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地域作家群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光明日报》还专门开设了一个“‘作家群现象’笔谈”专栏,邀请各地的评论家对当地的作家群进行研究及评介。在诸多论著及文章中,广西三位青年学人黎学锐、张淑云、周树国的《桂西北作家群的文化诗学研究》一书独辟蹊径,从文化诗学的视角来研究桂西北作家群的发生、发展、壮大,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我之前虽然对桂西北作家群关注得不多,但是对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东西、鬼子等小说家并不陌生,知道他们是“文学桂军”的代表性作家,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文学桂军”近年来在全国文坛频频露脸,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让人刮目相看,而桂西北作家群作为“文学桂军”的主力部队,自然厥功至伟。桂西北是广西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三百二十多万,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四,民俗文化相当厚重,这为桂西北作家群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充足的养料。我自己这些年也在研究民俗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在我看来,一个具有卓越艺术眼光的作家无不关注具有强烈民族性和民间性的风俗生活,并将这些色彩绚丽的民俗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一部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无不渗透着具有强烈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的风俗描写,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富有哲理的思想内涵外,还能从那些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画的描写中获得某种美的享受。从本书介绍中可以看到,不少桂西北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都能娴熟自如地描写民间风俗,从而使得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更加真实、丰富,塑造的典型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烘托的典型环境更加绚丽、多彩,揭示的主题更加含蓄、深刻。比如桂西北作家群近期推出的几部长篇小说,包括东西的《篡改的命》、凡一平的《上岭村的谋杀》、李约热的《我是恶人》、红日的《述职报告》等,都是以桂西北的民俗文化为背景,都是从桂西北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料创作而成的,这些作品的总体特征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依归,以描写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来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这些小说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中融入了新的时代生活,因此既具有浓郁的桂西北地域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部关于文化诗学与桂西北作家群的专题性研究著作,本书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对桂西北作家群的形成原因、发展态势、风格特征、精神气质、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创作前景等进行了具体而又系统的分析研究,对桂西北作家群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体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细致的开掘,在多层面上拓展了桂西北作家群研究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全书正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写桂西北作群经过几十年发展,终于在世纪之交实现强势崛起;第二章主要写文化诗学在西方及中国的兴起过程,并且以桂西北作家群为实例,分析文化诗学研究的地域化转向和民族化转向;第三章主要写桂西北文化场对桂西北作家群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桂西北作家群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特征;第四章主要对桂西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挖掘小说文本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主要对桂西北作家群除小说外的其他文体创作进行评析,分析它们的创作视角及价值;余论部分主要对桂西北作家群近期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分析论述。著者主动与当下的学术前沿相对接,在之前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切入,与其中的部分观点主动构成对话关系,反映出著者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对话意识。全书逻辑线索清晰,浑然一体,读来明了轻松。
在著者精心建构起的论述框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著者在对桂西北作家群的创作进行分析研究时,既注重纵向历时性的梳理,也强调横向共时性的把握。从历时性的梳理观照来看,著者对桂西北作家群从1930年代到当下的发展脉络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桂西北作家群的崛起历程分为酝酿期、萌芽期、沉潜期、发展期、繁荣期五个阶段,并且以进入文坛的时间先后及主要创作风格为依据,将桂西北作家群分为六个创作梯队,使桂西北作家群体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别。桂西北作家群的这些发展阶段及创作梯队是交错递进、互补互动的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相互促进、发展进步的过程。在共时性的考察把握中,著者以精确独到的比较分析眼光捕捉到了桂西北作家群不同作家在坚持“民族性”及接受“现代性”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接受侧重点并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状况,同时看到不同代际的作家各自所倡导的创作观既存在着共通互涉性又掺杂着间离互斥性。桂西北作家群的发展壮大是错综复杂的过程,前后辈作家之间以及同辈作家之间,共生共存,既互相借鉴又互相反拨。在共生共存、互促互进的过程中,桂西北作家群一步步获得了广大而独立的话语空间。
除了比较完备严谨的理论著述框架,本书还有许多精彩的贴近文本的细评详析。著者通过对这些具体文本的深入剖析,既能让读者直接感触到活生生的原生态的桂西北作家群的作品,又避免了当下一些文学理论批评常出现的凌空蹈虚脱离实际去进行无根基架构的潜在危险。著者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并没有拘泥于封闭的文本之中,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从文化的视野、诗学的角度两个层面去获得对文本的历史性与整体性阐释视野。这种历史性和整体性阐释视野让著者在回眸桂西北作家群的发展壮大过程时,能将之纳入纵的继承与横的移植、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双重格局中来进行探索与考究,从而全面把握住了桂西北作家群创作最终必将走向“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发展规律。
独立考索与精思善断是本书的又一特色。例如对桂西北作家群创作前景的把握上,著作认为桂西北作家群近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并没有在“去地域性”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作家们在当初有意地“疏离桂西北”之后,现在又悄悄地“回归桂西北”,他们现在的创作是植根乡土与求新求变的融合共存。因为追求文学的“世界性”与坚持文学的“地域性”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互统一的,只有坚持文学的“地域性”,致力于本土经验的深刻表达,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世界文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对桂西北作家们来说,写地域写民族并不妨碍他们对当下时代的关注、对广阔世界的凝视、对复杂人性的刻画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著者以事实和史料为依据而得出的这些细腻深刻的真知灼见是极具启发和创新意义的。
