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ayxgfl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评改要取得实效,必须明晰评价标准,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和尺度。教师要明确评价是为了激发和倡导什么,摈弃和剪除什么。不仅要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维度进行评判,还要学会发现“差文”中的闪光点,找出“好文”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评价 标准 情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有一篇课文叫《剪枝的学问》,浅显的课文包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学生习作评价,其实也蕴含了类似的学问——教学时要激发和倡导什么,要摈弃和剪除什么,需要教师好好琢磨,认真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和尺度。本文拟从当下的作文评价现状出发,结合两篇五年级学生的习作进行思考分析。
  一、确定主體枝干——习作评价标准的制定
  每位语文教师都会批改作文,但是对同一篇学生作文的评价,不同的教师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除了个人主观偏好,更多是源于作文评价标准的不一致。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和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目标,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用语或者说评价标准用得最多的就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等。但具体到某一篇文章,这个标准似乎又有笼统之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批改,靠的是教师的经验、对习作的第一感觉,即从读者的角度评判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开展教学研究时,教师除了这感性的“第一印象”外,还必须依据作文评价标准客观、真实地作出评价,指出习作的优劣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的应对策略。可见,研制习作评价的标准是必须的,这是改进教学、有效指导、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基本前提。
  综合《课程标准》和一些文献资料,根据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我认为评判的“主干”要明确,即作文评价的“点”不宜设置过多。因为在分析作文时,太细太繁杂反而显得过于沉重累赘,导致对作文整体的评价模糊化。也就是说对于一篇作文,条分缕析样样都很周全地去解剖,往往容易只见部件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拟从四个维度对作文加以评价分析:内容、结构、语言、情感(见下图)。对于一篇文章,评价者(读者)首先读到的是内容,看文章最重要的还是看写了什么,这里包括主题是否鲜明,材料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其次是结构,文章的层次脉络是否清晰,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也很重要。内容和结构其实说的是“物”“序”的问题。第三个维度就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关注文章是怎么表达的,语义表达是否贴切,用词是否恰当。作文练习其实练的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语言的运用。最后还得加上一个情感。文字是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小学生的作文要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
  这样,我们就明确了评价的“主体枝干”,接下来还要学会修剪“枝叶”。
  二、保留一些枝叶——一篇“糟糕透了”的作文的评析
  五年级第一学期的一次语文调研测试中,作文命题如下(共计40分)。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请以《我发现了……》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记叙文,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美的东西,有什么收获。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陈同学写了一篇《鸟》。
  陈同学的文章得了20分。如果按照上文的四个评价维度,这篇文章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属于“未达成”。首先题目为《鸟》,判定审题不清、偏题也不为过,其次通篇用语比较散乱,缺乏主题。扣了一半分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是一篇在成人看来很可笑的文章。阅卷教师看到作文,就在好奇是哪个学生写的。
  文章写的是作者在阳台上看到鸽子和麻雀在叽叽喳喳,于是这些鸟叫声在他那里就变成了简短的对话。对话真的很短,一行只有三四个字,有时甚至只有一两个字,使卷面看起来比诗歌还“诗歌”,文字的排列相当夺人眼球。我当时还纳闷,为什么不写得长一点呢?后来问了文章作者,原因是鸟叫声是“叽叽”“喳喳”的,音节都很短。
