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秋秋在一起的日子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牯岭路上的公园


  一退休就决定去南京女儿家住,外孙女秋秋刚两岁,正需要人照顾。这是件两全其美的事。
  那时的火车慢,从南昌到南京,下午一点钟动身要第二天早晨才能到。清早火车抵达南京,女婿女儿把我们接到西康新村的家里。我轻手轻脚走到床边,是那么迫切地想看到外孙女秋秋,她还在熟睡,红扑扑的小脸蛋十分好看。
  我们吃过饭,秋秋醒了,女儿抱着她来和我们认识。这小家伙原本是不喜欢和生人打交道的,看到我们却自来熟,我去抱她立马就要我抱,也许真的是血缘关系在起作用。
  西康新村出门不远就是马路,幸好那时车辆不多,另有宽阔的人行道,道路两旁植有高大的法国梧桐。临近的牯岭路很安静,有个小公园,婆孙俩便常在牯岭路上的小公园玩。太阳透过树叶洒在身上、路上,一片斑驳。我时不时快步走到秋秋前面,回过头去看她的小脸。每次一回头,秋秋就赶紧把脸别过去,不让我看。我们一路做着这游戏,我笑个不停,因为秋秋每次都飞快地别过小脸,就是不让我看。
  公园里栽满了树,没有花,地上有些小石头,有石凳可以坐。我带着秋秋一去就玩半天,在公园里晃荡,寻寻觅觅,捡些好看的石头朝地上扔,比赛着看谁扔得远。
  一天下午去公园,下过一场雨,雨后的天空又高又蓝。秋秋遇上一个同龄的小男孩,两人比着谁的树叶捡得多,满公园跑着乐此不疲。我和那男孩的外婆聊天,她也是退休后来女儿家的。接近黄昏了,天上的云像烧起来一样,十分美观。

  男孩和外婆回家了,公园一下静了下来。深秋的南京,夜幕降临得很快,才过五点,天边的太阳就消失了,风吹在身上已经很有寒意。天色很快暗下来,小公园一片寂静,只能听到轻微的风声。女婿来了,他骑着自行车朝我们过来。女婿把秋秋抱上自行车座椅,三人打道回府。

掏洞洞


  西康路上的人行道有两米多宽,内侧是高高的围墙,围墙里面都是民国老建筑,树木的枝杈从围墙内伸出来,使人行道上有一片片的阴凉。
  围墙用土黄色的砖砌成,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一个巴掌大的洞洞,为什么要留下这些小洞洞,不得而知,但此刻给我们派上了用场——我们多了一个游戏:掏洞洞。
  我捡了根小树枝,一边把洞眼里面的东西拨出来,一边说看看洞洞里面藏着什么宝贝。秋秋拨到一个黑色的小虫壳,惊喜万分,说要给它做个房子,让它住到房子里。婆孙俩就忙着捡树枝,插在人行道树根旁边的泥土里,又忙忙地捡来树叶做瓦片。房子做好了,小虫壳住进房子里了,才算大功告成。
  那段时间我们天天都在拨洞洞,一日拨到一只螳螂,居然是活的,只是奄奄一息。我们连忙捡来树枝和树叶,盖了个小房子,把螳螂轻轻放在树叶上,然后再轻轻地放进小房子里。
  第二天我们带了点碎布还带了点米饭放进房子里,秋秋看见螳螂还没死,高兴得不得了。螳螂成了我们的牵挂,每天带点米饭去。
  可是螳螂最后还是死了。我们在树下挖了个坑,把螳螂埋了。

