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對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进行了相关探究,说明了人性化建筑设计在医院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致力于为广大医护工作者及病患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医疗环境而努力。
【关键词】 医疗建筑; 门诊楼; 住院楼; 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某市大型综合医院,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原来的用地及医院设施已不能发展需求,定于2009年7月医院进行整体搬迁。新址占地8.9h㎡ ,且交通便利。一期工程已建建筑总建筑面积7.1 x 104㎡,床位600张;已建有综合楼(包含门诊、急诊、医技、病房三部分)、行政楼及后勤保障楼。
本次二期工程加建的内容为:贴临原有综合楼加建一栋门诊综合楼以增设部分门诊用房及增设新型治疗设备——直线加速器;同时利用二期预留用地新建一栋住院医技大楼以扩充病床位。因此,本次设计的难点在于: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中合理布置直线加速器及住院大楼各层平面功能,以求达到医患流线的明了简洁、医疗环境的人性舒适。
1 构思前提
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绿色”医疗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综合医院应是高质量、高效率救死扶伤的场所,不仅应具有高效能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以及高效率的管理机制,还应要求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定的内部环境和高层次、高标准的建筑设施。因此,在总体规划方案与设计中希望医院不仅仅是生命得到救治的地方,还是人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呵护的场所。即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处处考虑使用者的方便,使其成为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避难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双重需求。在为患者创造舒适就医环境的同时也为医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2 单体设计
2.1 二期门诊综合楼
二期增建的综合楼因为需与原有综合楼门诊部分相接,则要受其现有层高约束。相接部分原有建筑共3层,层高各层均为4.8 m;而新建部分共6层,1层为新增治疗设备——直线加速器,层高为6 m,2~4层为门诊用房,5—6层为办公用房。因此整个设计的难点在于:(1)如何设置各层层高,解决原有建筑与新建建筑的连接,保证病人的顺利通行;(2)如何在保证各层层高使用舒适度的情况下,满足多层建筑24 m的限高要求;(3)如何在有限的基地面积内组织完善直线加速器及其辅助用房的设置,保证合理医、患流线。
三个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共同的首要问题,就是层高。首先是如何消化直线加速器的6 m层高要求,使二层的门诊用房能与一期顺利相接。经过多次讨论及剖面分析,决定采用半地下室的方式:将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地坪降至一1.2 m,在入口处设置满足推床使用的坡道接入,这样设计后,二层平面相对标高为4.8 m,与一期二层平面相平。同时利用直线加速器的6 m层高在机房及通道上空设置夹层,放置配套辅助用房,紧邻坡道设置楼梯进入夹层,这样既解决了层高问题又满足了直线加速器的功能需求,同时患者与医务流线也各成一体。为保证楼层净高的舒适度并满足限高要求,本期通风采暖设计采用了多联机空调系统,以减小风管的截面高度,同时通过与各专业协调沟通,绘制走道吊顶剖面分析图,最终确定:3层层高4.4 m,4~6层层高3.6 m,走道最不利净高可满足2.8 m,结合4.8 m的候诊走道,可基本满足舒适度要求。二期3层平面与一期3层平面高差为0.3 m,做1:12的无障碍坡道,长度4.8 m,这样,在满足层高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高差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期门诊综合楼的病患类型共有3类:一类是主要门诊病人,在一期综合楼挂号后,通过与一期相接的连廊进入;一类是次要门诊病人,来自住院部或二次就诊,可通过直线加速器的大厅经电梯或楼梯进入二楼及三楼就诊;一类是直线加速器病人,进入大厅后经坡道进入半地下室就医。医生则可通过端部的辅助楼梯进入各层用房。如此医患流线明晰,互不干扰;并且通过中庭、内院的设置,电梯厅、等候区、诊室均有直接采光通风,使病人就医、医生工作都有一个明亮、舒适的环境,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主题思想。
2.2 二期住院医技大楼
为与一期住院部遥相呼应,同时与之围合,突出医院的人口空间,增强导向性,二期住院医技大楼设计为一个反L型平面。反L型内角设置2层通高的住院部接待大厅,使得外部标识明确,内部开敞明亮,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空间感受。
各层平面的布置本着流线简洁、分区明确、减少干扰的宗旨,围绕中部核心筒布置各类功能用房。从1层进入大厅后,沿L型两端分流,布置医技用房;中部电梯厅开敞大气,引导人流进入上部各层;核心筒右侧为医务办公区域,内设医务电梯通达各层医务办公区。根据一层的功能分区,分别设置病人主人口,病人次入口,后勤入口及医务人员入口,病患流线清晰,导向明确且互不干扰。
2层为血液透析中心,利用L型两端设置两个护理分区,同样在核心筒右侧设置医务用房及配套辅助用房,经走道可通至各护理区。电梯厅外设置等候区,从人性化需求考虑,等候区预留弱电接口,便于后期接入视频设施。病员登记后,经换鞋、更衣分流进入各护理分区。
