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语文的“根”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ong85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视当前语文课堂“浮华”“繁琐”“低效”等现象,我们深深感到,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把握不准,抓什么认识不清,不自觉中松开了语文的缰绳,偏离了语文的本体。其主要表现有:教学内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目标缺少调控,重点难点不突出;过度进行人文挖掘,语言学习被弱化等等。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梳理教学,理清思路,找到语文课堂的“抓手”,抓牢语文的“根”
  对于语文教学的“抓手”究竟是什么,许多教育专家都曾经进行过探索,如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的“抓手”是“能力”,是在读写训练和认识事物方面的12种能力。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认为首先要抓习惯培养。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立岗教授也倾向于将“习惯培养”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线”或“抓手”。这些教育家和专家的论述都很精辟,从宏观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下面我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谈谈具体到一节课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哪些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力求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求真务实,更加凸显实效。
  
  一、目标定位——“咬定‘目标’不放松”
  
  目标是教学的依据和落脚点,它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明确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否则,任何教学行为都会失去意义。虽然《课标》对不同学段的目标都有清晰的表述,教参上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也有明确的描述,但是在一部分老师的课堂中仍然存在着教学任务不够明确、教学目标错位的问题,教师课堂上往往天马行空,随意性很大。这与执教者的教学能力固然有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教学目标意识淡薄。有些教师即使制定了教学目标,也权当应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目标的对比、反馈和调整,结果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清楚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不同。各学段目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如《课标》对词句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而第三学段则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推想体会辨别”,层层推进,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关系。那么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教学的侧重点和难点制定上就应该有所区别。只有教学目标了然于胸,课堂教学中才不会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教学活动才会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
  其次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制定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因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大于教材内容大于教学内容,所以必须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以及教要教到什么程度,学要学到什么程度。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就不教不学”。具体说就是要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内容及特点、课后思考练习题、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清楚应该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养成什么样的良好习惯,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揣摩什么写法,哪些段落和关键词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重点内容,需要学生潜心阅读、积累运用的等等,这些执教者必须心中清清楚楚,然后再合理科学地制定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反复朗读——“书读百遍义自见”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是基础和关键,只有读得顺、读得懂,才能说得出来,写得出来。记得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句话尤其实用于语文学习。学语文,学习者一定要对文章有自己的触摸、体验,这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而且对课文不能只读一遍,而要“反复朗读”。夏丐尊说:“读得熟了,才能发现篇中前后的照应,才能和别篇作种种比较。”有些句子,初读不理解,读几遍也许就可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技巧,再读几遍,遍数多了就可以领悟它的佳处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如何指导和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呢?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进入阅读成功之门,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即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读破句;二是要自然、流畅,态度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也就是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其次,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那些篇幅不长的文章,应以诵读为主;对文字较浅显、篇幅又较长的文章,可采用速读法;对文字较艰涩、含义较深刻的文章,则直接采用“研读+诵读”的方法。以上几种方法,当然不是孤立地使用,宜配合使用。每篇文章只须确立一个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读、范读等。读还要讲究技巧,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安排停顿,处理轻重音,调控语速,变换语调,把握感情基调。
  我们追求的“反复朗读”,一是在多读中会读。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是这样引导学生读书的:学生朗读课文后,于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了“翻山越岭”、“愧疚”两个生词,接下来,于老师说:“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请举手。(生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少了。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我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在范读后,于老师说:“刚才听你们的朗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一定会想到:于老师哪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想这就是互相学习。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在检查朗读时,于老师说:“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的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现在谁来读第一段?”
  在结束教学前,于老师又说:“在下课以前,我想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我最喜欢听小朋友们读书。我相信这一次读得将比刚才大有进步,我还想请开始读书的那五位同学来读,好吗?”
  于老师一次又一次让学生表现自己最佳朗读水平,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和点拨,学生并未因反复朗读而感到乏味,相反,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情趣饱满,读出了感觉,读出了精彩,不知不觉却又水到渠成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语言文字——“立根原在‘语言’中”
  
  尽管关于什么是语文的说法很多,但是构成语文的要素是语言文字,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抓住语言文字就等于抓住了语文的根。但是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的问题却非常突出。
  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因此,无论教学哪篇文章,都要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点”。比如哪些词语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哪些句段需要当堂积累和背诵,哪些基本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体会、揣摩等等,教师心中必须清清楚楚。教学的时候,紧紧围绕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虚心涵泳,潜心会文,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字字未宣忽,语语悟其神”,扎扎实实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把学习语言与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揣摩写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发展,学生才能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才能较好地迁移与运用语言。
  另外,在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时,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人文性是在学生掌握语文这种特殊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时,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训练,要抓住“语文性”,从而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之间构筑平衡,将文与道有机融合起来,即从语言出发,走向人文,最后还要回归语言。
  
  四、课堂提问——“能探风雅无穷意”
  
