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创作者与读者特征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是基于传统文学在信息时代遭遇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也是整个社会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必然结果。网络文学的风行,与其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是紧密联系的,本文分析了在网络背景下的文学创作者与读者的特征。
  【关键词】 网络文学;创作者;读者;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一、创作者的“个人化写作”
  传统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中的主体包括三种,分别是创作(作者)主体、接受(读者)主体和对象(作品人物)主体。我们据此分析网络文学的主体时,发现主体呈现了一定的新变。
  1.1网络文学的主体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中的主体仅仅分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大部分。从大量网络文学的作品来看,网络文学创作者的书写多为“个人化写作”,呈现出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合并的倾向。所谓“个人化写作”就是创作主体的创作多以其个体化人生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或是宣泄一己化的个人情感或多采用自语式叙述语言的内向型文学创作方式。例如:“我就有些惭愧了。我怎么和这代人混一堆了?这问题问得我好累什么什么的,流行歌曲也上来了。忒俗了点是吧。人群里呼啦啦就站出无数的才子佳人,能牙咧嘴的说俺俗俺俗俺最俗俺就喜欢俗的。我觉得这帮人真他妈的贱,抡圆了把大嘴巴扇过去,打不着苍蝇我还灭不了堆臭虫。”“凭良心说,我的那位女友是爱我的,而我可能正像她说我还没有定性。我只好说抱歉了并祝她好运。生活就是如此奇妙。刚与我的女朋友分手的二十分钟后,我却在网上获得了新爱,心情顿时有所找补,就像两支球队互罚点球,刚为本队球员的射飞而懊丧不已,马上又为对手的射失而欢欣。我很快就把沮丧忘得一干二净。”这两段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不第一人称“我”在文字中反复出现,作品人物就是“我”,“我”就是作品人物,作品的創作者描写的就是其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二者己经合二为一了。因此笔者将网络文学的主体划分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种,而在有些网络文学作品中甚至出现了这两种主体交融的现象。
  1.2网络写手的特点
  人们通常把在网络上从事职业写作或经常写作的人称作网络写手。这些写手多是二、三十岁的新生代,大多缺乏人文精神和历史根基,这些先天的不足就决定了其面对现实时的软弱无力。他们大多缺乏根植于内心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标准作为支撑,处于“现实”与“虚幻”的茫然状态之中,因而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不能以理性、批判的眼光审视。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创作大多都还停留在仅仅只是揭露网络生存状态的水平,只是原生态的写作,缺乏一些文学性的处理。因此,其创作大都选择“个人化创作”。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虽然也有人承袭着传统文学创作的路数,但更多的都是在抒写着“自我”、“本我”、“真我”:他们采用一个虚拟的名字,在亦真亦幻的网络世界宣泄着被日常生活所压抑的个性和郁闷,或是通过扮演他人来实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以求得内心在虚拟世界中的象征性的满足。这种创作过程有如一场假面舞会,参加舞会者都带着面具就像网民都有自己的网名,每个舞者都扮演着心目中想去实现的角色,他们通过尽情的舞蹈和表演释放自己内心世界被压抑的情感,满足自己虚拟的想象。
  网络写手大多行文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这样的写作也给有些古板的文坛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有人把这种写作状况称作是不穿鞋的奔跑:“网络文学是一个孩子,只要他充满活力,只要他在奔跑,就不要苛求它是否穿了鞋子。”这样的描述比较形象而且也较为客观。也有一些专业作家这样评价:“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渠道,写起来更加随意,更加大胆。”(莫言)“网上创作接近于涂鸦,无拘无束,给我们增加一些乐趣。”(刘心武)“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的机会,使每一个才子都不会埋没,今后的伟大作家就将出在这其中。这之后一切都将改变。”(王朔)从以上专业作家的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言谈之中反复提及的“自由”一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开放性与文学的自由写作的契合,这一点也正是这些专业作家难掩喜爱之情的原因所在。网络的广阔平台似乎使得文学所追求的自由言说价值成为某种可能,在互联网上,文学打破了创作身份确认的樊篱,任何人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上网写作或是让写作上网。在网络匿名的掩护下人们的自由空间看似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然而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网络文学的创作也是一样。在网上写作,作者的隐蔽性和虚拟性比在传统媒体中都要强得多,网络写作貌似比传统写作拥有更宽泛的自由书写空间。
  在网络文学中,创作主体首先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其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整体上无法达到专业作家的高度,同时其创作动机多是自我情感的抒发和宣泄,难以企及永恒艺术价值的高峰。网友们的创作更多的是由于新奇感,想尝试着新兴的创作方式带来的新鲜感。这样的创作大量地出现很容易导致文学的被掩埋。从这种程度和意义上来看,网络写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作者,虽然其创作体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审美特点,如自由性、开放性、本真性等等,但是作者这一重要的主体性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被无孔不入的市场力量和技术优势消解了。
  1.3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往往重视对内心存在的抒发和描写,注重对精神自由的感受与体验,偏爱内向型创作。在他们的文字中,多使用第一人称“我”其作品中个人的情感色彩浓郁,更加直观也更偏于抒情性。在日益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人化是一种潮流,‘个人化’也是一种主体批评术语。在‘个人化’的写作时代,出现了仅仅对个人存在、情感、心灵负责任的文学。文学通过个人视角进入历史与现实,消解统一的主流话语。”这些主体是解构而非建构的,他们打动人们的不是英雄的悲剧式的壮举,而是直面心灵的无奈和无助,恰如网友评论的那样:“我们生活在没有英雄的时代,一切神佛都被我们打破了,原来我们心中的英雄跟我们一样的无奈,一样的无知,神也好,人也好,松鼠也好,一样的无依无靠,一样的不知所措。所以只有我们这一代会对这一作品流泪。”我们会流泪恰好说明了他的写作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打动了我们的心灵,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共鸣。   诚然,网络文学创作中的“个人化”写作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这样的写作也的确可以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心灵上的共鸣,然而这样的写作距离体现撼动人心的文学审美价值相去甚远。网络作者往往没有经历过严酷的人生历练,缺少独立的人格修养和相应的人性关怀,很难把握得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百态,很少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经典文学作品。所以我们说网络文学的“个人化”写作的确可以打动人心,但却难以震撼人心。它也很有可能出现几部在发表之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秀作品,但是难以留下传世之作。然而这些对于网络写作来说已经足够,它的价值在被阅读或说是消费之时便已经实现,消费者或是大笑或是流泪或是大骂都是这部作品的存在价值。