  读着文章,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男孩在阳光明媚的清晨,仔细地看着鸟,静心地聆听着鸟的语言,他有一个秘密通道,通向了鸟的世界……面对熟悉的场景我们成人会无动于衷,但学生依旧保持着孩子的童真,并且用独特的想象力演绎着鸟类的生活,让熟知的事物始终有新鲜感、陌生感。我赞赏并羡慕这样的孩子。
  可惜大人没有办法读懂,或者说阅卷的教师也是无奈,统一的评分标准虽然有些冰冷,但也保证了对所有学生公平。
  在为扣20分感到遗憾的同时,我也为遇上这样的作文而惊喜。
  那这样的作文怎么办呢?再给它加个结尾吧,至少和试卷的作文要求要契合呀!于是,我给它加了一个结尾。
  “听着鸟叫,我仿佛成了一个懂得鸟语的人。叽叽喳喳,每句话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发现没有?生活中其实只要你用上自己的眼睛,用上自己的耳朵,敞开自己的心灵,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地鲜活,就像你第一次看到它!就像今天,这个早晨,我发现了鸟的世界。”
  如果有一个类似这样的结尾,这篇文章会好一些。这一方面说明了文末的提升概括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即便从字里行间能看出这篇作文语言表达的稚嫩和浅显,分数扣得多也是必然的,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并非一无是处。我愿意保护学生那一点对周围世界的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最为可贵的,远远比一篇貌似表达流畅但是杜撰的作文要好。所以我不忍心打击这个学生,后来的试卷评讲全程匿名。
  习作评价的时候教师就得多留个心眼,明确倡导什么,批评什么,不要一不留心把最可贵的“枝丫”给剪除了。
  三、剪除一些枝叶——一篇“精彩极了”的作文的评析
  还是这个作文题目。李同学写了《我发现了梅花的美》,总分40分,得了37分,成为全班最高分(见下文)。   我发现了梅花的美(原文未改动)
  花,自然是脆弱的,不堪一击,太热太冷都受不了,但有一种花她在寒冬绽放,是那么高贵、优雅,仿佛是寒冬的仙女,那就是——梅花。
  每年冬天,空气里便会有一缕幽芳,那味道香,但没有桂花那么香,是淡雅的,心里有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过一般的舒坦。循着香味走,便会有星星点点的红映入你的眼帘,你也许会认为是你的眼睛看错了人,她是那么的艷丽芬芳,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是呀,独自开放,不与其他花朵争艳,像白玉簪一样清新脱俗,从我看到她时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她。有阳光就开得大方些,不论季节。
  梅花的样子,也十分美丽,虽然比不上百合那么端庄大方但独一无二。是呀,又有谁能与她一样呢?枝头星星点点的红本就十分艳丽再加上白雪的装点更是美丽。
  梅花的外表美,她的灵魂更美。饱受风欺雪压,也不怨天尤人,不喜欢与其他花争艳,默默地开放,毫无怨言,人都不能做到的她却能做到。
  做人就要像梅花,默默工作,无怨无悔,没人欣赏,也要为自己绽放,梅花美就美在她的灵魂,默默工作,无怨无悔,是梅花教会了我这个道理。
  全文围绕梅花,重点写梅花的清香,再写梅花的样子,这是“外在美”,最后又赋予了梅花人的品格精神,写出了梅花的内在美。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这四个维度来给上文打分,应该都是“达成得很好”这一项。在短短40分钟都不到的时间里,能够快速审题、构思,最后写出这样一篇作文,对于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
  但是,细细读作文,在寒冬盛开的梅花应该是腊梅,颜色应该是黄色的,所谓“星星点点的红”应该是小作者的认识有误。至于梅花的灵魂美,文中的表述有些突兀,如果能把寒冬梅花傲然开放的姿态描写得充分一些,那么对于梅花品格的赞美可能会更自然。在文中,更让人觉得这是受了这学期学的课文《梅花魂》的影响。结尾的两个自然段有“标签”之嫌。(后来忍不住找作文作者聊了聊,原来她以为的梅花竟然是茶花)
  由此可见,尽管这是一篇得分很高的作文,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学生习作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表达真情实感上还是很欠缺。“情动辞发”“以诚立文”,对于小学生来讲,习惯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童言童真,这是多么重要。这不光是对作文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准则。
  再看平时学生的习作,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习作有关于“人间真情”的主题,学生写公交车让座的有很多,写到父母亲情时,也经常能看到自己半夜生病送医院导致爸爸妈妈累倒的情节。选材的狭窄,一方面是学生还不善于从平淡的生活细微处入手,去观察去感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哪怕不去观察不去感受也是有“路”可走的,你看煞有介事的杜撰还是挺有市场的。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拟了三个问题,统计了班上52个学生的回答。
  1.如果作文不会写,你会编造吗?回答“会”44人。
  2.自己没有亲身经历,通过编造想象能顺利写下去吗?回答“能”34人。
  3.编造的文章得的分数比起其他作文分数是高了还是低了?
