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与情景分解法在滚铆机刀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fai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提高液力变矩器滚铆机加工的安全性和通用性,以情景分解法为基础,分析了滚铆头刀具全生命周期过程。将问题转化为功能模型,总结归纳出当前滚铆头刀具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TRIZ理论将问题泛化为标准通用工程参数,建立阿奇舒勒冲突矩阵,得出特定的解决方案第1条发明原理(分割原理)和第15条发明原理(动态化原理)与本问题相关。通过情景分解法和TRIZ理论实现了滚铆头刀具的创新设计,解决了滚铆加工的安全性和通用性问题。
其他文献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在火箭发射过程中活动发射平台承受着最严酷的燃气流场环境。为全面掌握活动发射平台在发射环境下受燃气流的烧蚀和冲刷状态,基于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燃气动力学仿真预示结果,设计了一种有效的飞行任务搭载测试方法,获得了实际任务火箭发射过程中活动发射平台典型位置的压力、温度、热流密度等热学环境载荷数据,据此提炼出长征五号活动发射平台燃气流载荷的设计边界,证实了活动发射平台目前热防护措施和结构强度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某大型运载火箭是中国未来大型航天工程建设任务的主力运载器,其测试发射流程优化是提升发射场年综合发射能力的关键。通过对前期任务开展过程中流程执行情况的分析,识别现阶段流程基本情况及主要制约因素。采用关键路径法+ECRS(Eliminate Combine Rearrange&Simplify)方法,对工艺流程各子阶段进行分析,识别流程优化的关键测试项目,通过取消、合并、重排、简化等手段,破除制约因素限制,不断迭代以逐步缩短测试发射周期。从技术攻关难度和建设投入规模角度,区分近、中、远期落实优化措施,
为解决当前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控制系统测发流程中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注意力、数据留存困难、示警过程冗长等问题,通过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进行需求分析,基于Hough变换,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设备指示灯进行实时监测判断,并针对地面测发控系统前端核心设备发控转接组合设计了一款视频监测软件用以辅助指挥员与岗位人员。软件依托MATLAB GUI建立了人机交互界面,能够识别指示灯变化情况、留存记录、自动比对关键测试过程
以某运载火箭某零部件锻件产品为例,分析了钛合金TC4在锻造生产时高低倍组织不合格的原因,通过调控锻造的始锻温度、变形量,研究锻造工艺参数对TC4锻件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大变形即始锻温度950℃、锻造变形量不小于70%可改善高低倍组织并提高力学性能,使钛合金的的组织和性能明显提高,进而满足验收要求,提升锻件产品合格率。
火箭捷联惯组的角振动传递特性是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参数,通过试验获取角振动传递特性是保证姿控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大型舱段的角振动传递特性试验难度高于单惯组情况,需要研究在现有设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试验结果精度的方法。提出了基于线角耦合分析的角振动传递特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设计梁模型算例对理论进行了验证。将该方法应用在了运载火箭仪器舱惯组支架角振动传递特性试验中,对不同试验方法得到的角
针对传统低温运载火箭发射场测试方案设计在一度故障情况下存在导致箭上产品损坏的隐患情况,为确保箭上产品安全性,提出将比较危险的测试状态与可能导致箭上产品处于某种程度失控的测试状态分开的设计原则,并结合新一代大型低温运载火箭特点,对总检查测试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消除了该隐患。
基于大型运载火箭贮箱建立了不同挡板形式的贮箱缩比模型的试验研究方法,采用1∶8的缩比贮箱模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挡板结构形式,如两块半圆形挡板、三块半圆形挡板和环形挡板,研究其液体晃动阻尼曲线,分析对比各种挡板形式的阻尼效率。针对3块半圆形挡板,研究其半径和层数对阻尼比的影响。
结合航天型号风险管理实例对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使得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对型号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和成功要素进行描述,为航天型号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为实现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部段自动化对接,设计了一套主要由测量系统、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组成的自动对接装备。首先介绍大型运载火箭对接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以及测量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随后介绍了测量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测量系统工艺流程共包括联合建站、关联全局坐标系、获得产品位姿数据、活动部段特征点测量、实时位姿测量5个步骤;介绍了位姿控制的工作原理和各驱动轴的耦合性分析。最后,针对该部段自动对接系统,提出了对接准备、产品吊装与状态确认、自动对接、撤收的自动对接工艺流程。经实际验证,自
针对钛基复合材料及其基体材料展开电解电化学特性研究,测量了TC4及(TiB+TiC)/TC4复合材料在NaNO 3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和电流效率。研究发现,(TiB+TiC)/TC4复合材料相较于TC4分解电压更高,电流效率更低。选用合适的加工参数进行(TiB+TiC)/TC4复合材料的电解铣磨粗、精加工。结果表明:粗加工后平整性较差,有明显的接刀痕,反应面存在大量未脱落的晶须状增强相,表面粗糙度Ra为5.262μm。精加工后具有较好的平整性,可以观察到金属光泽与磨削的痕迹,表面粗糙度Ra减小至0.702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