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杂忆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45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武汉市北京路小学读四年级时,曾写下一篇做“好人好事”体会的作文,被班主任在班上宣读并点评,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在写作上获得的激励。因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读得很宽很杂,记得在班主任点评的那篇作文中,我就引用了契诃夫的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但是一切都不会不留痕迹地过去”,引得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再后来进入到中学,没有上几天课,“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止了我们正常的学业,稀里糊涂地就草草离开了学堂,去了“广阔天地”。我口里喊着“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口号,其实内心里是非常空虚和苦闷的。但从那时候起,我建立了一个好习惯,而且一起坚持到今天,那就是写日记。只是那个时候日记大多是“流水账”,语言也都是些空泛的“豪言壮语”。写得久了,慢慢就有了些思考。特别是参加东风建设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渐渐地就有些“半成品”的东西跃然纸上了。那时每年探亲假期,我都会将自己的“作品”呈给稍通文墨的父母阅评,其中被他们列为可“推荐发表”的有描写我们东风铁路建设的诗歌《汽笛声声震得山开》,还有描写年轻建设者的记叙文《十九岁的青年突击队员》以及自己对生活观察感悟的散文《大山》等。只是那时的我毫无“发表”的概念,况且也没有发表的窗口,随着时间推移,工作越来越繁忙,写作的热情也就渐渐沉寂下来了。
  1984年,我报考并被录取于东风党校的脱产大专班。在两年多学习时间里,除了尽力攻读经济理论和哲学党建课程之外,下得工夫多一些的还是在文学写作方面。由于长期的积累过滤后的沉淀,我在作文方面总能有些闪光的语言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当时教我们文学的是党校的王载珏老师(后他升任为主持工作的副校长),他每周都要选几篇“范文”,在阅读时间里亲自朗诵并当堂点评。我的一篇回忆少儿时代读报情景的散文《报栏》,曾被王老师在课堂上大加赞赏,他建议我将此文投到《十堰文艺》刊物去发表。我还真的给投了,结果《十堰文艺》很快给刊登出来。当看见自己的作品被白纸黑字刊登的时候,心中的那种兴奋、喜悦是难以言表的。只是当同学们都为我庆贺并鼓励我继续写下去的时候,我因热火朝天的东风建设的吸引,无法静下心来落笔。其间也曾偶尔有些新闻报道的“小豆腐块”发表于《二汽建设》报。记得还曾获得过报社授予的年度“优秀通讯员”称号,但终于没能将文学创作坚持下去。
  2004年5月,我调任东风总医院党委书记。虽仍繁忙,但工作之余,文字写作的时间稍多些了。此时,一次偶然机会,《东风》(后改为《东风文艺》)编辑向我约稿,我作为任务就随手写了一篇记叙我在十堰与一位名叫汉斯的荷兰歌手交往的散文交与《东风》发表了。这之后,可说是“一发而不可收”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一些东西,我慢慢地将它们通过散文作品的形式释放出来,一直写到今天。由于“拙作”的原因,我除了担任《东风文艺》的理事外,近期还被纳入东风文联的文学协会任职。在2013年《东风文艺》文学奖评选中,我的散文《运输部纪事》被评为了一等奖。但真正能给我写作激励的并不是这些“官职”和奖励,而是写作本身所带来的欣慰与快乐。
  我曾写过一篇描述七十年代东风早期铁路建设者们开山凿洞的创业经历的散文。文章发表后,我接到一位身患绝症躺在病床上的临终患者委托他孩子打来的电话,說是要感谢我记叙了他们当年青春的风采,他因有人还记得他们而觉得死而无憾了。接到这样的电话,除了“代表”组织给予慰问之外,那就是在此后的文章落笔时,增添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感。事实上在我笔下的许多人物,如今都成了交情笃厚的“忘年交”朋友,如“白求恩式好医生”戴宗晴,“绿化十堰大山”的杜光保,“活到老,学到老,建言到老”的支德瑜,“活出健康、活出风采”的孙振亚等等。
  出于对十堰市生活几十年的感情,我写过许多关于十堰风土人情的文章,如《汉十公路印象》、《十堰的“馆子”》、《十堰散记》等。因文章的交流,我结识了时任十堰作协主席的杨郧生,他将我写的一篇《十堰的“堰”》拿到《十堰作家》杂志上发表了。还有一篇回忆中国文坛长者曾卓的文章,被湖北省《当代老年》杂志选中刊用。这些平台多多少少拓展了一些我的作品的影响力。
  在写作过程中我恪守着两个原则,一个是“写东风”,一个是“吹热风”。之所以“写东风”,是因为我从“广阔天地”出来,就一直工作生活在东风公司,我在这里成长,对这里熟悉,对这里“感恩”。而“吹热风”则是在所有的作品中,绝不偏执地去找“阴暗面”,去“无病呻吟”。总是希望通过“正能量”来勉励自己,激励别人。因为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人要想走向成功,实现梦想,除了自身努力,更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假如这个社会冷酷和阴暗面宣传得太多了,这样的环境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畸形。我在东风的四十多年,感受到许多的苦痛挫折,可我回想起成长之路,还是觉得幸福更多。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许多负责任的老前辈始终给我灌输的“热风”引导和正能量激励。所以,我自己也有义务将这“热风”和正能量向晚辈们传承下去。
  写作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其实把一件事情用嘴讲出来和用笔(现在更多人是用电脑)写出来,那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特别是我需要在本职工作充分履责的前提下,要用别人休闲喝茶的时间来挑灯奋笔,确是有坚持不下去的念头。但写作又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当思想变成文字,能够在人们手中传阅并为之称道,这时的愉悦之情足以化开创作时的辛劳之结。
  所以,临近退休的我,还会在写作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去为我所热爱的东风事业,为那些期待和那份责任,为我所热爱的东风事业继续讴歌!