3~16层为病房层,L型两端布置病房,护士站及医务办公区围绕核心筒布置,居于中心位置,使医护工作路径最短,以利于提高救治效率,而医务用房的集中紧凑布置也利于提高病房的布置率;同时病区与医务办公区完全分隔,使医务办公相对独立安静,形成良好的办公环境,有利于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L型端头设置污梯,配套设置污洗问及污物问,便于污物收集后,就近处理、运送,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为病员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医疗环境。同时考虑到病员的生活需求,于L型两端均设置晾晒阳台,可兼做吸烟区。
3 其他人性化设计
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一个综合性三等甲级医院,为方便病人以及外来探视人员、院内职工识别方向,在直线加速器门厅、二期住院医技大楼入口大厅、各科室入口及各交通枢纽布置导向标志(包括安全疏散标志),统一设计图案文字加色彩诱导。使医院的病人就医及医生工作都能更加便捷明了。
在本次设计的无障碍设计中,二期住院医技大楼、二期门诊综合楼出人口均设置便于病人使用的无障碍坡道,并设置无障碍电梯;二期门诊综合楼3层及二期住院医技大楼各层均设置残疾人卫生问,方便病人使用。考虑到病人的使用需求,二期住院、医技大楼病房层公共通道两边均增设了供病人使用的扶手。
4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事物是多变的,医院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促使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发展,为此充分考虑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的规模、医疗技术、设备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发展预留空间,本工程在医院用地中部及东北角仍留有发展用地。
5 结束语
有人形容医院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生、老、病、死的场景在有限的空间中反复播放,喜、怒、哀、乐的人生百态充斥在同一个环境中。功能、流线的人性化设计也许对于建筑师而言仅仅是一套图纸,但对来到医院的人们而言,并不仅仅是好用与不好用的区别,更是意味着一种心理压力的疏解或重负。甚至房间的冷暖、走道的拥挤、电梯的速度都会对病人的心情有所影响。因此,医院设计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越来越重视医疗环境的人性化,注重环境品质的优化和提高,追求与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整体医学环境,寻求适用医疗技术与情感平衡,突出自然、生态、人文关怀的“绿色医院”。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工程相关图纸资料[R]
[2]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工程初设说明[R]
[3] 医疗建筑设计的多元化与应对手段[OL].建筑创作网络时报.http://www.acstyle.com.cn/Newcontent.aspx
【关键词】 医疗建筑; 门诊楼; 住院楼; 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某市大型综合医院,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原来的用地及医院设施已不能发展需求,定于2009年7月医院进行整体搬迁。新址占地8.9h㎡ ,且交通便利。一期工程已建建筑总建筑面积7.1 x 104㎡,床位600张;已建有综合楼(包含门诊、急诊、医技、病房三部分)、行政楼及后勤保障楼。
本次二期工程加建的内容为:贴临原有综合楼加建一栋门诊综合楼以增设部分门诊用房及增设新型治疗设备——直线加速器;同时利用二期预留用地新建一栋住院医技大楼以扩充病床位。因此,本次设计的难点在于: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中合理布置直线加速器及住院大楼各层平面功能,以求达到医患流线的明了简洁、医疗环境的人性舒适。
1 构思前提
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绿色”医疗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综合医院应是高质量、高效率救死扶伤的场所,不仅应具有高效能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以及高效率的管理机制,还应要求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定的内部环境和高层次、高标准的建筑设施。因此,在总体规划方案与设计中希望医院不仅仅是生命得到救治的地方,还是人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呵护的场所。即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处处考虑使用者的方便,使其成为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避难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双重需求。在为患者创造舒适就医环境的同时也为医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2 单体设计
2.1 二期门诊综合楼
二期增建的综合楼因为需与原有综合楼门诊部分相接,则要受其现有层高约束。相接部分原有建筑共3层,层高各层均为4.8 m;而新建部分共6层,1层为新增治疗设备——直线加速器,层高为6 m,2~4层为门诊用房,5—6层为办公用房。因此整个设计的难点在于:(1)如何设置各层层高,解决原有建筑与新建建筑的连接,保证病人的顺利通行;(2)如何在保证各层层高使用舒适度的情况下,满足多层建筑24 m的限高要求;(3)如何在有限的基地面积内组织完善直线加速器及其辅助用房的设置,保证合理医、患流线。
