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人与官场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人与官场似乎永远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家与国,个人与天下,历史与现实,总是成为中国文人的宿命与理想。
  文人往往喜欢政治。杜甫还是毛头小伙子时,就立志“致君尧舜上”,要帮皇帝成一番千秋伟业;屈原的政治蓝图成空,不惜投身汨罗江;陆游到死也未能忘怀政治,还在为大唐朝的四分五裂而忧虑。但历史上政治却好像不太喜欢文人,这其实是一种必然。文人往往都是性情中人,这是官场的大忌。陶渊明在领导视察时受了点难堪,就拍桌子辞了官,潇洒固然潇洒,却缺乏当官的城府。
  文人对官场也不乏选择逃避的,林贤治在《午夜的幽光: 关于文人的札记》一书中说文人是一群失去家园的人,也可以说是一群寻找家园的人。他们远离俗众,永远处在流浪的途中。由于大多数文人始终坚持个人的独立立场,所以他们在官场上的失败是一种宿命。
  本期专题中胸怀大志的李白;三次被贬的王禹;奇才可用终无大用的贾谊;官场上深谙作秀的双面解缙,也终是摆脱不了这种失败的宿命。
  不过,文人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却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与道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人生道路上,在两难选择的十字路口的一种悲哀和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人在“进”与“退”的人生旅途中显现的超凡的智慧。
  儒家文化是“入世”的文化思想,它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求现实生活的人们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坎坷的时候,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苏轼的豪迈奔放,孔明的死而后已⋯ ⋯都是儒家思想的最好表现。孔子的积极人生观告诉我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一种心态,而且更是一种智慧,命运与机会常常青睐于那些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进”的智慧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厥功甚伟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握好得与失的关系,把握好进与退的分寸。你有可能会得到荣华富贵,有可能会得到鲜花掌声,但一定要记住,随之而来的,亦可能是灾难。因此,居功自傲之人往往不善而终,结局可怜。勾践灭吴后,文种认为“摘桃子”的时候到了,范蠡说:“勾践其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可文种不听劝告,最终被勾践赐死,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所以入世之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应该保持谦卑平和的心态。张良与诸葛亮等做得尤为之好,在他们辅佐君主成就大业的前后,都是谦卑与平和的,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智慧。而韩信更是功高盖主,可最终却是被刘邦杀掉的第一个功臣。成功,不能以伤害别人为代价,因为中国人有“枪打出头鸟”的普遍心态,凡是优秀的人往往是别人非议和攻击的对象,击垮了优秀的人,人们才有一种成就感和超越感,才有一种满足。所以明智者往往能正视这种人的劣根。
  此时,我们就可以说,“进”的智慧是,不要自以为是的居功自恃,应该用谦卑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成就,千万别拿自己的成功当做讨价还价的筹码,也千万别拿自己的成功当做伤害别人的理由。
  在政治斗爭的旋涡中,许多文人无法自保,因为中国文人的“政治情结”是大众化情结,即民众情结。文人出生的士人,更多的是考虑下层社会的利益,有着儒家“天下归仁”的情怀,但他们却不能找到或不能遵从于官场的定律,因此常常受到非议和排挤,如杜甫、白居易等。当文人的政治观和其他政治观一旦发生碰撞,败走的就往往是这些文人政客,这样一来,文人就只得远离政治,憎恨政治,并由此产生了与儒家哲学相反的隐士哲学。
  在入世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的政治目标在追求的过程中肯定会触犯其他人的利益,乃至君主集团的利益,这种时候,败走就成了文人政客最终的悲哀宿命。此时,文人们只得选择退隐山林,寻找他们冷漠的人生终归,他们对政治的背叛并不是无情的,而是无奈的。他们远离政治纷争,与山间明月为友,与石上清泉为伴,或登高望远,或临溪汲水,或仰望长空,或低酌浅饮⋯ ⋯他们在这种悠闲宁静的生活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实,这种出世的选择是文人们不愿意的,他们宁愿跻身于朝堂之上去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也不愿意归隐山林,孤独一世,清平一生。所以,出世是文人无奈的选择,也是文人悲哀的宿命。
  从文人的出世中,我们不能只看到文人的悲哀和痛苦,还应该看到文人超脱的智慧,那就是,他们既保全了自身,又选择了自由的个性。所以李白能够狂妄地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也能够低吟“自古圣贤皆寂寞”。包括李白在内的文人都明白,选择政治就只能泯灭个性,退隐山林也只能清贫一世。他们不愿意选择第二步,而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们想入世为官,身居要职,他们想为民请愿,为国出力,但他们几乎都是政治文盲。他们秉天而行的性格,只能让他们在政治纷争中步履维艰,进退维谷。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于是处处碰壁,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退却就是一种超凡的智慧,这种智慧成就了中国文人的自然天性,也成就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当中的辉煌。
  李白,在他的《悲歌》一诗中这样写道:  “ ⋯ ⋯ 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悲来乎?悲来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 ”
  在“出世”与“入世”的两难选择中,我们看到了仰天大笑的豪者,采菊东篱的闲者,独钓寒江的适者,感慨流水的智者,感叹命运的明者……文人们用这种方式荡涤尘世的污垢,洗濯心灵的铅华,还原灵魂的本真,他们不甘愿选择政治,泯灭个性,就只得将政治悲剧回归到自然当中。他们吟诗作赋,他们对酒当歌,此时的文人去掉了“另我”伪装,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这种“还原”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纯真的智慧,回归真实的自我本身,回归自然的原始心态,那才是大智慧下的真正的人生。如竹林之七贤,扬州之八怪,南山之陶潜,南阳之卧龙……我们可以说,出世的智慧是一种明智的退却。
  “出世”与“入世”是古代文人的政治性格使然和自然性格使然,不管文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是劳苦奔波,还是疲于奔命;也不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是悠闲自得还是怡然自乐,懂得如何把握好进与退的分寸,懂得如何把握好得与失的度,懂得如何把握好政治性格与自然性格的关系,那才是关键。文人面对  “入世”时太固守于不合适宜的个性,太过于坚守着某种不合适宜的原则,不懂得变通而屡屡失败。但当他们一旦面对山林,倾听鸟鸣,目睹花开花谢之时,他们的个性就找到了真正的归属,他们也就坦然了。他们也明白人生乱世,沉浮不定,祸福无常,生死不虞,何不做随波逐流的纷纶之客而任其自然呢?  又何必在入世的纷争中将苦苦的挣扎当做人生的本质呢?  在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最自然的天性。
  明智者当知进退之由,切勿功高震主,引祸上身,当知名成身退,明哲保身。这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正如草木枯荣,生物繁衍,皆为正常之象。然秦之李斯,汉之韩信,唐之陆机……皆没真正理解功成身退之意境。真正的文人政客如范子、张良、刘基……进可辅国,退可保身,既能入世,又能隐世,实为明智者之典范。
  (摘自《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7期)
  
