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洪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的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城市不透水表面增加,增加的降水量和绿色空间,植被减少,泄洪能力差,水面积减少,主要原因是城市内涝和戏剧。为了减少和防止洪水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城市居民,应做好防洪规划好的工作。做计划,除了要考虑。防洪高标准,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确保质量,增加地面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防洪设施的管理,还应充分考虑风险和脆弱性,减少地面沉降和现代防洪系统建立。
关键词:洪涝灾害;防洪规划;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P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城市和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这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影密度,固定资产是高度集中的,它不仅聚集社会的财富,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的稳定。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公共设施的依赖,使城市的更为突出的灾害的区域脆弱,一旦遭受重大灾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是75 %,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是40% ,这也是人们一向视洪水如猛兽的原因。洪涝灾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 5%左右。洪涝灾害是城市灾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时虽短,但造成的损失却极大,不仅破坏生命线、交通运输等,还会阻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危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1 城市洪灾的危害及成因
1.1自然因素
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喷发,日食,太阳黑子活动将导致太阳辐射的变化,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导致洪水泛滥。研究表明,在太阳活动峰年,手太阳能源的大气输入量的增加,因此,加强大气引擎功能,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由于和磁热效应,易产生变形和松动的磁致伸缩效应的地壳,地球地壳热水蒸汽容易泄漏,并在这种情况下的大气过程的匹配,洪易。在太阳黑子活动谷年,风暴减弱,减少热效应在地壳中的居里点附近,在岩石的点这段时间居里将由于磁致伸缩效应和变形,可以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地壳部分的变化,有利于地震,地下热蒸汽逸出,并与大气环流的合作,形成洪水。自然地理位置。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具有产生严重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势西高东低,这使我国大多数河流向东或向南注入海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全国约有60%的国土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东部地区城市洪灾主要由暴雨、台风和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城市洪灾主要由融水和局部暴雨形成。气候水文因素。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雨热同期,易旱易涝。洪涝灾害与各地雨季的早晚、降雨集中时段以及台风活动等密切相关。
1.2人为因素
许多人为的因素如如乏有效的防洪工程建筑,河道水系的填占、毁坏,都市化洪水效应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有以下3个方面:城市/城市热岛效应,如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然后改变大气环流,气候,造成洪水灾害增加;改变表面性质,影响区域气候和洪水发生的因素,导致洪水城市规划失效。
2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灾加重的原因
我国城市洪灾的加重,因为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无尽的需求,掠夺的本性,使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但也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许多方面,管理和其他错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洪水承载体(不动产,房地产,资源)迅速增加,价值迅速提高;二是加快城市内涝增加速度。
2.1城市绿化减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植被的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速度的增加,不透水表面大大增加,成为了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不透水表面增加,不仅降低了雨水的渗透,和降低表面粗糙度,最大降雨地表径流,导致城市径流,持续时间缩短,含量明显增加。其次,城市的绿色植被衰退,直接形成地表径流,增加城市内涝。
2.2城市排洪能力差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区人口迅猛增多,工业、企业大量增加,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大幅度上升,废水相应大幅度增多。而我国大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目前使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共用的下水系统,排放能力不足,一遇暴雨,污水和雨水同时涌入下水系统,常造成下水管道暴满,不能及时排洪,造成污水四溢,泛滥成灾。
2.3城市水体面积减少
由于城市社区、交通、工厂等大量侵占原来的蓄涝池塘和排涝水渠,不仅使城市水体不断减少,还打乱了原来天然河道的排水走向,因而加剧了城市排涝时的压力。尤其在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涨,雨洪无法自排,城内水体又无法调蓄,从而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
2.4城区降水增多
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及/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城区上升气流加强,加上城市上空尘埃增多,增加了水汽凝结核,有利于雨滴的形成。二者共同作用,使我国南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暴雨次数增多,强度加大,城区出现内涝的几率明显增大。
