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近年来贫困家庭学生弃考现象及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贫困家庭学生弃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贫困家庭 高考生 弃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Phenomenon of Poor Candidates Giving
up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AO Tiantian, CAO Junxue
(Institute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influence of poor candidates giving up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recent year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giving up examin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oor families; candidate; give up examination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大力实施扩招政策,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高校学习深造,通过大学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从而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近几年来却有相当多数量的贫困家庭学生主动放弃了高考,如果这一现象继续发展,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 贫困家庭考生弃考现象及影响
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和2008年的1050万相比,人数减少了117万,除了高中生在校生人数自然减少外,另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报名高考,这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这部分贫困家庭考生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1.1 不利于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当今国际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力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但不是强国,因此提升劳动者素质实质就是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由于高校的扩招,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观,然而这几年高考人数的大量减少,势必造成许多高等学校资源的极大浪费。
1.2 阻碍公平正义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育的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公平,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很大,教育不公平实际上把贫寒子弟的晋升之路给堵住了,丧失了往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
相比高中生,大学毕业生不管从知识积累还是眼界来说都更具优势。我们要相信,学历的高低不等于成就的高低。但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如果没上过大学,农村的孩子多数要回家种地或成为民工。因此,贫困家庭高考生弃考的后果是竞争力减弱,在就业起点上就处于劣势。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倡导的公平正义及和谐社会的构建。①
2 贫困家庭高考生弃考的主要原因
2.1 就业难度加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
与往年相比,2011年高考弃考这个数字增长得非常快,弃考与就业难有密切的关联性。媒体经常报道,某地几十个硕士求聘一个卖肉的岗位,某地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校园旁边摆摊做小生意等,这些严酷的社会现实摆到了高考生和家长的面前。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相对富余,而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业和行业对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就业难”的问题在一定地区和行业内显得非常突出,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贫困大学毕业生是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社会关系、地域、户口、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对他们而言必然更严峻。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家长将上大学看作是一个经济行为,如果高投入只能带来低产出,自然会有人放弃。“读书无用论”其实是现实所迫的无奈,较大比例学生弃考现象的发生,将可能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2 高校学费居高不下,家庭困难无法承担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发出“上学难,上学贵”的强烈呼声。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遭遇考上大学但上不起学的尴尬。这就是基础教育领域,学校间的差距过大导致各类学校的高额择校费问题。同时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学校收取学费也导致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求学困难。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经费方面面临相当难度,特别是城乡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支付能力十分薄弱。中东部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等方面与东、中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②
这些地方的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可能是他们的家庭难以承受的,即使勉强上了大学,无论是社会贷款和亲友借款,都会是一个不小的包袱,与其承担这个债务包袱,还不如尽快就业挣钱,反辅家庭。因学费高而放弃高考是许多贫困家庭出于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
2.3 招生制度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招生是按省区划片招生,招生名额分配不尽合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导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个地区考生入学率的相对不等。很多考生为了能够上好的大学,而不惜代价采取高考移民的办法。
对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有些人认为,绝大多数考试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光看考试成绩,不看整体素质,容易埋没优秀人才。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时下的素质教育,无非也就是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让出得起钱的学生多学几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程。而小地方的穷孩子没有这些学校条件,不能发挥自己的艺术天分。因此,不能说他们的素质一定就比大城市的孩子差。因此,统一的高考制度,不统一的地区录取标准,对于没有条件进行高考移民但又不能考到理想大学的贫困家庭考生来说只能选择放弃。
3 解决贫困家庭高考生弃考现象的重要举措
3.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企业用人机制,破解“读书无用论”
(1)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一直以来,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2)创新的用人制度。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员工的问题。企业用人制度需要创新,主要应该体现在实行包括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内的多种用人制度,这其中要特别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鼓励通过多种途径成才,同时要打破平均主义,实行优胜劣汰的企业用人机制。③
现阶段,国家必须实施效率优先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调整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采取多种方式创业和就业,是解决高等教育扩招问题和重塑毕业生信心的重要方式。
3.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减免贫困学生学费
我国高校实行缴费上学的举措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村区域性贫困,家庭变故性贫困等产生的高校贫困生阶层,负面影响巨大。这与我国教育的投入比例小有很大的关系。
现阶段,我们国家也加大了在国民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对特困生的资助工作。旨在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为此,中国教育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部署师范大学新招师范生免费教育,并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另外,针对一些地方相继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家庭困难学生数量增多的情况。中国自2000年开始建立“绿色通道”助学制度,通过暂缓缴费、先行入学的办法,确保灾区学生入学无障碍。④同时,我们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热心人来关心贫困生。由单位或个人与学校联系,物色贫困学生作为助学对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这种形式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 参加高考进入高校学习。
3.3 综合利用教育资源,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高考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望,就必须让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提高,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渠道解决。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都能提供高额回报,所以政府若能将免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推广,无疑是一条益国又益民的多赢之举。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可以挂靠一些大专院校或者是一些大型的集团公司,一方面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对口单位培训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作为其实验基地,为其开展专业研究提供场所。这样一种没有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模式对高考生尤其贫困家庭的考生无疑有很大的诱惑力。
综上所述,政府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的目的旨在解决高考生尤其是贫困家庭高考生的后顾之忧。重塑起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信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加速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 刘复兴.教育改革制度伦理: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J].人民教育,2007(11).
② 卢乃桂,许庆豫.我国90代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2).