  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最本质的方式就是提问,尤其是以对话为主的阅读课,师生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展开的。优秀的教师不仅会讲,还在于会问。巧妙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为学生成功地解决疑难问题搭建桥梁。
  提问必须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原则,还要关注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所提问题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能体现课文特点和语文训练重点的。现在有的语文课堂,老师抓不住核心问题,总是带着学生在文本的外围对人文内涵进行无休止的挖掘,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你感悟完了他感悟,其实和过去的串讲串问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还有老师设计的问题违反学生的认知规津,不是由浅入深,而是由深入浅,无形中浪费了课堂许多宝贵的时间。
  一般来说,初读阶段,要能提出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即用一两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全篇,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但是整体的把握,同时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让学生借助这样的问题全面整体地感知课文,能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性、层次性、联系性、衔接性有个全面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比如教学《爱之链》,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另外,初读阶段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就可以随机处理了,对有些问题则要梳理整合,使问题更加精当,切忌问题过多、过碎,杂乱无章。
  精读阶段,则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围绕需要重点品评赏析的语段和可学可用的写法,提出问题,特别是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咀嚼品味,在与文本深层次对话中加深体验和感悟,增强语感,内化积累和迁移、运用语言。还以教学《爱之链》为例,本文9至11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在体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这个问题统领 9至11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仔细研读,边读边画批注,然后展开交流。交流时从探究文章内容入手,逐步深入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升华情感,引起共鸣,同时品味语言,揣摩写法,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五、情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
  
  “情感体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情感体验需要人在自我原有的情感基础上,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来产生新的情感。而情感体验的产生是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通过自我建构(体验也是一种建构的方式)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主体自我心智活动过程,是以原有的情感经验为基础重新自我建构、产生情感反应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一蹴而就。有人形象地比喻语文素养的形成好比酿酒,要有一个慢慢发酵、漫长窖藏的过程,并且历久弥香。也有人更加通俗地诠释为,语文素养形成好比腌咸菜,生疙瘩在盐水中饱受浸淫,时间到了,自然就成了美味的咸菜,想不咸都不成。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理解感悟教师无法替代。正缘于此,反复朗读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去感悟,去体验,去质疑,去争辩,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那种自得自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猛然顿悟,产生不同角度、多层面独特的体验,永远是阅读教学中妙不可言的理想境界。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其中片段实例: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恨!
  师:(板书:恨)你的“恨”恨在哪儿?(练习朗读)
  生:(生读课文)
  师:通过学生的朗读反馈:
  拿—一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拉—一拿不动的用车拉;毁—一拉不动的就毁掉,一个比一个可恨;烧—一最后还要放火烧,企图掩盖罪行,这就更可恨了。
  生:(此时已是群情激愤)
  师:假如圆明园还完好保存着,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高兴、骄傲、自豪、兴奋……
  师:那就带着这种种心情读读课文的前面几节。
  生:(学生朗读,仿佛走进富丽堂皇的圆明园)
  师:只可惜,这样的人间美景却遭受八国联军的洗劫和毁灭,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后面几节,你又会有什么感受?(此时,学生已置身于文本的情境和情感的氛围中)
  学生阅读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更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只有挖掘课文,把文本的情感点化出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与学生一起感受蕴涵在课文中的感情,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展示在语文课堂中,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体验带来的愉悦。
  阅读教学关键在于对于学生个性的尊重和保护,提倡在体察中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对象也应该有不同的感悟,这才是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古人读书长于点评,我们选出一段文章让学生见仁见智,尽情尽职地点评更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张扬。在“人”、“文”、“理”三者的关系中,“人”始终是列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在注重个性培养、人格的塑造过程,更重阅读情感体验。施教过程教师要做到耐心倾听、敏锐捕捉,在开放的心理环境中循循善诱,搭建台阶,让学生在发展中品尝亲手摘来的果子,从而形成了一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生动局面。
  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试验和探寻,这话一点没错,尤其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更需要我们不懈地追求和大胆地实践。但是不管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走多远,我们心中始终都要深深扎下语文的根,手中紧紧握住语文的脉,切不可丢失语文最本色最核心的东西,甚至迷失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会跑野马,课堂的质效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丁洪刚
其他文献
张伯伦,是英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每次外出即使是天晴,手里也总是拿着一把伞。
期刊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党的领导人。1935年遵义会议至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期间,张闻天在中国共产党内“负总责”(相当于党的总书记)。在此期间,张闻天团结和带领党内其他重要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等正确处理和解决了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立了遵义会议后党的正确军事路线、组织路线,粉碎了张国焘分裂中央的图谋,保证了全党全军的统一,支持毛泽东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
“后进生”一直是困扰教师的头疼问题。他们在班内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怎样使“后进生”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毕呢?谈几点自己在转化后进生方面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我国淡水鱼资源丰富,产量逐年增加。白鲢鱼作为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之一,广泛用于鱼糜及其制品的加工。但白鲢鱼本身较重的鱼腥味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鱼糜加工过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一考生  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浅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低沉则抑郁,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繁杂则缭乱,过于简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左边的一撇是人的躯体,右边的一捺则是支撑整个人格大厦的支点——精神。我们可以没有财富,可以没有美貌,可以没有名利,但我们不能没有精神的支点,没有精神的支点,一切都会倒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在这个作文材
口腔颌面部火器伤有时病情严重,易发生骨折、组织缺损及感染,常给治疗带来困难.我们近期收治11例,现将治疗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目的:应用Oblique显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进行诊断及分型。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本院106例明确钝性外伤史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经常规显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