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具有艺术化的审美特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把“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必须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反映的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它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鉴赏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本文拟从这三方面探讨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审美感知 审美情趣 审美创造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的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审美感知能力,不然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的理性思考因素。因此,审美感知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而语文教师的这些审美感知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如果语文教师缺少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创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无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让学生感到美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己审美化的饱含着情感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之美,品味其深含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发情绪记忆,而且能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除了要求准确规范,还要求和谐而悦耳、简洁而含蓄,凝练而有启发性。析理时准确严密、有逻辑性,绘形时惟妙惟肖、具有形象性,抒情时真挚感人、情迁意动……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中美的形象,把学生引入美的氛围之中。
有了审美感知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语文教学强调文与美的统一,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有助于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种,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审美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形体、结构、意境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这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教“实”、教“美”,让学生在对美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自然默契。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鉴赏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去欣赏美,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在念一本“四字经”——听、说、读、写,即在大脑中枢神经的统一指挥下,充分调动四肢五官的积极性,进行分工和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或轻视,使得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偏低。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学必须在“美”字上下功夫。
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审美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基础,还需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受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本,语文教师抓准了它,就可以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寻幽揽胜的乐趣。要把学生的爱美心理、审美要求、创造理想浓缩成一个强烈的刺激因素,形成一种永恒的愿望,必须通过美的载体实施审美教育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字兼美的語文教材就是美育的载体,应通过这一媒介,将教材中的思想美和艺术美输入学生灵魂深处,从而美化自己的心灵、情操、行为、语言。
怎样才能收到如此效果呢?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上。归纳起来,课文中有诗词的意境美、散文的构思美、小说的形象美、议论文的说理美、说明文的情趣美等等,这些不同特色的美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美源。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探索课文外露和内在的美,对课文的审美角度应根据其文体特点和写作手法来考虑,找出每篇课文美的特色,让学生在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1.播放情景类似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音乐美的世界。当我给学生上《春》的时候,除了课文学习,还给学生放了一曲优美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的美,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一派“春意盎然”中,充分领略到朱自清散文的魅力。2.运用课文插图,领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世界。我们都知道,每册课本都有插图,这些插图是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画的。如《咏柳赏析》的插图所描绘的婀娜多姿的柳树,它的柳枝随风飘拂,宛如一位美丽的女子。这幅画,能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进入诗情画意的世界。3、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学生进入语言美的世界。语文课文优美的文字,是一种天然的语言美,默读固然可以嚼其甘味,但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美的旋律。而朗读也可采用不同方式,或集体读,或个人读,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从而提高朗读水平,真正进入语言美的世界。语文教师的情感应随作者感情的波动而波动,绝不偏离开作品的感情基调。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言辞,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入心灵、启开心扉、触发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趋向稳定。 一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操,不仅可以缩短与作品的距离,而且可与作者进行美的情感的沟通,正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节奏,并从初入到渗透再到共鸣,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审美鉴赏力也不能缺少审丑力。生活丑也可以变成艺术美,艺术“丑”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审丑能力在于能抓住作者的审丑情感借丑识美,挖掘丑的本质,深化丑的认识,以了解作品的立意和写作意图。如契诃夫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创丑,课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别里科夫即是。高尔基曾评价说:“他憎恨一切庸俗、肮脏的东西,他用一种诗人崇高的语言和幽默家温和的微笑来描写人生的丑恶,很少有人在他那些短篇小说的美丽外表下面看出那个严厉斥责的含义来。”可见,通过审丑,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朱光潜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语文教学可通过审丑,让学生了解作品中借对丑的否定而间接地肯定美的艺术,并进行比较以突出丑的本质特征,从而加深对丑的认识,并把握作家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具备了多重审美鉴赏力,语文教学就多了审美情趣,既可动之以情,又可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帶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学会创造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也是美育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的审美创造是美学理论的实践化,即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综合能力,必须以审美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为基础,有时还需要特殊的禀赋才能。
上课时语文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具有创造力的审美设计,才会使学生越学越美、越学越乐,美在其中,乐在其里,如沐春风。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能够发挥作用的乐趣。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这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这“输出”就是创造。有无审美创造力是衡量教师是“教书匠”还是“教育家”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审美创造力的语文教学就无艺术可言,也就不会是成功的教学,甚至是绝对失败的教学。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而学生则是美的受益者。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戎 主编 《美学概论》.齐鲁书社,1992,第382—384页。
[2]《教育诗篇》(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239页。
