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型教育的有效路径是对称化教育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zhichao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锦涛的清华校庆讲话,指出了文化传承创新与崇尚科学教育的目标和路径,同时也概括了对称化教育的理论模式。实现集约型教育要求的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的有效路径恰恰就是对称化教育,因为对称化教育要素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才能生产最大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从而使受教育主体有效地识别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把握成长。
  【关键词】势科学;对称化教育;集约型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1)04-0001-05
  
  1 势科学与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及国家教育发展的目标路径
  
  胡锦涛在清华校庆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回顾“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已发表的系列文章之一至之五,足以见证笔者的研究正是沿着这样的教育发展目标和路径进行的:首先,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包含巨大科学信息量的核心概念“势”,结合自然科学中有关“电势、位势、化学势、量子势”等的科学内涵,“扬弃旧义,创立新和”,给出“势”概念的具有逻辑内涵的普适性定义,由此在势科学与教育学理论研究基础上将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逻辑层面上统一起来。同时,揭示了前人积累的中华文化的科学意义,“并传播到社会”——除了本刊发表的系列文章,几年来,笔者应邀在复旦、清华、浙大等全国高校、学术会议、政府机关、企业组织、干部教师培训、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社会大型公益讲坛等演讲报告130多场,在社会的强烈反响得到不同媒体报道,受众涉及专家、教师、干部、学者、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陕图讲坛、天禄讲坛的系列讲座——各六讲)等不同群体;学术报告涉及学科领域有教育学(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大、山西大学及各种教育学论坛和教师教育培训等)、管理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硕博研究生,山东大学博士点、河海大学博士点、东北大学博士点、山西大学博士点及各种全国性管理学的国内外论坛等)、法学(第一届全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培训基地“公共安全专题培训班”),数学(2009年全国群论研讨会及2011年全国群论研讨会等)、经济学(2010年全国经济学年会宏观经济分论坛、《陕图讲坛》社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及石家庄经济学院等)、社会学(2009中国社会学年会“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分会场、“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分会场及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心理学(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文化教育与创造力”心理论坛、中山大学“中国公共领域的认知与决策”国际学术研讨会)、科学与艺术(2010年“科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大会”及“首届科学·艺术·哲学论坛”)及科普、科学传播、文化等十多个领域。势科学理论在立足于教育学理论的逻辑重建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化研究中,真正在“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清华校庆讲话中,胡锦涛书记指出,“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代表国家集体智慧的胡锦涛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对称化教育,即“知识与品德”的对称化,“理论与实践”的对称化,“全面发展(系统性学习)与个性化发展(渗透式学习)”的对称化等,对称化教育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2 集约型教育的有效路径——对称化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路径
  
  前已述及,集约型教育即“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问题是现代教育中,为什么需要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如何才能有效地生产最大的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这还需要回到势科学原理进一步研究势的运行机制。
  势的运行机制,即开放系统的信息作用机制,遵循着“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势趋”不变性原理。信息化社会的人才成长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内在的信息作用机制即“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在人才成长根植的环境信息作用过程中,各种环境要素之间(有利的和不利的)差别促进联系使联系更紧,联系扩大差别使差别更大,最后达到差别最大即相反,联系最紧即相同,既相反又相同即相反相成,即对称。环境要素的对称化发展将使成长环境系统中的信息量最大,信息势最强,环境信息势的增长过程不断经历人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临界点,从而产生不同路径的相变和分岔,而使人才成长的不确定性突显。要能够有效地应对这种信息化环境中要素的对称性带来的人才成长的不确定性挑战,就必须生产同样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同样强的教育信息势,从而才能使受教育主体有效地识别和把握具有发展前途的分岔,杜绝和规避具有风险的成长分岔。因为,对称化教育要素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所以,只有实施对称化教育才能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因而,对称化教育是集约型教育的有效路径。
  
