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宋诗钞》的编纂顺应了清初诗人、学者标举、宣传宋诗的诗学思潮,其成书经历了由吕留良组织、多人参与到吴之振叔侄独立完成并付梓的长期过程.《宋诗钞》最突出的成绩在于打破了明编宋诗总集“以唐存宋”的格局,把存宋诗、存真宋诗作为出发点与主要目标,但它也存在诗钞整体数量贪多、诸家诗钞多寡悬殊、诗歌“大家”的圈定不严等可议之处.《宋诗钞》自问世以来传播甚广,并不断被翻刻、删补与评点,具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
【机 构】
:
湖南科技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2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诗钞》的编纂顺应了清初诗人、学者标举、宣传宋诗的诗学思潮,其成书经历了由吕留良组织、多人参与到吴之振叔侄独立完成并付梓的长期过程.《宋诗钞》最突出的成绩在于打破了明编宋诗总集“以唐存宋”的格局,把存宋诗、存真宋诗作为出发点与主要目标,但它也存在诗钞整体数量贪多、诸家诗钞多寡悬殊、诗歌“大家”的圈定不严等可议之处.《宋诗钞》自问世以来传播甚广,并不断被翻刻、删补与评点,具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
其他文献
利用火棉胶半透膜的创新自制教具进行过滤、渗析、丁达尔效应一体化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宏观现象的观察来探析胶体结构的微观特征,从而建立对胶体本质的模型认知.
以人教版教材中“电化学”主题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广度、认知角度、模型认知层级和思维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从初中到大学阶段的衔接性分析,发现主要表现是内容广度增加,认知角度层层递进,模型认知层级逐渐丰富以及强化能力发展.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以“暖宝宝”为主题情境,以“暖宝宝”中的“暖”为教学设计的着力点,衍生出两条情境主线:“因为暖宝宝中的物质变化”“因为暖宝宝中的能量变化”,呈现基于主题式情境统摄高中化学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在每一主题后设置“检验市场上参差不齐暖宝宝的质量”“自制冷宝宝”等研究性学习任务,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内引至课堂,再将学习成果外延至生活,发展“知、情、趣、动”合一的主题式专题复习课.
家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文明程度的结果,是社会生产、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船山家训受明清鼎革社会现实环境、邗江王氏家族家风家训以及明代家谱编修风气的影响而形成.船山家训包括以和为贵的家庭伦理观、志存高远的立人观和重视操守的治生观.船山家训在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家庭教育既要以德为先,重视道德教育,又要传承优良家风传统,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还要力求多方覆盖,不能只顾一端.
王船山的《诗广传》是对《诗经》的阐释.他在书中并不专于韩、鲁、齐、毛四家之诗法,也不遵守朱子理学一脉的阐释方式,而是以自身独特的哲学为根本,结合自己的历史际遇,并综合史学、诗学、政治等诸多科目而创作,整体性地清理文化学术得失,反思历史气运兴衰.《诗广传》最终呈现为一个以“情”为核心的解释结构.在船山看来,“情”不可窒,但“情”又不可任,窒则难免落入寂灭之境,障碍生理,任则容易流于浮淫之气,销铄天地之和气.因此,船山认为必须有“情”的功夫:或者以先王之礼法引导、振奋天下之“情”,使之止于正;或者通过“敬”与
王夫之在《明诗评选》中盛赞高启、刘基等个体诗人,却对明代相对著名的文学流派的诗歌不以为然.王夫之认为高启的乐府起八百余年之衰,并大赞高启是真诗人、真才子.高启的一些五言律诗虽然被王夫之奉为神品,但他的世传名句却又被王夫之认为是“恶诗”.因受自己诗学理论所限,王夫之对高启诗歌及高启本人的评价难免偏颇,他极力推崇的那些高启的诗歌,有些是当不起如此盛赞的.
复习课是考前的主要课型,复习课与新授课应有不同的教学功能.新授课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分析与研究,此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复习课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困惑进行再梳理,提高熟悉度,再概括,提高统领性,再总结,构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复习课应着眼于学科方法、思维、能力为发展主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领域再次掀起一场革命,被学界称之为“第二次认知革命”,即具身认知科学.具身认知(embodicd cognition)或称具身心智(embodied mind),它代表了认知科学一个新的研究纲领和研究范式,是理解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建设性方案,是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比较前沿的研究论题,是一种重构认知科学的新进路.
受生活中用碱水泡洗厨房抹布启发,开展乙酸乙酯在不同条件下水解速率的探究,采用染色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标记.借助红外光谱表征方法,确定异常现象“酸性水解速率大于碱性水解速率”,实际上酸性环境中酯层体积的减少主要由溶解所致,并非水解.
中国古代就不乏对周边国家的考察和记录,但并非学科意义上的“东方学”.中国“东方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民族危亡和出路探寻过程中形成的.近现代的佛学复兴运动最早表现出振兴东方文化的使命感,在当时的世界大势中首先作出“东方”的回应.“五四运动”前后,学界的“东西文化论争”进一步催生了“东方意识”的自觉,尤其是1924年泰戈尔的访华,既推动了“东西文化论争”的进一步深入,也突破了“以中国代替东方”的狭隘理解,客观上促进了现代世界整体中的“东方意识”的形成.商务印书馆主办发行的期刊《东方杂志》(1904—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