③ 谈松华.教育创新时代的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八章(2010-2020年).
关键词 贫困家庭 高考生 弃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Phenomenon of Poor Candidates Giving
up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AO Tiantian, CAO Junxue
(Institute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influence of poor candidates giving up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recent year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giving up examin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oor families; candidate; give up examination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大力实施扩招政策,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高校学习深造,通过大学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从而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近几年来却有相当多数量的贫困家庭学生主动放弃了高考,如果这一现象继续发展,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 贫困家庭考生弃考现象及影响
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3万,和2008年的1050万相比,人数减少了117万,除了高中生在校生人数自然减少外,另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报名高考,这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这部分贫困家庭考生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1.1 不利于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当今国际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力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但不是强国,因此提升劳动者素质实质就是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由于高校的扩招,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观,然而这几年高考人数的大量减少,势必造成许多高等学校资源的极大浪费。
1.2 阻碍公平正义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育的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公平,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很大,教育不公平实际上把贫寒子弟的晋升之路给堵住了,丧失了往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
相比高中生,大学毕业生不管从知识积累还是眼界来说都更具优势。我们要相信,学历的高低不等于成就的高低。但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如果没上过大学,农村的孩子多数要回家种地或成为民工。因此,贫困家庭高考生弃考的后果是竞争力减弱,在就业起点上就处于劣势。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倡导的公平正义及和谐社会的构建。①
2 贫困家庭高考生弃考的主要原因
2.1 就业难度加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
与往年相比,2011年高考弃考这个数字增长得非常快,弃考与就业难有密切的关联性。媒体经常报道,某地几十个硕士求聘一个卖肉的岗位,某地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校园旁边摆摊做小生意等,这些严酷的社会现实摆到了高考生和家长的面前。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相对富余,而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业和行业对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就业难”的问题在一定地区和行业内显得非常突出,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贫困大学毕业生是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社会关系、地域、户口、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对他们而言必然更严峻。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家长将上大学看作是一个经济行为,如果高投入只能带来低产出,自然会有人放弃。“读书无用论”其实是现实所迫的无奈,较大比例学生弃考现象的发生,将可能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2 高校学费居高不下,家庭困难无法承担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发出“上学难,上学贵”的强烈呼声。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遭遇考上大学但上不起学的尴尬。这就是基础教育领域,学校间的差距过大导致各类学校的高额择校费问题。同时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学校收取学费也导致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求学困难。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经费方面面临相当难度,特别是城乡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支付能力十分薄弱。中东部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等方面与东、中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②
这些地方的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可能是他们的家庭难以承受的,即使勉强上了大学,无论是社会贷款和亲友借款,都会是一个不小的包袱,与其承担这个债务包袱,还不如尽快就业挣钱,反辅家庭。因学费高而放弃高考是许多贫困家庭出于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
2.3 招生制度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招生是按省区划片招生,招生名额分配不尽合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导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个地区考生入学率的相对不等。很多考生为了能够上好的大学,而不惜代价采取高考移民的办法。
对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有些人认为,绝大多数考试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光看考试成绩,不看整体素质,容易埋没优秀人才。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时下的素质教育,无非也就是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让出得起钱的学生多学几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程。而小地方的穷孩子没有这些学校条件,不能发挥自己的艺术天分。因此,不能说他们的素质一定就比大城市的孩子差。因此,统一的高考制度,不统一的地区录取标准,对于没有条件进行高考移民但又不能考到理想大学的贫困家庭考生来说只能选择放弃。
3 解决贫困家庭高考生弃考现象的重要举措
3.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企业用人机制,破解“读书无用论”
(1)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一直以来,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2)创新的用人制度。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员工的问题。企业用人制度需要创新,主要应该体现在实行包括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内的多种用人制度,这其中要特别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鼓励通过多种途径成才,同时要打破平均主义,实行优胜劣汰的企业用人机制。③
现阶段,国家必须实施效率优先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调整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采取多种方式创业和就业,是解决高等教育扩招问题和重塑毕业生信心的重要方式。
3.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减免贫困学生学费
我国高校实行缴费上学的举措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村区域性贫困,家庭变故性贫困等产生的高校贫困生阶层,负面影响巨大。这与我国教育的投入比例小有很大的关系。
现阶段,我们国家也加大了在国民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对特困生的资助工作。旨在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为此,中国教育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部署师范大学新招师范生免费教育,并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另外,针对一些地方相继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家庭困难学生数量增多的情况。中国自2000年开始建立“绿色通道”助学制度,通过暂缓缴费、先行入学的办法,确保灾区学生入学无障碍。④同时,我们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热心人来关心贫困生。由单位或个人与学校联系,物色贫困学生作为助学对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这种形式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 参加高考进入高校学习。
3.3 综合利用教育资源,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高考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望,就必须让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提高,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渠道解决。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都能提供高额回报,所以政府若能将免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推广,无疑是一条益国又益民的多赢之举。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可以挂靠一些大专院校或者是一些大型的集团公司,一方面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对口单位培训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作为其实验基地,为其开展专业研究提供场所。这样一种没有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模式对高考生尤其贫困家庭的考生无疑有很大的诱惑力。
综上所述,政府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的目的旨在解决高考生尤其是贫困家庭高考生的后顾之忧。重塑起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信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加速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 刘复兴.教育改革制度伦理: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J].人民教育,2007(11).
② 卢乃桂,许庆豫.我国90代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2).
③ 谈松华.教育创新时代的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八章(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