  2.1“德育和智育”的对称化教育
  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历来都有“小成靠智,大成靠德”的教诲,其内在规律就在于只有靠德才能将人真诚地联系起来,才能将心联系起来营造最大的信息势。在传统教育中,虽然也提出德智体美,但德与智的教育是分离的,而不是对称的。在思想意识上根深蒂固地将“智”与“德”看做只有对立而没有联系,因而,教专业知识的老师和教思想品德的老师也就在制度安排上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德育和智育无法融合起来进行“自然而然”的对称化教育,致使许多学校的德育教育成为了一种导致逆反的“吃力不讨好”的行为。人类的文明史也已证明,遵循“最普遍的法则”才是最高的品德,由此,德育教育就有可能在这种视普遍法则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基础上真正融入科学教育之中(科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追求普遍法则)。实际上,教师真正能够营造信息量最大的“光芒万丈”的教育教学,必将像太阳普照万物使万物个性化(自然界找不到两片一样的树叶)的机制一样,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而真正的个性化又恰恰是最好的道德,因为个性化不侵犯他人的生存空间。在教育学理论逻辑缺失的误导下,某些学校将“一对一”教育、“导师制”教育作为个性化教育,则完全与教育的规律背道而驰!且不说“一对一”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绝不能教出个性化。艺术教育从来都是一对一的,但学艺术的学生基本上传承着老师的模式。导师制教育根本上是专业教育,而不是 个性化教育。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教师只要依据势科学理论的指导原则,用一个基本的理论将差别巨大的问题或事物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在追求道德的普遍法则与追求科学的普适性机制中,将品德教育与智力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实施“德育与智育”的对称化教育,营造光芒万丈的巨大信息量,学生就必然各自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实现个性化。实际上,让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个性化教育,呈现着一种善良的“自欺欺人”,在这个个性化日益凸显的“社会双向无知化”时代,如果教师真的知道了某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则很可能无意识中把他拉回到教师的模式中,使其个性化磨灭。
  
  2.2“感性与理性”的对称教育
  李约瑟之谜指出:西方有科学是因为西方是理性的,东方无科学是因为东方是感性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西方的理性不言而喻,而西方的感性更加惊人——决斗几乎成为生活的常态。而东方则既非理性又非感性,东方的非理性众所周知,且更为显著,讲究“中庸”、讲究“天动地动心不动”的文化世俗,如此才是有“城府”,能成大事,动不动就激动那是“无能”。相对西方文化“决斗”这种极端的感性表达,东方人则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奉为生存信仰,而“好死不如赖活着”也几乎成为大众的人生哲学。可想而知,一个人不激动,一个民族不激动,如何参与全球化竞争?
  实施“感性与理性的对称化教育”就是要从小既关注小孩的情商发育,又关注小孩的智商培养。在培养小孩对事物的敏感性和内在激情的同时培养小孩的理性成长,使理性与感性上升到一个良性循环轨道——喜欢促进理解,理解就更加喜欢。使理性与感性的彰显差别最大联系最紧,从而有效地营造教育信息势,推动小孩的集约型成长。
  
  2.3“理论与实践”的对称化教育
  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爆炸使信息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只有高度抽象的理论才能将信息及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找到规律性来把握整体;另一方面,对于一个迅速变换的时代来说,应对实践的能力更是至关重要。而且往往是理论的抽象度越高、其内涵就越丰富,回到实践就越有力,所以,只有将高度抽象的理论与迅速变化的实践对称(统一、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有用的创新应对复杂社会的生存。其具体的决策建议是:在高校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开设类似于“势科学理论”这样能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高度抽象的理论教育课程,同时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推进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在过去技术长期稳定不变的时代,教育的实现过程是“学以致用”,甚至可以是“现蒸现卖”,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合而为一包含在知识之中。所以,传统的大学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实验就是把理论重复一遍。在信息化时代,强大的信息作用使理论与实践在深层次上被“极化”,理论强调更深层次上的抽象,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实践则强调应用中的“创新”、“竞争”、“挑战”甚至“冒险”,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实验”、“试验”及“实习”等。
  有关实践的重要性,奥地利作家梅依林克写过一则极富哲理的寓言:有一只不怀好意的蛤蟆问一条蜈蚣说:当你向前伸出你的第一条腿的时候,你还有哪几条腿同时向前伸出?当你弯下第十四条和第十九条腿的时候,你那第二十七条腿的脚掌在做什么?蜈蚣专心思索这些问题,却不会走路了。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故事,它告诉人们,保持我们原始的创造性,一定要投身于实践。走路是蜈蚣最原始的创新,而离开“走路”这样最基本的实践,考究腿的动作排列,蜈蚣就不会走路了。同样,想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到水里边去游,光在课堂上学习流体力学,即使你考上一百分可能还是不会游泳。所以,那些脱离实践的教育,就像那个不怀好意的蛤蟆。
  