  综上,笔者认为,网络写手大多选择“个人化”写作与其自身的文学修养、创作水平、写作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更与网絡提供的这一全新的写作方式息息相关。消费时代下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追求己经发生了改变,它的审美意义也契合了网络文学的创作新质。目前,网络创作的总体水平低下成了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读者的“游戏式阅读”
  网上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直观区别,就是读书与读屏的不同。在传统阅读中,人们通常在安静的状态下开始阅读,在体验作品人物的经历后还能够陷入思考,整个过程是一个审美享受的过程。
  2.1网上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的不同
  网络阅读方式,多为“游戏式阅读”。首先人们的阅读目的与传统阅读不同,选择网上阅读更多的是只图一乐,充满了游戏的审美追求。其次也是最主要的,网上阅读背后体现着一种互动性审美方式,而这种审美方式正式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整个过程都体现着一种游戏性。网络文学的欣赏是双向的、互动的以及民间的。在传统阅读中,接受者接受到的文本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文本,一般情况下接受者的阅读活动是被动进行的,他们只是依照写作者的意图和思路进行阅读,即使可以发表个人见解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更不用提及修改文本了。而在网上阅读中,接收者可以在作品发布后随时提问,也有的可以与网络写手的创作同步进行阅读或者参与创作,当然在后一种情况下,接受者就更非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成为了创作者。这种交互性的审美方式是对传统文学欣赏的一场变革,它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在交互空间中,作者、读者的身份模糊化,每一个读者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抒发阅读感受,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审美经验修改、补充文本,创造适宜自己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新文本。作者与读者通过网络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有些时候读者的意见甚至可以左右作者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看,有些网络上的作品已经不再是单独由作者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综合了成百上千的读者的意见后完成的。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了经典文学论中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文本写手的身份是可变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典型的网络文本是集体的创作,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凸现了‘创作一续作一讨论’三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模式。”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创作接受模式,它对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审美素质和文学涵养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阅读在某些方面更类似于一种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显现着别样的审美追求,写作与阅读体现了更多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文学由个人的经典之作转化为众人智慧的成果,网络文本成为网民共有的精神以及智慧的结晶,话语权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更多地被下放到了民间。如长篇小说《我的情人,我的姐》在网上连载时,仅两个月点击率就高达1400万次,网民自发组成了三个QQ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这个交互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分不清哪个是作者,哪个是读者。作者有时会及时地按照读者的要求修改自己的小说,按照网民的意愿去决定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满足读者阅读的期待。有时也会故意违反读者的意愿,让故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批评声中获得人气。有时甚至还会因为读者催促发帖的速度,导致作者匆忙慌乱地创作,或者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意愿,提供多个版本的结局。
  2.2网络阅读带来的阅读革命
  这种网络带来的新兴的阅读方式既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存在着颇受争议的地方。暂且不提机读方式的人体不适,仅仅是电脑屏幕上不断显示和更新的内容就让人有点招架不住,在这点上在线阅读比下载阅读的影响更大一些。在整个网上阅读过程中,屏幕上不断有广告和相关链接的提示,人们的阅读思路很容易被打断。更有甚者,在进入了相关的几十条链接之后早已全然忘记了其最初阅读的作品。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之下,要想完成阅读带来的审美享受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学者不无悲悯地提出网络时代出现了“读者之死”,其实“读者之死”不仅指读者实体读者数量上的“锐减”或“消亡”,更是指网络文学活动中经典阅读的缺失,在快餐式和消费式阅读逐步增加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反而缺席了。在大众文化呈现出商品拜物特征的今天,文学成为一种精神生产,服从市场价值规律,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必然要以其交换价值来衡量。读者把作品当作是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经典阅读变为消费式和游戏式阅读,传统意义上的“读者”也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将其称之为网络文学的接受者则更为确切。随着越来越多的网上收费项目出现,所谓经典网络文学作品的纸质出版则带有更加浓重的商业味,知名网络写手在名利双收的同时宣告了网络文学最初意义的消解。除此以外,各大网站推出的VIP服务即收费阅读,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越来越商业化的同时,读者的阅读行为也转变为消费式阅读行为,这在文化消费的语境下绝非偶然。