  
其他文献
2016年9月2日,由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潍坊市投资公司、中共潍城区委、潍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潍坊市书法家协会、潍坊市画廊协会、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集文斋美术馆承办的“中国当代百名博士书法楹联邀请展”,在集文斋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首届中国(潍坊)陈介祺艺术节活动之一,是潍坊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专门的书法楹联展,共展出楹联作品160幅,作品分别为百余位各大
期刊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曾号东洲山人、东洲居士、晚年号猿叟,又作叟,亦有惜道味斋、耜真、九子山人等号,湖南道州人。  何绍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兼擅多种书体,在行草、篆书、隶书、楷书上均有较深造诣,并能将诸体融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①与此同时,何绍基还是著名的诗人。他少年时代即学习作诗,终生不废吟咏,生前曾刊行过《使黔草》、《峨眉瓦屋游草
期刊
王孔瑞,1978年12月生于山东章丘,国画师从张志民先生,篆刻师从陈靖,曾受教于陈振濂、孙慰祖、范正红、徐正濂、朱培尔等名家。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画家。北山五子之一。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社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刻字艺术展、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优秀奖、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泰山
期刊
吴老师是位解题高手,数学上的题,难不住他。我说的是高中数学,他儿子与我儿子同班。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认识了吴老师。在我们这个地方,凡是在某个方面有造诣的人,我们都称之为“某老师”。当然,吴老师并不是学校的老师,和我一样,他是个学生家长。  “您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彼此熟悉后,我这么问他。  “我嘛,说出来也许您不信。”吴老师冲我一笑。  他告诉我,自己是个工人,在某工厂上班。他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
期刊
一清早,张三就出发了,他要去小镇看病,媳妇翠花病了三天了,蔫蔫地躺在床上,吃药又不见好,村里的大夫看完了,说张三你还是去镇里找王神医吧。  张三就来到镇上,镇上有两家诊所,一家叫李氏诊所,一家叫王神医诊所。媳妇说,李大夫是个老大夫,经验丰富,去他家吧。  可张三这人很倔,辩解道,王神医虽然是新来的,可他敢挂这神医的牌子,就说明有来历,看病谁不找王神医啊?  说着,两个人就来到了王神医诊所。  王神
期刊
在深圳做金器玉石生意,羊公强摊了大事。他妻子孟萍平在老家不知道。  孟萍平种几亩地,和公公婆婆,照顾孩子上学,应酬家里。  一天孟萍平家突然来了不速之客,三十多岁,头长得很小,脸上有个刀疤。这人说是来送还失主东西的。  他称在南海的公交车上捡到一个包,包内物品特别贵重,要百多万。依照包内身份证羊公强,找到江苏宝应。  孟萍平看包是丈夫羊公强的,重要的是,包里有价值百万的金器和玉石。  来人拾金不昧
期刊
“毬用没得,”黑牛抓秀儿的头发甩她一耳光。  蓬头垢面、目光呆滞的秀儿面无表情。  “毬用没得,连个娃儿都看不住。”黑牛又骂一句。  秀儿空洞的眼神死死地盯着娃儿落水的河面,柱子清瘦的脸在河面时隐时现。  绵河自秦巴崇山峻岭间蜿蜒千里,被白马大坝拦截,汇成一滩平静的河面。两岸山坡陡峭,如葱茏的树,而山民如树上的果实。  傍山吃山,临水吃水。因地处城郊,城里人节假日出游常常来这里。所以山上的人家都打
期刊
这是军阀混战那年头发生的事:  战斗是在沙漠边缘展开的。兵败如山倒,胖团长的部队全被打散,他借夜幕掩护,只身逃进沙漠。  这一带曾是他的地盘,他知道这片沙漠不很大,照直朝北,正常人五六天便可走出沙漠。不幸的是他的腿受了伤,需人搀扶才行;而且,他没带丁点儿饮水和食物。  天亮后他发现了两个士兵,是自己部队的士兵!士兵也发现了自己的团长。谢天谢地,士兵还带有水和食物!  士兵认识团长,而团长却不认识士
期刊
一    一觉醒来,刚一抬头,脖子便一阵剧烈的酸痛。米粒艰难地扭动着脖子,眼角扫过窗帘的缝隙,深秋的季节,五点半天都黑了。空气中透着微微的湿气,同时感到有浓浓的寒意袭来。米粒打了个寒颤,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只穿了件睡衣,沙发上的抱枕全被她拽到了身边,怀里还紧紧地抱了一个。米粒拉开窗帘,对面的高楼已变成一个隐约可见轮廓的黑影,有灯光从窗户里露出。  每扇窗户后是不是都有一对幸福的男女?米粒突然蹦出这样
期刊
好兄弟骑上你的马独自上路    好兄弟骑上你的马独自上路  在夕阳落下黑夜降临的时候上路  我不能在你奔驰而去的道路上  洒满醇香的烈酒好兄弟  只有在你勒马回身的时候  让你在弥漫的夜色中  听到敕勒川阴山下  有另一匹马萧萧长嘶的回声  如同不倦的呐喊彻夜不停  好兄弟你是一匹永远沉默的马  我就是你啼血嘶吼的长鸣    好兄弟骑上你的马独自上路  在夕阳落下黑夜降临的时候上路  天地辽阔大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