  2.4“直觉与逻辑”的对称化教育
  杨振宁曾在电子科大做了题为“直觉会带领我们走向新的研究领域”的演讲,“在演讲中杨振宁反复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直觉。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时,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种时机,因为直觉不断被修正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直觉会带领我们走向新的研究领域”。
  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前述种种感性与理性的对称中已有论述。直觉的重要性在于它无论在科学发现还是理论学习中,都具有启迪性作用。实际上“直觉与逻辑”的对称性互动一直就是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内在机制。虽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科学理论看起来都是一个逻辑体系,但实际上光靠逻辑是无法创新的。因为对于逻辑来说,“结论就包含在前提之中”。在科学以及经济、管理和教育中,“直觉”的作用可能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经济学家总是以理论计算为基础,但预测经济危机往往一说就错,而成功的商人从来不计算却失误很少;管理学家总是用理论建模来运筹管理,但却无法真正有效地指导管理,而企业家从来不计算却不断展现着管理的成功;许多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不懂数学的,但却做出了符合真理的行动。直觉在教育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能主要在于直觉能够窥探到存在于知识后面的内在逻辑,从而通过“有效的集约”找到理论的根基。真正能够把握整体的直觉往往是更深层次上的抽象。可以想象,人类之所以使用逻辑或数学,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直觉能力太差,必须依靠逻辑按部就班才能得以前进,当人类具有像上帝一样的直觉能力时,逻辑就可能成了多余的,所以就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2.5“知识与抽象”的对称化教育
  相对于抽象,知识是具象的。在这里,抽象的意义就是将知识与知识联系起来,就是通过抽象在知识中找到更深层次的规律。前已述及,一种概念或理论的抽象层次越高,其内涵就越丰富,回到实践就越强大,可以更加有力地指导实践。所以,知识与抽象的对称化教育,就是要彻底改革过去以知识教育为主的传统习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抽象能力的提升,在提升抽象能力的同时进行集约型知识教育。知识离开抽象就成为零散的无用的知识,甚至成为约束能力、约束创新的教条,而抽象离开知识就可能成了幻想。在知识与抽象的互动彰显中,知识与抽象差别越大联系越紧,营造的教育信息势就越大,集约型教育就越有效,学生成长的推动力就越大。
  
  2.6“学习与探索”的对称化教育
  “学习与探索”的对称化教育是强调在学习已知中探索未知,在探索未知中巩固已知,并且在已知与未知的关联中建构新知。而在深层次上也寓意着不能将知识当成一个完备真理从而形成一种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智障。这是集约型教育建构知识框架体系的重要逻辑,也是集成“认知结构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的核心所在。认知结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但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已知与未知的信息建构,由已知来把握整体跨过逻辑建构新知。实际上,如果要将现有的知识都重新发现一遍,那肯定是效率极低甚至是不可能的,根本上不符合集约型非线性教育的宗旨。而建构主义理论由于不研究信息作用机制,因而不能 明确地阐述教育的内在逻辑。桑新民在“透视美国教育技术学主流学派的发展轨迹——兼评瑞泽《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文中指出:“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除了认知科学之外,还包括认知人类学、情境学习、日常认知、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这些显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之要诣”。如果一种行动需要这么多理论来制约,那么,这种行动的效率就值得怀疑,因为建构主义的这些理论的综合不能给教育行动者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实际上,所有这些理论的一个统一基础、一个统一的内在机制,就是势科学理论阐述的教育学机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势科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将差别最大而联系最紧的内容展现给学生”,既利用对称性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图示的和文字的、视频的和音频的),又利用对称性的教学设计(如理论的和实践的、记忆性的和理解性的、单向传承的和双向互动的等等),由此产生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
  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建构”,建构就是“打框架”。框架与实体的本质区别就是留有“空缺”,“空缺”可能是差别巨大的各种内容,但通过“框架”构成整体剔除了内容的发散,所有能够填补空缺的内容都是差别巨大但联系最紧而最有序的默化内容(在空缺被填补之前,这些内容不是明朗的)。这些有序默化的内容形成梯度、产生信息势推动着学习者心理情感的非平衡,萌生着追求的欲望。在追求探索中学习,使相应的默化内容显化而各就各位填补空缺,最终形成有序的显化知识及其方法一知识和方法的有序形成智慧、从而产生创新。可见,建构主义教育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就是势科学机制,但建构主义由于理论的抽象度太低、甚至不是逻辑的叙述教育学原理,而是形象地描述教育过程,不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作用机制,所以无法将教育和学习机制用最精炼的语言(例如“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给予逻辑的概括,无法形成明确的教育和学习的指导原则,因而失去了可操作性。
  当然,建构主义理论第一次强调学习的“建构机制”,使教育从强调基础扎实的传统教育中解脱出来,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强调基础扎实的教育违背了人才成长的逻辑机制。前已述及,“学习与探索的对称化教育”建构的“知识框架结构”就像一个微缩的“海绵”,一遇到水分(知识)就吸收,学习过程呈现“自主吸”的特征,效率极高,而且吸进的知识填补空缺“各就各位”,形成更加有序的知识。而强调基础扎实的教育,呈现“强迫塞”的特征,最后扎实的像“铁板一块”就“刀枪不入”了,而且强行塞入的知识不但形不成有序的结构,甚至原有的知识结构也会被“强行塞入”的行动破坏,使知识更加零乱而成为教条。
  