  《品中国文人1、2》
  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要去当官,走仕途,与政治有着深广而持久的联系。本书选择了我国文学史上18位富有代表的前贤,从屈原、司马迁到鲁迅;从战国、秦汉到近现代,时间跨越两千年。皇朝的更叠变迁,让每一时期的文人前贤,都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刘小川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5
  定价:29.00元(1 )
   35.00元(2)
  
  《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
  本书有关中国古代文人的挣扎与奋斗。作者从清代宫廷档案、谕旨、奏折等史料中勾勒出雍正王朝曾静的案来龙去脉,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古代文人的宿命。本书作者系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美]史景迁著
  邱辛晔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3
  定价:25.00元
  
  《午夜的幽光: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
  思想,是穿过人生与世相的一道幽光,能让昏味的心灵豁然开朗。本书就是这样一部透析知识分子思想的著作。批判、自由、正义、宽容… …所有这些知识分子捍卫的价值,在作者雕刻刀般的笔下,一一得到呈现。
  
  林贤治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
  定价:28.00元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近十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常用动词的make每年在高考中都要考测它的基本用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掌握make的基本用法十分重要,鉴于此,笔者根据近
表演教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它的对象是一群十分想当演员而对于表演技巧又几乎一无所知的年青学生。他们面对一个个表演课题既感新鲜、好奇,又存恐慌、害怕心态,他们有积极的
1.选择培育健壮亲鱼选作人工繁殖的亲鱼应在2龄以上、0.25公斤左右,且体型好,鳞片全,体质壮,雌雄比例1~2比1。亲鱼池面积以1000平方米为宜,放养量500公斤左右。饵料以豆饼、
从奠基开始已有800多年的、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是欧洲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不仅是比萨人民的骄傲,也是意大利人民的骄傲。比萨斜塔因传说中意大利比萨大学物理学家、天
文明戏的积极意义薛晓金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当改变了一个贵族制国家的社会和政治情况的革命开始及于文艺界的时候,首先受到影响的一般是戏剧,而且戏剧所受到的影响总是显而
中国古代文学延绵久远、博大精深,其中不仅有着含味隽永的文句、空灵幽远的意境、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更包容着丰富而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人文精
黄鳝快速养殖法一般幼鳝发育成为成鳝,时间在一年以上。时间长。成本高,很不合算。下面介绍黄鳝的一种快速养殖法:在水源充足、平坦的地方,挖一个30~50平方米的水池,四周用石头或砖块严
许多同学都曾遇到过这种现象,即当自己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会停顿下来,难以再有较大提高。这种现象称之为学习的“高原”现象。 Many students have encounter
在让·诺安(法园)所著的《笑的历史》一书中,曾对中国人的笑作了有趣的统计和分析,他指出:中国人是自认为“性格非常活跃,特别是无论什么场合都喜欢笑”的民族。
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会有一批奇人异士走上历史的前台,明末清初也不例外。不过,对张竹坡而言,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已渐行渐远,因朝代鼎革而带来的风云激荡也早已尘埃落定。康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