小狗


  一日,坐在阳台上剥虾子给秋秋吃,忽然看到楼下人家的小院子里有只灰不溜秋的小狗。院子的铁门关得严严实实,楼下邻居已出门多日,不知这小狗是怎么进来的。这是只流浪狗,看样子饿极了,钻进院子找吃的。
  秋秋叫声狗狗,那小狗立马抬头望向我们。我们就不断丢虾壳给它吃。后来只要听到阳台上有声音,小狗就用那企盼的眼神看着我们。
  如此一连三天,第四天我和秋秋商量,小狗能进来肯定也能出去,我们下去看看。婆孙俩走到铁门旁,发现铁门下面有一块地方地势较低,小狗是从这地方挤进去的。我们带了一块肉,诱惑着小狗到了那低凹处,小狗迫不及待想吃肉,等它快咬到时我们又把肉拿远点,狗狗终于匍匐着使劲钻出脑袋来,我赶紧抓住它前脚轻轻地朝外拖。狗狗出来了,好惊喜!
  这狗狗就认定了我们是它的主人,寸步不离地跟我们到家。中午女婿女儿回来了,小狗见到了陌生人,大概怕把它赶走,赶紧躲在床底下,怎么也不肯出来。我们将它的吃食放到床底下。
  早上起来发现门后面有几坨屎,晩上狗狗出来拉的。过了两天,觉得安全了,小狗从床底下出来了,出奇地乖,只要一叫狗狗它就摇尾巴。
  小狗长得很快。75平方米的房子,住了老少三代五口人已很是拥挤,再加女儿女婿工作都忙,实在没有养狗的条件,我们决定狠下心把小狗送走。
  负责小区清洁的是一对年轻夫妻,安徽人,我和秋秋在路上玩时经常遇见他们,成了熟人。我告诉那位妻子,我们有条小狗想送人,问她要不要。她连忙说:“要,要,乡下就是要狗看家,我们家里正好要狗。”我说:“你家离这里多远?”她说,“三十几里,明天我正好要回去一趟,狗狗明天能给我吗?”
  小狗终于送走了,我和秋秋回到家里,家里仍留着狗的气味,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失落。

《白雪公主》


  秋秋看起动画片来目不转睛,但有一天我注意到情形有點异常:她不停地从电视机前起身,飞快地跑进别的房间;过一会儿又从门后伸出头来望向客厅,似乎窥探屏幕上正在演什么。这个举动重复了好几次,我在厨房忙活也注意到了她的动静。她的小脸蛋紧张得红红的。
  屏幕上在播放的是《白雪公主》。后来终于搞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她不敢看后妈毒死白雪公主的镜头,一见后妈快要拿出那只毒苹果了,就要立刻躲起来。但她又惦记着演到哪儿了,要时不时伸出脑袋偷窥危险过掉没有。
  《白雪公主》都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但白雪公主吃毒苹果的那一幕秋秋一次也没看到过,她都躲起来了。其实不管什么电影,只要主人公面临危险,她就赶紧躲起来。

内疚的、有趣的事


  怎么也记不起来是为什么事情,一日秋秋哭个不停,怎么哄也止不住。哭,哭,哭得我毫无办法,当时我正牵着她的手,就用力紧握了一下。
  秋秋知道我生气了,连忙说,外婆,我不哭了,外婆我不哭了。
  秋秋是不哭了,但我心里一直很难过,秋秋实在乖,从我带她开始,几乎没哭过。我捏一下她的手,她立刻知道我不高兴,立刻带着哭腔说“外婆我不哭了”——她是多么不愿意我不高兴啊。
  女儿怕我累着,晚上不让我带秋秋睡觉。秋秋就趁她妈妈不注意,悄悄跑过来,嘴里还含个奶瓶子,什么也不说,悄悄地爬上我的床,挨着我躺下。
  嘴里含着奶瓶偷跑过来,一声不吭地往床上爬,那副情景现在想起来都让我忍俊不禁。

