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忠骨魂,芬芳梅花韵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i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姐题材的文艺创作一直是文艺创作领域的关注点,产生众多优秀艺术作品,尤以江姐题材的剧目为最。贵州花灯戏《红梅赞》是2019年上演的优秀剧目,本文将对《红梅赞》·江姐的形象塑造展开论述。
  关键词:江姐   《红梅赞》   江姐形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01-02
  一、岩上红梅开,岁岁引春来
  1961年12月,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红色题材长篇小说《红岩》出版。小说《红岩》讴歌了以江雪琴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节。《红岩》出版后,引发了以江姐为题材的红色文艺创作热潮。如20世纪60年代上映的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饰演的江姐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荧幕上的经典。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一批以江姐为题材的剧目,如川剧《江姐》、潮剧《江姐》、越剧《江姐》、沪剧《江姐》等,形成戏曲舞台上的江姐热。进入21世纪,创作和复排江姐题材的剧目仍是热点。如2001年上演的评剧《红岩诗魂》、晋剧《江姐》、川剧《江姐》、花灯剧《江姐》,中国京剧院的现代京剧《江姐》,上海歌剧院排演世纪版《江姐》,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等,再度引起人们对于江姐这一舞台形象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至今,江姐题材的剧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歌剧《江姐》以经典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广受观众喜爱。歌剧《江姐》首次公演于1964年。该剧是我国已故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阎肃的成名之作,阎肃以小说《红岩》中江雪琴的事迹为素材进行编创。优秀的文学剧本和舒展的音乐使歌剧《江姐》在时光的沉淀中历久弥新。1964年公演至今,江姐的扮演者已有五代。第一代江姐万馥香(A角)、蒋祖缋(B角)、郑惠荣(C角)到第五代江姐王莉(A角)、伊泓远(B角)、哈辉(C角),江姐的形象始终为观众所喜爱。五代江姐的艺术形象塑造各具特色,但传递了相同精神力量。
  江姐的艺术形象为何在近60年来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究其原因,在于忠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精神的象征,在于中国人“观史知今,当思进退”的历史情怀,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灵魂深处对不屈不挠的红梅精神深切的呼唤。
  二、花灯颂英烈,红梅焕新彩
  贵州花灯戏《红梅赞》2019年走上戏曲舞台,以贵州花灯的形式再度演绎经典剧目。主创团队为经验丰富、成果丰硕的艺术家。在主创团队精心创作下,贵州花灯戏《红梅赞》成为一部水准高、特色明的作品。
  致敬经典,彰显个性。贵州花灯戏《红梅赞》文学剧本移植于歌剧《江姐》。歌剧《江姐》作为经典的红色题材歌剧,具有极强的思想导向性及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红梅赞》的文学剧本完全移植于歌剧《江姐》,但唱腔设计与舞台呈现则体现贵州花灯戏的自身特色,使其既有红色题材戏曲的严肃性、正气性,又有地方戏曲的乡土性、亲民性。全剧高度刻画江姐志向坚定、无畏牺牲的革命英雄形象,讴歌了江姐在革命斗争中的系列感人事迹,引导观众在观演的过程中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产生情感共鸣,珍惜和平生活,让经典作品再度焕发出新时代的艺术生命力,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地域性于一体的优秀地方戏曲。
   音乐鲜明,个性突出。贵州花灯戏《红梅赞》的音乐创作杨小辛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作曲家。他在34个唱段设计中保留了歌剧《江姐》音乐的经典性,突出了贵州花灯音乐的地域性,体现了贵州花灯戏《红梅赞》自身音乐风格的独创性。其经典性在于保留歌剧《江姐》经典乐段的音乐素材,如主题曲《红梅赞》在剧中多次出现,既重现了歌剧《江姐》的经典唱段,又强化了贵州花灯戏《红梅赞》的思想主题;其地域性在于贵州花灯戏《红梅赞》中处处可感受贵州花灯原始曲调的韵味,如剧中唱段《红梅赞》运用了安顺花灯小调《梅花》,《绣红旗》运用了独山花灯曲调《踩新台》,使观众觉得生活气息浓郁,亲切易听,具有贵州花灯的音乐特色;其独创性在于既以贵州原始花灯曲调为素材,又根据剧情发展和舞台呈现的需要有新突破,如剧中经典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合理借鉴运用我国传统戏曲板腔体的板式变化,以强化该唱段强烈的戏剧性。全剧尾声处的音乐创作尤为感人,此时江姐己英勇牺牲,当《红梅赞》辉煌激越的主旋律以民族交响乐的形式再次出现,主旋律辉煌的音调与庄严悲壮的英雄群像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悲壮、崇高的音乐力量直击人心,观众的情感得以抒发,思想得以升华,使该剧的音乐创作实现二度创作与三度创作的融合。
  三、情为梅花韵,志为梅花魂