三个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共同的首要问题,就是层高。首先是如何消化直线加速器的6 m层高要求,使二层的门诊用房能与一期顺利相接。经过多次讨论及剖面分析,决定采用半地下室的方式:将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地坪降至一1.2 m,在入口处设置满足推床使用的坡道接入,这样设计后,二层平面相对标高为4.8 m,与一期二层平面相平。同时利用直线加速器的6 m层高在机房及通道上空设置夹层,放置配套辅助用房,紧邻坡道设置楼梯进入夹层,这样既解决了层高问题又满足了直线加速器的功能需求,同时患者与医务流线也各成一体。为保证楼层净高的舒适度并满足限高要求,本期通风采暖设计采用了多联机空调系统,以减小风管的截面高度,同时通过与各专业协调沟通,绘制走道吊顶剖面分析图,最终确定:3层层高4.4 m,4~6层层高3.6 m,走道最不利净高可满足2.8 m,结合4.8 m的候诊走道,可基本满足舒适度要求。二期3层平面与一期3层平面高差为0.3 m,做1:12的无障碍坡道,长度4.8 m,这样,在满足层高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高差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期门诊综合楼的病患类型共有3类:一类是主要门诊病人,在一期综合楼挂号后,通过与一期相接的连廊进入;一类是次要门诊病人,来自住院部或二次就诊,可通过直线加速器的大厅经电梯或楼梯进入二楼及三楼就诊;一类是直线加速器病人,进入大厅后经坡道进入半地下室就医。医生则可通过端部的辅助楼梯进入各层用房。如此医患流线明晰,互不干扰;并且通过中庭、内院的设置,电梯厅、等候区、诊室均有直接采光通风,使病人就医、医生工作都有一个明亮、舒适的环境,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主题思想。
2.2 二期住院医技大楼
为与一期住院部遥相呼应,同时与之围合,突出医院的人口空间,增强导向性,二期住院医技大楼设计为一个反L型平面。反L型内角设置2层通高的住院部接待大厅,使得外部标识明确,内部开敞明亮,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空间感受。
各层平面的布置本着流线简洁、分区明确、减少干扰的宗旨,围绕中部核心筒布置各类功能用房。从1层进入大厅后,沿L型两端分流,布置医技用房;中部电梯厅开敞大气,引导人流进入上部各层;核心筒右侧为医务办公区域,内设医务电梯通达各层医务办公区。根据一层的功能分区,分别设置病人主人口,病人次入口,后勤入口及医务人员入口,病患流线清晰,导向明确且互不干扰。
2层为血液透析中心,利用L型两端设置两个护理分区,同样在核心筒右侧设置医务用房及配套辅助用房,经走道可通至各护理区。电梯厅外设置等候区,从人性化需求考虑,等候区预留弱电接口,便于后期接入视频设施。病员登记后,经换鞋、更衣分流进入各护理分区。
3~16层为病房层,L型两端布置病房,护士站及医务办公区围绕核心筒布置,居于中心位置,使医护工作路径最短,以利于提高救治效率,而医务用房的集中紧凑布置也利于提高病房的布置率;同时病区与医务办公区完全分隔,使医务办公相对独立安静,形成良好的办公环境,有利于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L型端头设置污梯,配套设置污洗问及污物问,便于污物收集后,就近处理、运送,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为病员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医疗环境。同时考虑到病员的生活需求,于L型两端均设置晾晒阳台,可兼做吸烟区。
3 其他人性化设计
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一个综合性三等甲级医院,为方便病人以及外来探视人员、院内职工识别方向,在直线加速器门厅、二期住院医技大楼入口大厅、各科室入口及各交通枢纽布置导向标志(包括安全疏散标志),统一设计图案文字加色彩诱导。使医院的病人就医及医生工作都能更加便捷明了。
在本次设计的无障碍设计中,二期住院医技大楼、二期门诊综合楼出人口均设置便于病人使用的无障碍坡道,并设置无障碍电梯;二期门诊综合楼3层及二期住院医技大楼各层均设置残疾人卫生问,方便病人使用。考虑到病人的使用需求,二期住院、医技大楼病房层公共通道两边均增设了供病人使用的扶手。
4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事物是多变的,医院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促使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发展,为此充分考虑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的规模、医疗技术、设备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发展预留空间,本工程在医院用地中部及东北角仍留有发展用地。
5 结束语
有人形容医院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生、老、病、死的场景在有限的空间中反复播放,喜、怒、哀、乐的人生百态充斥在同一个环境中。功能、流线的人性化设计也许对于建筑师而言仅仅是一套图纸,但对来到医院的人们而言,并不仅仅是好用与不好用的区别,更是意味着一种心理压力的疏解或重负。甚至房间的冷暖、走道的拥挤、电梯的速度都会对病人的心情有所影响。因此,医院设计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越来越重视医疗环境的人性化,注重环境品质的优化和提高,追求与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整体医学环境,寻求适用医疗技术与情感平衡,突出自然、生态、人文关怀的“绿色医院”。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工程相关图纸资料[R]
[2]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工程初设说明[R]
[3] 医疗建筑设计的多元化与应对手段[OL].建筑创作网络时报.http://www.acstyle.com.cn/Newconten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