3 城市防洪规划的几点思考
既然洪水给城市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威胁,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人们就应该做好防洪规划,阻止此类灾害的发生。防洪规划的过程就是人类为防洪减灾而进行的计划及实施的过程。在做规划时,除应考虑提高防洪标准、加快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并保证其质量、增加地面覆盖度、良化生态环境、妥善管理防洪设施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3.1考虑洪灾的风险与脆弱性风险是指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某一部分遭受未来灾害袭击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洪水灾害的城市规划应该包括风险度评定和风险管理。风险度评定是将人类活动、建筑物和自然资源信息相结合,确定灾害事件的可能影响。风险管理是减小、分散和分担可能不利结果的过程。
脆弱性是指倾向于不利结果的容易程度,也是人类对灾害的响应能力。现代化的城市在水患面前变得日益脆弱,这是因为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对水、电、煤气、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增高,城市向地下开发,以缓解空间不足的矛盾,高层建筑的动力系统也往往置于地下室,而地下空间是防水患的薄弱环节。随着科技发展,城市往往是通讯、交通等网络系统的中心。
防洪规划的脆弱性是衡量人们风险暴露度的尺度,是衡量人们参与、应付、抗御洪水能力以及从洪水灾难中恢复能力的尺度。不同的城市因其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它们抵御灾害的能力就不同,即面对同一灾害时其脆弱性不同。考虑到风险与脆弱性,才能处理好洪水风险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减少地面沉降
我国沿海地区因过量抽取地下水,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使原有防洪设施效能下降,导致洪灾的发生。天津、上海、常州、阜陽等几个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因此,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采取回灌等措施,减少地面沉降。
3.3建立现代化防洪体系
在防洪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提高其效率。较适用的是遥感和GIS技术,如利用二者进行洪涝灾害承灾体的识别和信息提取,建立洪涝灾害的救灾减灾应急系统。洪涝灾害承灾体是指淹没区域内的各种地物及其属性,以前主要利用专题地图和现场调查的方法提取信息,但专题地图不具有良好的现势性,现场调查费时费工,而且在灾中也无法进行现场调查。如果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势性好、内容齐备,从遥感数据中得到洪涝灾害的淹没范围后,再利用GIS技术进行多个数据的空间叠加操作,即可快速获取承灾体的信息。
要了解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损失和灾害的预测,为进一步救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必须将遥感和GIS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灾害背景数据、孕灾环境数据、致灾因子和灾害承灾体信息,利用GIS技术进行信息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洪涝灾害实时、准确监测。
参考文献:
[1]吴庆洲.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J].灾害学,1998, 13(2): 89-94.
[2]刘仲桂.中国南方洪涝灾害与防灾减灾[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3]冯利华,胡忠行.洪水影响因子的消长作用[J].灾害学, 2002, 17(2): 59-63.
关键词:洪涝灾害;防洪规划;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P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城市和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这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影密度,固定资产是高度集中的,它不仅聚集社会的财富,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的稳定。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公共设施的依赖,使城市的更为突出的灾害的区域脆弱,一旦遭受重大灾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是75 %,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是40% ,这也是人们一向视洪水如猛兽的原因。洪涝灾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 5%左右。洪涝灾害是城市灾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时虽短,但造成的损失却极大,不仅破坏生命线、交通运输等,还会阻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危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1 城市洪灾的危害及成因
1.1自然因素
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喷发,日食,太阳黑子活动将导致太阳辐射的变化,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导致洪水泛滥。研究表明,在太阳活动峰年,手太阳能源的大气输入量的增加,因此,加强大气引擎功能,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由于和磁热效应,易产生变形和松动的磁致伸缩效应的地壳,地球地壳热水蒸汽容易泄漏,并在这种情况下的大气过程的匹配,洪易。在太阳黑子活动谷年,风暴减弱,减少热效应在地壳中的居里点附近,在岩石的点这段时间居里将由于磁致伸缩效应和变形,可以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地壳部分的变化,有利于地震,地下热蒸汽逸出,并与大气环流的合作,形成洪水。自然地理位置。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具有产生严重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势西高东低,这使我国大多数河流向东或向南注入海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全国约有60%的国土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东部地区城市洪灾主要由暴雨、台风和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城市洪灾主要由融水和局部暴雨形成。气候水文因素。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雨热同期,易旱易涝。洪涝灾害与各地雨季的早晚、降雨集中时段以及台风活动等密切相关。