  回答“高了”14人,回答“低了”12人,回答“没有差异”15人。
  因此,关于学生作文评价,在文字表达以外,还必须注意是否有“真情实感”,要倡导和发掘童真童趣,因为只有“真”的东西才会是“美”的,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讲是多么重要。只有减去一些“假大空”的枝叶,习作这棵树才能越来越繁茂。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 215007)
其他文献
关于“理答”,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是这样解释的:“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智慧、情感和技巧。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促使学生获得对问题全面、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能推动教学过程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更能给课堂带来精彩有效的生成。   一、巧用发展性理答   实践证明,积极地运用发展性理答能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有人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在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与神奇后,我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画出反映文成公主进藏艰辛与神奇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体会。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组织大家进行交流。  生: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是文成公主用树干搭桥过河。我们义乌江上的桥都是用钢筋水泥建的,而文成公主竟然用一段树干就可以搭桥过河,实在是太神奇了。  生:我
【摘 要】《五彩池》是一篇写景类的选学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可把文本的文体特色当作切入点,关注其写作手法,并以此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课内对比和课外延伸来加强语用训练,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迁移和运用。  【关键词】文体 语言表达 实践  书常读常新,课亦是常教常新。同样的课文,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生,教师会教出不一样的感觉。在全市“大语文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四年
【实录】  板块一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吗?  生:(齐答)认识了。  师:(板书:悤)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现代人一般都不认识。(众笑)这是一个古体形声字,念cōng,“悤”的本义是“窗”,古时候的窗有一格一格的小格子。“悤”又表示一个人的心情就像窗子上的小格子一样的多,一样的乱,又有心神不定、匆忙的意思。  师:(板书:怱)念什么?  生:cōng。  师:聪明!这两个都是“
不要全面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会被很多人批评。我国的教育几十年来就是提倡要学生全面发展的。从最早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三好”到“五好”,将来也许还有“十好”“百好”,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全面发展当然是最好的,当然不会错。可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全面发展呢?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  全面发展最早是毛先生提
【教学实录】  一、回顾导入  师:送别,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如果把人生比作乐曲或者歌曲,送别就是其中一段不可缺少的旋律。想一想,你在小学的学习中,是否积累了关于送别的古诗呢?  生:《送元二使安西》。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首诗是我们四年级时学的。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可能你记错了,这首诗不是送别诗,是思乡诗、思亲诗。
【摘 要】活动作文教学需要搞活动,但不应该简单得只剩下“活动”。课堂上,教学的重心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的展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动机。要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的生命轨迹,切合儿童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打开学生言语的枷锁,唤起学生言说的欲望,真正体现活动作文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活动作文 儿童 习作学情 习作行为  近日,学校一位教师送教下乡,准备了一节四年级的作文课,考虑到是借班上课
【摘 要】阅读教学不必忌讳课文内容,不必偏执于语言形式,不必急于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可以基于文本语境,综合运用语篇链接、角色扮演朗读、音乐辅助等方法,建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语篇逻辑关联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阅读核心素养的逐步生成和渐次内化。  【关键词】语篇链接 角色扮演朗读 音乐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  有教师问,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到底需不需要引导学
【摘 要】要研究“浙派语文”的发展史,其关注范围就无法脱离浙江各地域的语文教育史。以“越派语文”的发展渊源的梳理为例,可以深入发掘出浙江各地的语文史迹和相关人物的重要功绩。总之,对“浙派语文”的深层拓展有赖于对地域各语文流派的深究细析,从而丰富浙派语文的研究。  【关键词】浙派语文 越派语文 地域 教育  称母语教育为强国固邦之大业,振兴民族之盛事,当不以为过。语文教育便是中国的母语教育,这与语文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绘画引入课堂,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一、 绘画解诗意  《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俗浅显,却寓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岁一枯荣”并非易事,说教式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