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发黄,用药不当?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年前,卢先生患了肺炎,到医院看病,治疗了十多天后,肺炎好了。但出院后,卢先生发现手脚皮肤变黄,脸上也有些发黄,赶紧又回到医院检查,肝功能没有异常,其他也没有什么异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卢先生到处求医,5年过去了,他的手脚仍然发黄,也仍然没有找到病因。回想起当初治肺炎时,除了青霉素,还用了一种棕黄色的药水,据说是补充能量用的。卢先生想,这手脚发黄是用了棕黄色的药水引起的吗?
  要知道,引起皮肤黏膜变黄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血胆红素升高引起,即医学上所称的“黄疸”,皮肤及黏膜都可变黄,但以眼睛巩膜(即白眼仁)变黄出现最早最明显,且黄色分布均匀。成人黄疸又有3种原因: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
  另一种引起皮肤变黄的原因,是服用了带黄色素的食物或药物。过多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橘子、芒果、空心菜、甘蓝菜等,可引起皮肤变黄,一般以手掌及足底等部位最明显,其次是面部,巩膜一般不变黄;长期应用带黄色素的药物如呋喃类抗生素、阿的平等,也可使皮肤变黄,巩膜也可变黄,但巩膜的变黄不均匀,以角膜周围明显,这与黄疸不同。
  至于卢先生,他的B超检查发现,肝内胆管只有一个小结石,且肝功能正常,引起黄疸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进一步检查血胆红素水平,结合临床,基本可判断是否存在黄疸及黄疸类型。长期应用带黄色素的药物有引起手足变黄的可能,但停药后多会慢慢消失,不会持续5年之久。卢先生的变黄以手足为主,有可能有长期服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看起来不很黄)而没有注意到。当然,其他如长期接触矿物、衰老、皮肤血运不足等也可引起手足变黄。若是带黄色素的食物药物引起,避免诱因后便会慢慢消退,对身体影响不大;若与工作有关,更换工作后黄染也可慢慢消退。查明原因,对因处理,不盲目畏病和盲目治疗,卢先生的烦恼一定会消散。
  
  >>链接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超过肝脏负荷,导致血胆红素升高而引起,此种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并可有溶血、贫血的表现如排酱油样小便、发热、腰痛等。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而引起黄疸,检查可发现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并有肝功能異常、乏力、食欲下降等不适。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由于胆道阻塞或不畅,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而引起黄疸,一般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可有皮肤瘙痒、排白陶土样便,检查可发现肝内或肝外胆管结石、胆结石等异常。
其他文献
最近,秦萍在体检中被查出Ⅰ度宫颈糜烂。为此,她到处咨询朋友。有的说,这要赶紧治;有的说,用不着,观察观察。宫颈糜烂,治不治呢?这让她真的很困惑。
刘复兴 1939年生,现任云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委,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恶性肿瘤预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能否做到三早(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如果等到某种癌症的典型症状全部出现,虽可确诊,却多属中晚期,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及时捕捉癌症的蛛丝
期刊
老贺是个冠心病患者,前几天刚做了“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这种手术的目的就是让狱窄或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心肌供血。手术后,老贺感觉不错,但他对身体里的这个“异物”还是
慢性乙型肝炎的反复发作,是医生和患者都感到头疼的问题。而且乙肝的反复、多次发作,将导致正常肝组织越来越少,肝脏纤维化发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有些患者由于疾病复发
作为老订户推荐亲朋好友首次订阅《家庭医药》杂志的礼物,《名医谈病精华本》已经寄出。
期刊
张先生1年前查出患有高血压,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得很好,一直保持在130/85毫米汞柱。最近,张先生的公司新接到一个合作项目,应酬也多了起来,张先生牢记医生的叮嘱,酒宴上以血压高为由拒绝喝酒。可经常碰到劝酒的高人,说什么喝酒能降血压,让张先生很是为难。他在心里嘀咕,即使喝酒能降血压,还有利健康,但这一杯接一杯的,难道真的没问题吗?  喝酒能降血压?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根据是什么。据统计,
禽流感目前来势汹汹,自青海发生禽流感疫情以来,辽宁、湖南、安徽、内蒙古、新疆宁夏、云南也出现疫情,湖南和安徽各有1例死于禽流感。于是,有很多人希望,通过服用达菲来预防禽流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患者已超过1.6亿,我国每年因高血压直接死亡的患者人数超过20万,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这跟很多高血压患者没有正规治疗、对降压药了解不足密切相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常用的降压药物。    以上这些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针对不同的情况,有的人可单一用药,有的人需要联合用药,但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不过,多了解一点您所使用的药物,对治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