  三、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读者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作者和读者都变成了网络文学的参与者,二者在网络文学活动中平等地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文学这一狂欢至死的广场上,这一文学观念最重要的主体在网络和商业的双重运作下被架空,主体也不复存在了。
  网络文学的接受过程是与传统文学的接受截然不同的,在“游戏式阅读”的背后隐藏了深层次的主体同一性和更深层次的主体结构。在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再是我与他、宣谕与聆听的关系,而是自我与你或是另一个我之间的交往和对话的互动关系,体现着主体间的平等、和谐与共存的关系。在网络阅读过程体现的新质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平等共生的完美阅读状态,为网络文学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寻欢.新的春天就要来临,文学报,2000-2-17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的视角与热点,求索,2005,(6)
  [3]陈村.网络文学之星丛书,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序
  [4]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1)
  [5]张永清.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文艺报,2003-5-11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课堂生活化,生活即课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安排,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我在Go for it !九年级(下)Unit 4Section A Period l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了实践,并总结出一套有效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感知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以期探寻高效课堂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大化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数学思想方法;挖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无论是哪个版本都存在着两条主线:一
期刊
小学数学是一个前后连贯的体系,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聯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
期刊
摘要: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也应该担当起这个重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内容、形式、方法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知识停留在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上,很少去挖
期刊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也会提高。最常见最见效的方法有下面几种:培养学生专注的听讲习惯;培养学生自觉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勤于积累运用的习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等等。  关键词:习惯;方法;教学;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中考的压力下,现在很多老师整天忙着备课,拼命让学生背啊记啊,或热衷于印发大量资料,整天把学生淹没在题海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建筑物越来越高大密集,加上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等,导致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威胁。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针对 “白屋顶”计划,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热岛效应,回归,“白屋顶”计划  【中图分类号】X16  1. 城市热岛效应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周边郊
期刊
文章摘要: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以民为本”的理念也成为当今的执政观念。因此,对于行政人格的构建就成为重要的一项任务。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也使得我国行政人格异化现象普遍,文章分别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行政人员自身三个方面总结了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途径,以更好的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  关键字:行政人格;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30  行政
期刊
【摘 要】 典籍重译是不断摆在一代代译者面前的一项巨大挑战。本文以中华文化中的《孙子兵法》和古希腊文化中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翻译为例,从译者身份、对原著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等角度阐述了典籍重译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典籍重译重在求精。  【关键词】 典籍重译;译者;理解;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02  翻译是一种与社会和
期刊
【摘 要】 口语交际教学任务是:规范小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策略:有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乐说,会说;关注生活,利用一切可以练习口语的机会等,目的就在于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口语交际;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
期刊
【摘 要】 区域地理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区域图为躯体,以突出特征、比较差异为手段,赋地图以知识血液与能力灵魂”的复习策略;学会将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或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加以理解和记忆,学会运用地图去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要依据课本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对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整合,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进行全面、系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