  2.7“早期引导与后期激励”的对称化
  非线性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初始条件的敏感性。通俗的说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人在教育和学习的成长过程中,早期的微小差别可能导致后来成长的大相径庭。所以,在集约型教育过程中,除了在正规教育和正规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的“信息量最大”的激励原则之外,在非正规的早期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时代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引导教育。因为人的成长过程本质上是信息的不断选择的过程,同一个老师上课,不同的学生由于原有知识信息结构的差别形成不同的选择功能,对课堂信息进行不同的选择并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构建不同的新知识,在不同的新知识基础上继续进行更加不同的选择从而使学生的差别越来越大。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引导可以使小孩在早期的信息选择中占据优势而有效地应对非线性成长中的初始条件敏感性制约。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布尔迪厄尤其强调早期信息引导的社会化和由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对于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最初获得的文化资本借助自身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使用和强化而获得了承认和延续,从而学校教育的效果与持久性也与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出身紧密关联。著名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提出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是最接近势科学教育理论的信息作用机制和信息选择成长的理论。他在谈到“社会学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关于儿童如何分类的调查”时指出:“他们向60个儿童展示了一些彩色食品图卡,并要求他们按喜欢程度归类,在归类时,工人阶级儿童比中产阶级儿童更依赖直接经验。工人阶级儿童在归类时大部分依据‘我们在家吃的东西’、‘妈妈所做的东西’,而中产阶级的儿童则更有可能自觉地说‘这些产生于海洋’、‘这些都有奶油在里面’”。可见不同的生活和早期信息引导在儿童的早期学习中产生了不同的信息选择,构建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在现代信息人社会中,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家庭中,即使普通工人家庭的父母也已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学历,因而一般不会有像伯恩斯坦提到的上个世纪那种工人家庭的背景。但即使各家父母都具有同样的文化背景,由于对小孩早期所给的信息引导的差别会使小孩建构起不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小孩在非线性的成长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初始位置而极大地影响小孩以后的成长。
  
  2.8系统性学习与渗透式学习的对称化教育
  有关“系统性学习与渗透式学习”的对称化教育,“杨振宁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表示,渗透性学习起了很大作用。所谓渗透性学习,就是在还不太懂的情况下,尝试着去了解更多的外围知识。在似懂非懂之间,不知不觉就能学到很多。他鼓励年轻人要多接触并敢于接触未知领域”。
  系统系学习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渗透式学习则注重不同知识在学习信息空间的建构和相互渗透,有效的学习成长是二者的对称化教育,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需要适当的系统性学习,而更加广泛的创新性和专业性知识的发现则需要渗透式学习。杨振宁给出了精辟的论述:我一贯强调的与此有关的一点是:渗透式地学习。你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也可以不采用这种通过逐步理解进行系统化学习,我想强调这种知识间相互渗透的学习很重要,并且也是在中国文化中不受重视的。中国有句格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一个人受其影响太深,他或她就会受其阻碍。每个访问美国并同美国青年交谈的人都会立即明白这一点,因为美国的教育恰好持相反的观点。所有的年轻人脑子里都不时会冒出各式各样的想法,假如你同他们交谈一会儿,就会发现他们只是一知半解。但这没关系,他们仍旧充满热情。出于这种热情,从这些混乱的思想中,最终会孕育出真理来,这是那些受那个观念束缚太深的人所不敢想像的。我清楚地记得,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普林斯顿有一位做博士后的同事。他叫布鲁克纳(Bryeckner),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核理论学家。他提出一个思想而且经常谈论。我挺感兴趣,就和他详细讨论了几天。三天以后,我肯定他的这整个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回答不出任何问题。如果你问他一个问题,他第一天这样答,第二天那样答,所以显然他理不出头绪。因此我说这是完全错误的尝试。但是我错了,因为后来有人考察他的观点,发现在这一片混乱的思想之中,虽然有些是相互矛盾的,但有些想法是极为重要的。那些想法被清理出来并加以证实,这样去伪存真之后,它就成了一项十分重大的成果。美国是很重视这种发展模式的。在看起来差别很大的有点混乱的思维中,实际上潜伏着巨大的信息势,只要持之以恒理清头绪,就将产生巨大的理论创新。
  
