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20例总结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与结果。

方法

对120例IVT进行了RFCA治疗,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龄36±19(8~66)岁。左室IVT(ILVT)中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

结果

RFCA治疗IVT的总成功率92.5%(111/120),ILVT为94.6%(70/74)、右室IVT(IRVT)为89.1%(41/46),复发率为5.4%(6/111),永久性三度房室阻滞1例,发生于IRVT消融时(1.3%)。ILVT分别起自间隔面(65例)、左前游离壁基底部(5例)和流出道(4例)。IRVT分别起自流出道(39例)、流入道(4例)、前壁(2例)及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面ILVT有效靶点处P电位较QRS提前33.4±11.8(18~60)ms,其它部位49例ILVT及IRVT中的病例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41例,83.7%)或局部心室激动最为提前(8例,13.3%)。对4例未诱发的IVT尝试消融经随访证实均无效。

结论

不同起源的IVT采用RFCA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起自左室间隔面的ILVT应以最早P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IVT应采用起搏标测,也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的IVT不宜尝试RFCA。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
目的比较典型心房扑动(房扑)与无房扑患者,下腔静脉—三尖瓣(TV-IVC)峡部的电传导特性。方法12例同期来本院作射频消融的患者,A组6例为频繁发作的典型房扑,B组6例为无房扑史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观察右房下侧壁(H1-2)和冠状窦口(CS9-10)以周期为600,500,400,300ms起搏时以及房扑和室上速时,TV-IVC峡部传导时间变化。基本刺激周期500ms时,分别测定峡部内、外
目的对7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及其中的3个家系中的34个成员进行调查。方法病史、临床检查、标准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室晚电位测定。5例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5例右室扩大伴搏动减弱,8例右室前壁局限性运动减弱或收缩期膨出,1例下壁局限性变薄和收缩期膨出。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和不完全右束支阻滞样改变各5例,肢体导联低电压2例,23例右胸(V1~V4)和/或下壁(II、II
目的比较两种心房电极的优缺点。方法对临床应用的150例心房电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心房壁电极移位率为9.2%(6/65),交叉感知率为7.5%(5/65),心耳电极组未发现这两种并发症(P<0.01)。心房壁电极组急、慢性起搏阈值均高于心耳电极组(P<0.01)。心耳电极植入较心房壁电极容易。两种电极慢性期P波幅度差异无显著性,植入失败率分别为4.6%(3/65)和2.4%(2/85)(P<0
目的观察血管迷走性晕厥(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诱发晕厥时RR和QT间期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VS患者HUT前平卧位时、倾斜后最快心率时和晕厥发生前或先兆晕厥最慢心率时RR和QT间期。结果晕厥发生前或先兆晕厥最慢心率时,RR间期较试验前和卧位明显延长(1473±458ms对956±117ms,P<0.001),而QT间期无明显变化(427±55ms对416±49ms,P>0.05)。结论H
期刊
目的对5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完全或部分心房静止患者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对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对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食管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临床均考虑为心肌病变;4例心脏超声及心脏X线检查提示心脏普遍扩大;4例心电图无心房电活动,1例心电图见杂乱小波;3例心电图为宽QRS波,2例为窄QRS波形;3例行食管电图记录,1例为心房扑动(房扑),2例无心房电
期刊
目的对4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用常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RFCA)未成功者改用Swartz鞘作为支撑,探讨Swartz鞘在提高PSVT消融成功率中作用。方法右房房性心动过速(A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径路消融用SRo Swartz鞘,左侧房室旁路(AP)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穿房间隔后用SL1鞘,右侧AP据不同部位用SR1、SR2、SR3鞘。结果4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