  花灯戏《红梅赞》江姐的扮演者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邵志庆。邵志庆是一位具有39年舞台经验的表演艺术家,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舞台人物形象,她在扮演《红梅赞》中江姐一角之前,已在2009年上演的红色题材花灯戏《征人行》中扮演勇敢机智、信念坚定的红军战士赵冬梅,且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作为老一辈花燈表演艺术家,邵志庆唱功扎实,扮相优美,她在花灯戏《红梅赞》中塑造的江姐形象与江姐原型高度契合,多层次呈现了一位共产党、一位知识女性、一位妻子和母亲的饱满形象,表演层次丰富,角色特征突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召力。笔者认为,她在江姐形象塑造上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历史·当下,有机连接。邵志庆以其优美而有张力的唱腔,富有层次和深度的舞台表演,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意志坚定的江姐。邵志庆在塑造江姐形象时,灵活运用了流传于贵州民间花灯戏中的念诵咏唱及身段手法,把舞台上的每一个唱段,每一句念白,每一个舞蹈化的形体动作高度凝练,生动表现了江姐的性格特征,清晰地表达出了江姐的思想情感,表演极为出戏,有吸引力,让观众重温经典形象江姐的同时感觉到属于当下的时代气息,实现舞台与生活的自然衔接。深入刻画江姐在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中的所思所行,赋予江姐形象更多的层次感,表演不拘泥于固有的程式,创造出具有自身艺术个性的江姐形象,使观众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江姐形象中看到属于当下的时代意义。如第一场戏中明霞(蔡妙禧饰)码头送别江姐,这是江姐第一次唱出主题曲《红梅赞》(音乐素材为安顺花灯小调《梅花》),具有点题之意。此时的江姐有着一腔革命激情,既有着将与丈夫并肩作战的憧憬和期待,又有着对险恶斗争环境的理性认识,人物心理活动丰富,要出戏不易,邵志庆在此处演唱《红梅赞》时其唱腔设计与身段手法均契合人物的心境,极为考究,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有恰到好处的美感,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极为传神,细腻地刻画了具体场景中江姐形象,又注入现代感。表演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干净利落,节奏明快,衔接自然,将江姐这样一位英雄的、崇高的、坚韧的革命女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格外生动,使江姐的艺术形象显得真实、具象、深刻,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有革命斗争精神,又有时代气息的江姐。邵志庆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度刻画,使其舞台上的二度创作富有表演张力,以表演连接了历史与当下,引导观众进入三度创作,使观众由戏入境,入境生情,既有情感体验,又有审美认知,引发观众对于当下和平年代安稳生活来之不易的思考,从而实现台上与台下的互动,历史与当下的连接,从这个角度而言,邵志庆塑造的江姐形象具有历史厚重性和现实可触性。
   形神兼备,以演言志。邵志庆在花灯戏《红梅赞》江姐的舞台形象塑造中形神兼备,高度刻画江姐傲雪凌霜、不折不挠的精神气节。形神兼备体现为其在“唱、念、做”的表演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个走步,一个转身,一句念白皆契合于江姐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了江姐的神韵。以演言志体现为其在江姐的舞台形象塑造中将“唱、念、做”作为言志的具体表现手段,让艺术表演手段服务于角色形象塑造的需要,将江姐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予以深度和精度的展现。以演言志既有贵州花灯戏《红梅赞》江姐舞台形象塑造的必然要求,又有邵志庆自身艺术追求的投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是在心里的,它是一种愿望、感想、感慨、以至于意见…”[1]“志”需外化为行为活动才能得到体现,邵志庆对江姐的舞台形象塑造中以“唱”、“念”、“做”为“志”的外化载体,将江姐不屈不挠的革命志向与自身艺术追求志向予以自然重合,使江姐形象凸显出更为立体的美感,实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她以自身独具个性的艺术表演,解决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矛盾,对塑造的江姐形象显得自然、典雅、深刻,既再现了以往剧目中江姐的经典形象,又为戏曲舞台留下属于贵州花灯戏的江姐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庚.戏曲美学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1948年中秋前后,由费穆执导、李天济编剧的《小城之春》上映了。这部电影完美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再读作为艺术高峰的《小城之春》,对推动当下国产电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电影内容、拍摄手法、表演方式、台词对白等分析,剖析此部电影的中国风格,并与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形成对照。  关键词:费穆 《小城之春》 传统美学 诗意  中图分类号:J90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犯罪片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不少犯罪片赢得了票房与口碑上的双丰收。透过犯罪片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犯罪片的受众也在不断增加,观众也更多的愿意到电影院去观看该类型电影。本文以犯罪片《暴雪将至》为例,分析其文本背景、折射社会问题、对人性思考的同时探究犯罪片与观众,犯罪片与美好生活的关联。  关键词:犯罪片 观众 美好生活 《暴雪将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
