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关键词:组织者促进者 指导者
“当学校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情境与需求时,欲知变、应变并求变,除具备课程专业素养外,还须具备超越课程素养,而又能转化和运用课程素养的思维与行动能力。”下面我就谈谈通过学习课改精神,在这点上进行实践的点滴体会。
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位子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活动中来。教育需要教学相长,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作用、平等协作地交流意见。
现代教育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教师要当好“参与者”、“合作者”角色,就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激活互动的机制。
教师的参与、合作还应体现在拓展性实践活动上。记得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学生们讨论提出要排一个课本剧,并要求老师也参与其中角色。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阅资料,和学生一起商讨布置场景、设计台词等的方案,承担具体角色,并出色地履行职责,完成所接受的任务,学生不亦乐乎!
教师的参与、合作使教师由课堂中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由教学中的导师转变为合作学习中的伙伴。合作学习的结果,既让学生发展了思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又紧紧围绕老师设置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益,何乐不为?
教师在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应进行有效的引导,当好引导者角色,为学生排忧解难、点拨深化。为真正体现“引导者”作用,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适度”、“适法”。在实践中,我充当了“四引导”的角色:“诱导”——充当设计鼓动者;“辅导”——充当参与帮助者;“督导”——充当管理监督者;“疏导”——充当合作倾听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在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这种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为了促进学生养成民主的、交流的、开放的课堂讨论交流习惯,我曾经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余秋雨的演讲录像,题目是《失落的文明》,看之前我给了学生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只剩下中华文明还显示着蓬勃的生命力?”观看结束后我在演播厅组织学生开始讨论布置的问题。一开始由于他们对这种形式的教学比较陌生,都显得比较拘谨。我故意先请几位语文水平一般的同学发言,只要讲得有理,我都予以鼓励。这一下就激发了平时就很活跃的几位同学的斗志。讨论一步一步的深入,好几位同学抓住了余秋雨开始演讲时的一个关键的句子——“我认为中华民族非但没有灭亡,甚至还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的根本原因是不远征。”他们认为后面的内容都是圍绕这句话展开的。随后又有学生补充:其他的三大文明都有震撼过世界的大远征,如:古罗马时期的亚力三大大帝侵略足迹遍布全世界……对刚才的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而我作为讨论者角色,谈了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不同看法,这样一来又有不少同学也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气氛异常热烈,趁此机会,我鼓励同学们多阅读、多感悟、多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理念交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如何“教”语文,更重要的是应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语文的方法。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包括预习方法指导、听课方法指导、复习方法指导、作业方法指导、甚至测试方法指导等。当好“指导者”的角色。
三、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学情境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主要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即培养了教师自觉的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语文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应该要经历以下过程:
一是找到研究的起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亦或从教学中的一种不明情况出发,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我正是因为出自对苏轼和余秋雨的兴趣,才有上这堂课的构想。
二是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收集、查找有关文献,与专家合作进行对话。
三是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做出解释及结论。为什么起先没有推荐别的而是推荐了《山居笔记》,就是因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如果没有研究就无法确定哪个背景介绍是比较具体的,是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
四是构建、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课上我选择的是对比法,先用常规的方法,然后再用预先设计引导出我的设计,这样使学生有一个鲜明的比较,看一下哪个方法更佳。在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多种资源与力量,不要受执行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干扰,也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同时要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关键词:组织者促进者 指导者
“当学校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情境与需求时,欲知变、应变并求变,除具备课程专业素养外,还须具备超越课程素养,而又能转化和运用课程素养的思维与行动能力。”下面我就谈谈通过学习课改精神,在这点上进行实践的点滴体会。
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位子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活动中来。教育需要教学相长,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作用、平等协作地交流意见。
现代教育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教师要当好“参与者”、“合作者”角色,就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激活互动的机制。
教师的参与、合作还应体现在拓展性实践活动上。记得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学生们讨论提出要排一个课本剧,并要求老师也参与其中角色。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阅资料,和学生一起商讨布置场景、设计台词等的方案,承担具体角色,并出色地履行职责,完成所接受的任务,学生不亦乐乎!
教师的参与、合作使教师由课堂中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由教学中的导师转变为合作学习中的伙伴。合作学习的结果,既让学生发展了思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又紧紧围绕老师设置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益,何乐不为?
教师在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应进行有效的引导,当好引导者角色,为学生排忧解难、点拨深化。为真正体现“引导者”作用,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适度”、“适法”。在实践中,我充当了“四引导”的角色:“诱导”——充当设计鼓动者;“辅导”——充当参与帮助者;“督导”——充当管理监督者;“疏导”——充当合作倾听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在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这种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为了促进学生养成民主的、交流的、开放的课堂讨论交流习惯,我曾经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余秋雨的演讲录像,题目是《失落的文明》,看之前我给了学生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只剩下中华文明还显示着蓬勃的生命力?”观看结束后我在演播厅组织学生开始讨论布置的问题。一开始由于他们对这种形式的教学比较陌生,都显得比较拘谨。我故意先请几位语文水平一般的同学发言,只要讲得有理,我都予以鼓励。这一下就激发了平时就很活跃的几位同学的斗志。讨论一步一步的深入,好几位同学抓住了余秋雨开始演讲时的一个关键的句子——“我认为中华民族非但没有灭亡,甚至还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的根本原因是不远征。”他们认为后面的内容都是圍绕这句话展开的。随后又有学生补充:其他的三大文明都有震撼过世界的大远征,如:古罗马时期的亚力三大大帝侵略足迹遍布全世界……对刚才的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而我作为讨论者角色,谈了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不同看法,这样一来又有不少同学也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气氛异常热烈,趁此机会,我鼓励同学们多阅读、多感悟、多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理念交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如何“教”语文,更重要的是应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语文的方法。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包括预习方法指导、听课方法指导、复习方法指导、作业方法指导、甚至测试方法指导等。当好“指导者”的角色。
三、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学情境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主要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即培养了教师自觉的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语文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应该要经历以下过程:
一是找到研究的起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亦或从教学中的一种不明情况出发,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我正是因为出自对苏轼和余秋雨的兴趣,才有上这堂课的构想。
二是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收集、查找有关文献,与专家合作进行对话。
三是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做出解释及结论。为什么起先没有推荐别的而是推荐了《山居笔记》,就是因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如果没有研究就无法确定哪个背景介绍是比较具体的,是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
四是构建、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课上我选择的是对比法,先用常规的方法,然后再用预先设计引导出我的设计,这样使学生有一个鲜明的比较,看一下哪个方法更佳。在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多种资源与力量,不要受执行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干扰,也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同时要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