1.2人为因素
许多人为的因素如如乏有效的防洪工程建筑,河道水系的填占、毁坏,都市化洪水效应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有以下3个方面:城市/城市热岛效应,如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然后改变大气环流,气候,造成洪水灾害增加;改变表面性质,影响区域气候和洪水发生的因素,导致洪水城市规划失效。
2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灾加重的原因
我国城市洪灾的加重,因为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无尽的需求,掠夺的本性,使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但也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许多方面,管理和其他错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洪水承载体(不动产,房地产,资源)迅速增加,价值迅速提高;二是加快城市内涝增加速度。
2.1城市绿化减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植被的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速度的增加,不透水表面大大增加,成为了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不透水表面增加,不仅降低了雨水的渗透,和降低表面粗糙度,最大降雨地表径流,导致城市径流,持续时间缩短,含量明显增加。其次,城市的绿色植被衰退,直接形成地表径流,增加城市内涝。
2.2城市排洪能力差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区人口迅猛增多,工业、企业大量增加,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大幅度上升,废水相应大幅度增多。而我国大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目前使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共用的下水系统,排放能力不足,一遇暴雨,污水和雨水同时涌入下水系统,常造成下水管道暴满,不能及时排洪,造成污水四溢,泛滥成灾。
2.3城市水体面积减少
由于城市社区、交通、工厂等大量侵占原来的蓄涝池塘和排涝水渠,不仅使城市水体不断减少,还打乱了原来天然河道的排水走向,因而加剧了城市排涝时的压力。尤其在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涨,雨洪无法自排,城内水体又无法调蓄,从而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
2.4城区降水增多
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及/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城区上升气流加强,加上城市上空尘埃增多,增加了水汽凝结核,有利于雨滴的形成。二者共同作用,使我国南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暴雨次数增多,强度加大,城区出现内涝的几率明显增大。
3 城市防洪规划的几点思考
既然洪水给城市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威胁,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人们就应该做好防洪规划,阻止此类灾害的发生。防洪规划的过程就是人类为防洪减灾而进行的计划及实施的过程。在做规划时,除应考虑提高防洪标准、加快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并保证其质量、增加地面覆盖度、良化生态环境、妥善管理防洪设施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3.1考虑洪灾的风险与脆弱性风险是指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某一部分遭受未来灾害袭击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洪水灾害的城市规划应该包括风险度评定和风险管理。风险度评定是将人类活动、建筑物和自然资源信息相结合,确定灾害事件的可能影响。风险管理是减小、分散和分担可能不利结果的过程。
脆弱性是指倾向于不利结果的容易程度,也是人类对灾害的响应能力。现代化的城市在水患面前变得日益脆弱,这是因为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对水、电、煤气、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增高,城市向地下开发,以缓解空间不足的矛盾,高层建筑的动力系统也往往置于地下室,而地下空间是防水患的薄弱环节。随着科技发展,城市往往是通讯、交通等网络系统的中心。
防洪规划的脆弱性是衡量人们风险暴露度的尺度,是衡量人们参与、应付、抗御洪水能力以及从洪水灾难中恢复能力的尺度。不同的城市因其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它们抵御灾害的能力就不同,即面对同一灾害时其脆弱性不同。考虑到风险与脆弱性,才能处理好洪水风险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减少地面沉降
我国沿海地区因过量抽取地下水,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使原有防洪设施效能下降,导致洪灾的发生。天津、上海、常州、阜陽等几个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因此,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采取回灌等措施,减少地面沉降。
3.3建立现代化防洪体系
在防洪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提高其效率。较适用的是遥感和GIS技术,如利用二者进行洪涝灾害承灾体的识别和信息提取,建立洪涝灾害的救灾减灾应急系统。洪涝灾害承灾体是指淹没区域内的各种地物及其属性,以前主要利用专题地图和现场调查的方法提取信息,但专题地图不具有良好的现势性,现场调查费时费工,而且在灾中也无法进行现场调查。如果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势性好、内容齐备,从遥感数据中得到洪涝灾害的淹没范围后,再利用GIS技术进行多个数据的空间叠加操作,即可快速获取承灾体的信息。
要了解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损失和灾害的预测,为进一步救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必须将遥感和GIS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灾害背景数据、孕灾环境数据、致灾因子和灾害承灾体信息,利用GIS技术进行信息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洪涝灾害实时、准确监测。
参考文献:
[1]吴庆洲.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J].灾害学,1998, 13(2): 89-94.
[2]刘仲桂.中国南方洪涝灾害与防灾减灾[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3]冯利华,胡忠行.洪水影响因子的消长作用[J].灾害学, 2002, 17(2):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