[3]高尔基 《文学的世界性》.《教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4]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63—464页。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2页。
[6]《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0—61页。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审美感知 审美情趣 审美创造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的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审美感知能力,不然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的理性思考因素。因此,审美感知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而语文教师的这些审美感知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如果语文教师缺少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创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无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让学生感到美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己审美化的饱含着情感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之美,品味其深含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发情绪记忆,而且能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除了要求准确规范,还要求和谐而悦耳、简洁而含蓄,凝练而有启发性。析理时准确严密、有逻辑性,绘形时惟妙惟肖、具有形象性,抒情时真挚感人、情迁意动……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中美的形象,把学生引入美的氛围之中。
有了审美感知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语文教学强调文与美的统一,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有助于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种,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审美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形体、结构、意境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这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教“实”、教“美”,让学生在对美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自然默契。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鉴赏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去欣赏美,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在念一本“四字经”——听、说、读、写,即在大脑中枢神经的统一指挥下,充分调动四肢五官的积极性,进行分工和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或轻视,使得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偏低。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学必须在“美”字上下功夫。
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审美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基础,还需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受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本,语文教师抓准了它,就可以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寻幽揽胜的乐趣。要把学生的爱美心理、审美要求、创造理想浓缩成一个强烈的刺激因素,形成一种永恒的愿望,必须通过美的载体实施审美教育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字兼美的語文教材就是美育的载体,应通过这一媒介,将教材中的思想美和艺术美输入学生灵魂深处,从而美化自己的心灵、情操、行为、语言。
怎样才能收到如此效果呢?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上。归纳起来,课文中有诗词的意境美、散文的构思美、小说的形象美、议论文的说理美、说明文的情趣美等等,这些不同特色的美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美源。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探索课文外露和内在的美,对课文的审美角度应根据其文体特点和写作手法来考虑,找出每篇课文美的特色,让学生在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1.播放情景类似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音乐美的世界。当我给学生上《春》的时候,除了课文学习,还给学生放了一曲优美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的美,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一派“春意盎然”中,充分领略到朱自清散文的魅力。2.运用课文插图,领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世界。我们都知道,每册课本都有插图,这些插图是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画的。如《咏柳赏析》的插图所描绘的婀娜多姿的柳树,它的柳枝随风飘拂,宛如一位美丽的女子。这幅画,能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进入诗情画意的世界。3、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学生进入语言美的世界。语文课文优美的文字,是一种天然的语言美,默读固然可以嚼其甘味,但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美的旋律。而朗读也可采用不同方式,或集体读,或个人读,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从而提高朗读水平,真正进入语言美的世界。语文教师的情感应随作者感情的波动而波动,绝不偏离开作品的感情基调。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言辞,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入心灵、启开心扉、触发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趋向稳定。 一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操,不仅可以缩短与作品的距离,而且可与作者进行美的情感的沟通,正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节奏,并从初入到渗透再到共鸣,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审美鉴赏力也不能缺少审丑力。生活丑也可以变成艺术美,艺术“丑”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审丑能力在于能抓住作者的审丑情感借丑识美,挖掘丑的本质,深化丑的认识,以了解作品的立意和写作意图。如契诃夫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创丑,课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别里科夫即是。高尔基曾评价说:“他憎恨一切庸俗、肮脏的东西,他用一种诗人崇高的语言和幽默家温和的微笑来描写人生的丑恶,很少有人在他那些短篇小说的美丽外表下面看出那个严厉斥责的含义来。”可见,通过审丑,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朱光潜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语文教学可通过审丑,让学生了解作品中借对丑的否定而间接地肯定美的艺术,并进行比较以突出丑的本质特征,从而加深对丑的认识,并把握作家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具备了多重审美鉴赏力,语文教学就多了审美情趣,既可动之以情,又可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帶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学会创造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也是美育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的审美创造是美学理论的实践化,即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综合能力,必须以审美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为基础,有时还需要特殊的禀赋才能。
上课时语文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具有创造力的审美设计,才会使学生越学越美、越学越乐,美在其中,乐在其里,如沐春风。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能够发挥作用的乐趣。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这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这“输出”就是创造。有无审美创造力是衡量教师是“教书匠”还是“教育家”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审美创造力的语文教学就无艺术可言,也就不会是成功的教学,甚至是绝对失败的教学。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而学生则是美的受益者。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戎 主编 《美学概论》.齐鲁书社,1992,第382—384页。
[2]《教育诗篇》(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239页。
[3]高尔基 《文学的世界性》.《教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4]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63—464页。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2页。
[6]《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