离开


  日子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秋秋有我这个尽职尽责的外婆带,女婿女儿都不用操心。好日子越发过得快,转眼两年多了,一日忽接儿子来信,说媳妇的预产期到了,要我回去。接到这封信,我的难过无法形容,我实在舍不得秋秋,但又非回去不可。
  秋秋看到我收拾好的行李,心里很清楚外婆要走了,但从不表现出来。临走那天,女儿特地带着秋秋坐在床上玩,我听到秋秋不停地对她妈妈说,外婆是去买菜,一下子就会回来。我站在那里泪如雨下,不敢和秋秋告别。
  大女儿来接我回南昌。在火车上,我哭个不停,大女儿劝也劝不住,后来简直生气了,说这又不是生离死别,又不是以后不来了,别人看到你这样子,还以为出了什么事。
  二十二年过去了,秋秋成了一名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不知小时候祖孙间的彼此陪伴秋秋是否还记得,可是我把这些事嵌在心里了,成了甜蜜而难忘的回忆。
  编辑 东篱
其他文献
摘 要:迟子建是当代中国文坛最具特色的作家之一,本文着重选取了迟子建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个文学意象:“生命”与“死亡”,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集中解读,重新阐释作家众多文本呈现出的对万物存亡的敬畏和悲悯。  关键词:迟子建 生命意象 死亡意象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在工业文明时代,只有艺术能为人们安置一个诗意的栖居地。当代中国文坛中,迟子建也是一位希望通过“诗性”来拯救人类灵魂的作家,因
期刊
摘 要:史铁生与张晓风的散文创作都有对人的个体生存、生死思考与人生体悟等重大命题的阐发,有深度和厚度。史铁生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厚重的体悟;张晓风所展示的是典雅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存在 哲学分析 史铁生 张晓风  史铁生的散文源于其自身困境的突围,表达了他对上帝、上苍与自然的敬畏,对宇宙、造化和存在本身,以及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宿命、死亡和世界的思考,具有深刻而厚重的存在体验。张晓风的散文则关
期刊
摘 要:小说《边城》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描写了一首哀怨凄美的田园牧歌。湘西多民族的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湘西人的生命,他们因“歌”而来、因“歌”而往、伴歌而行、随歌而灭,在歌声中绽放了边城人生死爱怨的生命之美。  关键词:歌 生命 美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小说,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他人生爱情、事业、名誉最得意的时候,他想要创作出一个无关目前的自己,甚至是相反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讲故事的人》中的核心概念“记忆”和“经验”,聚焦本雅明针对“故事”在人类叙述发展中的衰退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对比小说、史诗和电影的不同叙事特征,结合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思想与弥赛亚历史观,探讨其救赎美学的实现可能。在机械复制时代,如何重新把握记忆与经验的再现,发挥“故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救赎”作用是值得当代学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讲故事的人》 记忆 经验 救赎  在《讲故
期刊
摘 要:故事是小说传达意义的主要载体,但其目的却大于故事。小说情节的起点、发展动力、目标都不应单纯用故事的标准去限定,有时,小说荒诞的形式和无逻辑的叙事都可以达成文学的意义。对于卡夫卡的《城堡》而言,叙事起点是回避现实逻辑的、不稳固的,叙事的过程是不断迷失又不断回归主线的,由此分别构成了它整体的荒诞和细节的充实与真实。在现实与荒诞之间,人性的自然形态成了沟通二者的纽带,在文本的客观分析上也成了由叙
期刊
陪伴的力量  期末考之后,儿子天天练习骑独轮车,要我陪着。目前他的水平还没办法独立上车起步,需要我在起步前10米搭把手。  这天傍晚我有点心不在焉,陪伴孩子时,要么看手机,要么打电话。在第5个电话挂断后,儿子终于忍无可忍,他不耐烦地跟我说:“妈妈,你能认真点吗?你没发现我一直摔倒吗?你影响我了。”我连忙收起手机说:“我挺认真地啊,这不一直努力跟你跑呢。”他说:“妈妈,我给你两个建议,一个是把电话收
期刊
摘 要:加勒比作家乔治·拉明喜把个人成长和民族成长融为一体,使得有关个人经历的叙事演变为被殖民的加勒比弱小民族的历史叙事。在其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里》,作家将家庭成员关系的动态发展置于民族叙事之中,通过母子关系再现错综复杂的后殖民状态,从中揭示了加勒比民族认同建构所涉及的性别权利问题,凸显了殖民地社会一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反映出拉明强烈的政治意识以及对加勒比民族认同的另类看法。
期刊
摘 要:《饥饿艺术家》和《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分别是卡夫卡和聚斯金德两位闻名世界的德语作家的经典作品,文本内涵的多元性和隐喻性及文本的写作手法都为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仅从“艺术家的孤独”主题出发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饥饿艺术家》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艺术家的孤独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饥饿艺术家》是他创作晚期的作品,也是他喜
期刊
没人告诉我,  也没人知道:  风从哪儿来,  风往哪儿跑。  风从一个地方来,  飞得快,飞得急,  我跟不上风的步子,  跑也来不及。  可要是我不再抓住  风筝的一根线,  风筝就随风飘去,  飘一天,飘一晚。  无论风筝飘哪儿,  只要我找得见,  我知道风一定  也到了那边。  我就能告诉人们  风往哪儿跑。  可风从哪儿来,  谁也不知道。  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1882年—195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中国文坛,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将民间的生命个体从演绎社会历史规律的宏大叙事中抽离,放在一个全新的人学坐标上进行审视,形成了当代文学中民间人性叙事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文从孤独的世界、迷惘的寻找两方面对《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审美内蕴进行解读。  关键词:刘震云 精神孤独 话语沟通  如何认知和表现中国底层百姓的行为方式和内心状态,是中国现当代乡土叙事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是因为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