  3 结束语
  
  实现集约型教育的根本路径是对称化教育,因为对称化教育要素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能够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代表国家集体智慧的胡锦涛在清华校庆的讲话,也高度概括了“对称化教育”理论——即“知识与品德”的对称化,“理论与实践”的对称化,“全面发展(系统性学习)与个性化发展(渗透式学习)”的对称等对称化教育。同时,在势科学理论基础上考查教育的内在规律,还需要“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知识与抽象”、“学习与探索”和“早期引导与后期激励”的对称化教育。
其他文献
雷?布拉德伯里 ,美国科幻作家,1920年8月22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沃克。他的文体简洁流畅,形象丰富,描写生动,风格富于诗意,略带伤感主义色彩,常通过幻想故事隐射社会现实,提醒人们提防那些能够避免也必须避免的危险  【接上期】他们向着海岸边出发了,再次朝南方前行。四小时以后,他们不得不朝岛内方向走一段以绕过一条河。那河足有一英里宽,河水湍急,无法船渡。当他们朝内陆走了大约六英里时,河水突然像受了
火星在它诞生之初的约8亿年里(诺亚纪),是一个充满活力、急剧变化着的星球:炙热的岩浆洋逐渐冷却,分化出壳-幔-核;外来的撞击强烈而密集;在一次或几次大型的撞击之后,火星南高北低的全球两分地势格局形成;以太阳系最高的火山奥林帕斯山为代表的萨希思大火山省在诺亚纪的晚期开始活动。  这个时期火星表面的水持续活动着,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河谷网络和沉积岩记录。火星内部的地磁发动机在前5亿年里经历了从活动
BT是什么意思?  那天,一个美眉发了个帖子,问“BT"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一时间,麻辣热贴如泛滥之水,波涛汹涌……   一楼:俺是学地理的,俺觉得“BT”指得是“包头”,内蒙古的一个全国文明的钢铁城市。   二楼:楼下的胡扯,“BT”的意思是“奔腾”,这是我们全国IT人士的一致意见。   三楼:I简直服YOU,如此小儿科的问题也要问!连偶三岁的儿子都知道“BT”是“白兔”,小白兔的白,小白兔的兔。
[作者简介]*陈丹(1989—),女,广东潮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神经科学、跨学科融合教育。  [摘要]使用文献计量网络构建工具CiteSpace,对CNKI 数据库1994~2020年教育神经科学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年间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经历了开荒期、破茧期和新兴期,其研究热度不断提升,已积累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总体发展速度较为平缓,根本原因为跨学科研究人
【收稿日期】2019-05-29【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880075)  【作者简介】赵力慧(1995-),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通讯作者】魏善春(1972-),女,江苏镇江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在日语中,“勉强”是典型地表现日本学校文化的象征性词汇,是应试教育下激烈竞
【摘 要】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平台类专业课程。基于国内相关高校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相关规定,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了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中的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强化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奖惩机制,加大学术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训,强化学术理论与方法论修养的培养,拓展调研支撑经费来源渠道,是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
[摘要]学习参与是检视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与美、英、日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一流大学本科生在课堂的深度研讨、课前做好学习准备、同伴互动、师生深度交流、基于兴趣的挑战性学习等“理智驱动的学习参与”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在一般学习习惯、遵从教师的高要求等“规范驱动的学习参与”上,中国学生表现较好。聚焦课堂变革、改进师生交流、优化教学管理成为未来本科教学质量深度提升的重要方向。  
摘要 顺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综合设计型实验,将传统的设计-硬件实验两步教学模式,优化为设计-软件仿真-硬件实验三步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善现有实验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直观、透彻的掌握所学内容。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字实验,EDA,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
[摘要]“大创计划”项目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头部队”,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近年来天津师范大学“大创计划”项目参与师生展开问卷调研,了解师生项目参与动机与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短板,提出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建议。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的服务提供者,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在改革顶层制度设计、强化资源利用与师生互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
[摘要]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察指标。对江苏省6所独立学院开展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意愿较高、实践技能较弱。本科生个人背景变量(母体学校类别、性别、年级、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上课、学术活动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与网络、电子游戏等相关经历会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带薪兼职也会产生负向影响。基于上述发现,笔者从正确处理与母体学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