期刊
摘要:二胡,我国一件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因为本身构造的独特性,二胡没有指板,所以这将使得二胡在演奏中有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加以创造。二胡虽不像其他拉弦乐器一样可以多弦演奏,但它却能将人类的情感变化通过仅有的两根弦表现得淋漓尽致,弦中既有深沉悲凄的苦闷哀愁,又有真挚朴实的喜乐舒畅;既有诗情画意的山村小景,又有氣壮山河的豪迈意境……二胡加上近似人声的音色特点,在演奏中便极
期刊
摘要:从文学文本出发的舞剧创作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被误读的可能性,不同阶段聚焦不同主体的误读现象。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误读为舞剧的编排提供更多可能性,而以接收者为主体的误读一定程度上反馈着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本文选取的两部现代芭蕾作品分别对标不同的主体阶段,目的是更为精确的量化分析误读现象对舞剧创作、舞剧发展的影响分子,为改编文学名著的现代舞剧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视角。  关键词:文学文本 舞剧 误读现
期刊
摘要:马塞尔·杜尚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阿图洛·施沃兹也将艺术史划分为“杜尚前”和“杜尚后”。但事实上社会各界又对其的评判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的作品终结了“架上绘画”使得艺术的边界模糊并消失,也有人说他游戏形式所创作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自由。他的名字总是被带上“达达主义”“反叛者”“观念艺术”等标签,然而纵观杜尚的艺术生涯,他又是一个平静、自由、对艺术不屑一顾的人。本文试图从杜尚的艺术之路和
期刊
摘要:法—佛兰德乐派是继勃艮第乐派之后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乐派,若斯坎·德·普雷作为世纪之交法—佛兰德作曲家的突出代表,他的音乐承上启下秉承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保留了中世纪音乐的传统,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创作的新发展,若斯坎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对文艺复兴盛期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模仿”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法,若斯坎的经文歌《圣母颂》就是最具代表性
期刊
摘要:交响乐是大型游戏的配乐中经常使用到的音乐体裁,也是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演奏形式,摇滚乐同样是一种非常能够感染观众情绪的音乐,而交响乐与摇滚乐相结合的创作风格更是早有先例。本文通过分析《最终幻想XIV》的几首游戏音乐,阐述了该游戏音乐中交响乐与摇滚乐的创作风格,以及在个别作品中交响乐与摇滚乐结合的音乐特色。  关键词:《最终幻想XIV》 游戏配乐 背景音乐 交响乐 摇滚乐  中图分类号:J0-
期刊
摘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在近五年来呈现持续增长的递增趋势。在各个教学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目前我国高校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仍呈现相对薄弱的样态。研究基于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引入摄影微模块为辅的体验式教学设计,以高校中国古典舞课程为例,系统阐述体验式舞蹈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其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将课程设计分为三大阶段,分别为静态舞姿掌握阶段、动态舞
期刊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影响着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理论具体包含现实主义基本原则、人物共性与个性问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个主要内容。电影《过春天》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即属马恩“典型”理论的运用。  关键词:“典型”理论 艺术典型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过春天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电影声音设计中,如何挖掘声音的特性、提高声音认同感,是电影声音制作的重要需求之一,众多电影声音设计师、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的探索。本文试结合“场所”这一空间环境感官要素,将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理论提炼并融于电影的声音空间塑造以及精神感知中。“场所精神”理论站在艺术、哲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