生涯,但是士人终将由较为恣肆任性的为诸侯之师友、宾客,变为受制于明确、固定的职责、体制的国家官吏。新时势下,士人们必须学会消除他们身上那些致命的散漫天性。《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衔鬻者以千数。”在士人渴求富贵和建功立业的心理驱使之下,士人源源不断地涌现于中央政府。建元初,武帝对枚乘文才很仰慕,以安车蒲轮征乘,武帝的“以师礼敬之”之举动使枚乘深受感动,加之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枚乘最终还是以年老的姿态接受武帝的应召,后因年老死于道中。但其子枚皋出于追求功名和富贵的心理,主动向天子求仕,此后数十年随侍武帝左右。司马相如开始时,也不愿受朝廷管制,不愿在景帝时为官,曾为梁孝王游客。后来应武帝征召,不但为武帝写了歌功颂德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又出使西南夷,实现了其建功立业和追求富贵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28.
  [2]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119.
  [3]班固.汉书·谷永杜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451.
  [4]于迎春.秦汉士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9.
  [5]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216.
  (作者简介:张正线,女,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阮崇友,男,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要求有优良的市场信息系统为其服务。本文认为一个完整市场信息系统应有4个基本子系统组成,即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市场研究系统和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困境和抉择──关于人类下一个文明和发展战略的思考肖子健有待超越的人类困境20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科技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引起了生产力的革命
在众多的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肝纤维化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国内外关于TGF-β1的基础研究大多为细胞培养及动物实验[1,2];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清的TGF-β1测定,但肝组织内TGF-β1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较少。
诸葛亮八阵图一说源自《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这种阵法是用石头堆成石阵,然后再按照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杜甫曾
本文提出了所有自然资源都可以用■度量的观点,给出了评价自然资源消耗的生态价值系数表达式,借助它可以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the view tha
把一般的养马业上升为养马之政(包括措施、制度、管理等),萌芽于商代。其时的“马小臣”当是掌管马匹牧养的小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连绵不断,对马匹的需要日益迫切,这
诏,亦称诏书。始于秦,为秦汉以来天子布告之文书。《汉书·高帝纪》注载:“如淳曰:‘诏,告也。自秦汉以下,唯天子独称之。’”又《四库总目》“诏令奏议存目”中《明诏令》
[编者按]诗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纷飞的危情时刻,前线传来的只言片语极其珍贵。在电磁环境极度恶劣的现代战场上同样如此。谁能够在重重电子干扰的屏障下第一个传送出有用的信息,谁就必将赢得战场的先机。此时指挥官对于战场通信的要求重新变得返璞归真,放弃了对实时性、多媒体、高速率的种种奢求,只希望能够在高强度的电子对抗中保持最低限度的通信联络。    短波通信的东山再起    要论“辈分”,
火力、防护力和机动能力被认为是坦克作战性能的三大要素。本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各军事强国为了适应高技术战场环境的变化,使坦克成为现代局部战争的杀手锏,坐稳“陆战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