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激光治疗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mzg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脉冲染料激光(PDL)+剥脱性点阵二氧化碳激光序贯治疗对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到笔者单位就诊的221例烧伤患者创面愈合6个月以内全身各部位增生性瘢痕228个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先采用PDL治疗,每个月治疗1次,至瘢痕充血程度评分降至2分以下时,改行剥脱性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每3个月治疗1次。记录治疗开始时间、次数及随访时间。首次治疗开始前(以下称治疗前)、末次随访(以下称治疗后),采用自制瘢痕评定量表评定瘢痕充血程度、厚度及柔韧度,对观察时间为创面愈合后6~18个月的患者,按年龄、瘢痕部位、治疗开始时间及治疗次数分组比较瘢痕评分;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测定瘢痕血流值;以瘙痒语言评分量表评估瘢痕瘙痒情况。治疗后调查医患双方疗效满意度参照李克特量表评分,记录治疗全程的治疗反应或不良反应。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

(1)本组患者于创面愈合后(64±36)d开始治疗,行PDL治疗(2.5±1.3)次,行剥脱性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2.2±1.2)次,随访时间(331±189)d。(2)本组患者治疗后瘢痕的充血程度、厚度、柔韧度及总分分别为(1.4±0.9)、(2.0±0.8)、(1.7±0.8)、(5.0±2.1)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1±0.7)、(3.1±0.8)、(3.0±0.9)、(10.2±2.0)分(t=43.332、24.968、28.063、46.394,P<0.01)。(3)本组患者中观察时间为创面愈合后6~18个月的有120例共123个瘢痕。治疗后,不同年龄段患者瘢痕充血程度、厚度、柔韧度评分及总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339、1.826、1.375、2.879,P>0.05);不同部位瘢痕仅柔韧度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0,P<0.05);不同治疗开始时间瘢痕充血程度、厚度、柔韧度评分及总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725、25.233、25.119、35.798,P<0.01),治疗开始时间与瘢痕充血程度、厚度、柔韧度评分及总分呈明显正相关(r=0.492、0.442、0.446、0.532,P<0.01);不同治疗次数瘢痕充血程度、柔韧度评分及总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83、4.910、5.049,P<0.05),治疗次数与瘢痕充血程度、厚度、柔韧度评分及总分呈明显负相关(r=-0.176、-0.131、-0.191、-0.201,P<0.05)。(4)18例患者18个瘢痕测定了瘢痕血流值,结果显示,治疗后瘢痕血流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7.230,P<0.01)。(5)本组患者治疗后瘢痕瘙痒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Z=12.818,P<0.01)。(6)治疗后医患双方疗效满意度有明显差异(t=12.130,P<0.01)。(7)PDL治疗后11例(5.0%)患者起水疱,全部患者均伴不同程度水肿及紫癜反应。剥脱性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4例(1.8%)患者起水疱,5例(2.3%)患者出现炎症反应及糜烂,9例(4.1%)患者出现色素沉着。

结论

PDL+剥脱性点阵二氧化碳激光序贯治疗可使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评分明显改善,开始治疗越早、治疗次数越多,改善越明显;治疗可使瘢痕血流值下降、瘙痒症状减轻,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

其他文献
本文简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重建外科的成立与发展。60年来,笔者科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严重烧伤救治以及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建立了湖南省烧伤抢救医疗协作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笔者科室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为严重烧伤救治、瘢痕防治与急慢性创面治疗。
期刊
目的比较脉冲染料激光(PDL)与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2017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221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DL组122例和UFCL组99例。PDL组患者采用PDL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UFCL组患者采用UFCL治疗,间隔6~12周治疗1次。2组患者均治疗持
期刊
瘢痕的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十分有限,手术治疗也往往难以获得较佳疗效。临床亟待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瘢痕治疗方法。激光用于瘢痕治疗已有30多年的历史,激光的种类繁多,其中很多种都曾被报道用于瘢痕治疗。瘢痕的激光及相关光电治疗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从最初的连续波长激光到后来的脉冲激光,从早期的普通光斑激光到目前的点阵激光,此外还有与激光密切相关的强脉冲光以及非光能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近年来随着相关理论
期刊
目的了解群体特重度烧伤患者在伤后恢复期间的作业活动障碍分布情况。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昆山市康复医院接收符合入选标准的65例"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特重度烧伤患者,对其行穿着压力衣、超声波治疗、半导体激光与红光照射及运动功能训练等烧伤后综合康复治疗。伤后2年余,对患者的作业活动障碍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障碍程度
目的观察临床上应用窄谱强脉冲光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效果。方法2017年3—12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增生性瘢痕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针对瘢痕瘙痒,对照组患者采用窄谱强脉冲光治疗2次,治疗间隔1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采用窄谱强脉冲光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1次,1个月后再行窄谱强脉冲光治疗1次。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
学科建设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和抓手,同时也是品牌、声誉和地位的基石。强有力的学科体系、创新的研究方向和扎实的人才培养环境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已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烧伤学科的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笔者单位烧伤科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就烧伤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作为我国从事烧伤医学的第1代成员,笔者有幸撰文参与庆祝中国烧伤医学创建60年活动,借此概括地展示笔者一生参与烧伤外科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专科教育工作。笔者回顾烧伤外科的发展,提示烧伤外科的转型和发展方向;还就烧伤外科和危重医学学科在群体烧伤大规模抢救合作中的协调和配合问题,提出建议;并希望对以往在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面存在的分歧进行研究和整合,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以利于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