客观地讲,对一个作家群进行研究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因为有太多作家、太多作品需要去了解、去品读,这对年轻学人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著者最终还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我们奉献出了这部结构周密、材料丰赡的关于文化诗学与桂西北作家群的专著。可以肯定,该书的出版对学界进一步深入推进桂西北作家群研究将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我之前虽然对桂西北作家群关注得不多,但是对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东西、鬼子等小说家并不陌生,知道他们是“文学桂军”的代表性作家,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文学桂军”近年来在全国文坛频频露脸,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让人刮目相看,而桂西北作家群作为“文学桂军”的主力部队,自然厥功至伟。桂西北是广西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三百二十多万,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四,民俗文化相当厚重,这为桂西北作家群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充足的养料。我自己这些年也在研究民俗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在我看来,一个具有卓越艺术眼光的作家无不关注具有强烈民族性和民间性的风俗生活,并将这些色彩绚丽的民俗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一部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无不渗透着具有强烈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的风俗描写,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富有哲理的思想内涵外,还能从那些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画的描写中获得某种美的享受。从本书介绍中可以看到,不少桂西北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都能娴熟自如地描写民间风俗,从而使得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更加真实、丰富,塑造的典型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烘托的典型环境更加绚丽、多彩,揭示的主题更加含蓄、深刻。比如桂西北作家群近期推出的几部长篇小说,包括东西的《篡改的命》、凡一平的《上岭村的谋杀》、李约热的《我是恶人》、红日的《述职报告》等,都是以桂西北的民俗文化为背景,都是从桂西北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料创作而成的,这些作品的总体特征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依归,以描写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来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这些小说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中融入了新的时代生活,因此既具有浓郁的桂西北地域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部关于文化诗学与桂西北作家群的专题性研究著作,本书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对桂西北作家群的形成原因、发展态势、风格特征、精神气质、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创作前景等进行了具体而又系统的分析研究,对桂西北作家群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体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细致的开掘,在多层面上拓展了桂西北作家群研究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全书正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写桂西北作群经过几十年发展,终于在世纪之交实现强势崛起;第二章主要写文化诗学在西方及中国的兴起过程,并且以桂西北作家群为实例,分析文化诗学研究的地域化转向和民族化转向;第三章主要写桂西北文化场对桂西北作家群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桂西北作家群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特征;第四章主要对桂西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挖掘小说文本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主要对桂西北作家群除小说外的其他文体创作进行评析,分析它们的创作视角及价值;余论部分主要对桂西北作家群近期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分析论述。著者主动与当下的学术前沿相对接,在之前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切入,与其中的部分观点主动构成对话关系,反映出著者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对话意识。全书逻辑线索清晰,浑然一体,读来明了轻松。
在著者精心建构起的论述框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著者在对桂西北作家群的创作进行分析研究时,既注重纵向历时性的梳理,也强调横向共时性的把握。从历时性的梳理观照来看,著者对桂西北作家群从1930年代到当下的发展脉络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桂西北作家群的崛起历程分为酝酿期、萌芽期、沉潜期、发展期、繁荣期五个阶段,并且以进入文坛的时间先后及主要创作风格为依据,将桂西北作家群分为六个创作梯队,使桂西北作家群体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别。桂西北作家群的这些发展阶段及创作梯队是交错递进、互补互动的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相互促进、发展进步的过程。在共时性的考察把握中,著者以精确独到的比较分析眼光捕捉到了桂西北作家群不同作家在坚持“民族性”及接受“现代性”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接受侧重点并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状况,同时看到不同代际的作家各自所倡导的创作观既存在着共通互涉性又掺杂着间离互斥性。桂西北作家群的发展壮大是错综复杂的过程,前后辈作家之间以及同辈作家之间,共生共存,既互相借鉴又互相反拨。在共生共存、互促互进的过程中,桂西北作家群一步步获得了广大而独立的话语空间。
除了比较完备严谨的理论著述框架,本书还有许多精彩的贴近文本的细评详析。著者通过对这些具体文本的深入剖析,既能让读者直接感触到活生生的原生态的桂西北作家群的作品,又避免了当下一些文学理论批评常出现的凌空蹈虚脱离实际去进行无根基架构的潜在危险。著者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并没有拘泥于封闭的文本之中,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从文化的视野、诗学的角度两个层面去获得对文本的历史性与整体性阐释视野。这种历史性和整体性阐释视野让著者在回眸桂西北作家群的发展壮大过程时,能将之纳入纵的继承与横的移植、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双重格局中来进行探索与考究,从而全面把握住了桂西北作家群创作最终必将走向“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发展规律。
独立考索与精思善断是本书的又一特色。例如对桂西北作家群创作前景的把握上,著作认为桂西北作家群近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并没有在“去地域性”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作家们在当初有意地“疏离桂西北”之后,现在又悄悄地“回归桂西北”,他们现在的创作是植根乡土与求新求变的融合共存。因为追求文学的“世界性”与坚持文学的“地域性”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互统一的,只有坚持文学的“地域性”,致力于本土经验的深刻表达,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世界文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对桂西北作家们来说,写地域写民族并不妨碍他们对当下时代的关注、对广阔世界的凝视、对复杂人性的刻画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著者以事实和史料为依据而得出的这些细腻深刻的真知灼见是极具启发和创新意义的。
客观地讲,对一个作家群进行研究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因为有太多作家、太多作品需要去了解、去品读,这对年轻学人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著者最终还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我们奉献出了这部结构周密、材料丰赡的关于文化诗学与桂西北作家群的专著。可以肯定,该书的出版对学界进一步深入推进桂西北作家群研究将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