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那棵飘香的桂花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去秋来,时间轻轻地流转,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日子,阳光依然是那样温暖而宁静,桂花依旧是那样静静地开着,淡淡的花香在秋风中弥漫着,我仿佛又看见了桂花树下导师潘先生清瘦的身影。
  记得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在安徽师范大学的西门口,我第一次遇见了我的导师——慈祥的潘啸龙先生。他站在赭山校园的桂花树下,只见他穿着白净的衬衫,银灰色的长裤,清瘦的面容精神矍铄,说话时而微笑时而严肃,当我说出我准备报考他的研究生时,他点点头,郑重地对我说:“欢迎你的选择,但研究生的学业很重,研究古代诗学也很苦,你必须扎扎实实地读书,知难而进……”考研前的一个傍晚,也是在那棵桂花树下遇见了潘先生,我非常兴奋,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仰慕已久的潘先生说了几句话,我大着胆子问了先生几个诗学专业方面的问题。也许我孤陋寡闻,问题梳理得不太清楚,先生突然脸色凝重而严肃起来,他告诉我要扎扎实实地复习好相关的专业课,必须打好诗学入门基础。我顿时感觉做先生的弟子看来真的很难,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份求知与对先生的仰慕,最终我下定决心报考了潘先生的研究生。于是埋头于专业书堆中备考,幸运的是最终立于潘先生的门下了。记得当年考研分数下来时,我告诉了他,他没有往日的严肃,笑呵呵地说:“你考得不错,研究生院已经录取了!”看见先生脸上舒展的笑容,我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了。
  潘先生是我的专业授课导师,给我们讲授的是《秦汉时期诗歌研究》。文学院的研究生们都知道,在文学院众多的教授里,潘先生以他的博学和人格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研究生。刚进师大时,就听以往的师兄师姐们说,潘先生治学甚严,学术研究要求很高,他的研究生弟子们流汗、流泪是家常便饭;另外潘先生家的藏书量最多,学术造诣早已名扬国内外的学术圈。图书馆里的一些学术杂志只要有潘老师的文章,那这些杂志的复印率最高,更有甚者会在潘老师的文章旁边写下“不见潘文,涕泪横流”的留言。后来我也在图书馆里找了一些先生见解独特的专著和文章来读,果然篇篇文章都有独特睿智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于是便盼望着潘老师早一点开课。
  研一下学期,终于等到潘先生为我们上专业课了,当我置身于先生的课堂时,整个身心立刻被先生带入了古典诗歌王国中。原以为古典文学内容古板呆滞,没想到先生灵活的思辨令我们自愧弗如,从先秦到楚汉,从骈文到诗歌,从理论到作品,从上古的民风民谣到当下的文学批评,从王夫之的《薑斋诗话》到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先生信手拈来,立刻升腾化作一朵朵袅娜的莲花,令听者如坐春风,如沐细雨,让人忘却了啃古书时的枯燥与烦恼。《诗经》《离骚》是我们渴望读却很难读下去的古典名著,经潘先生的娓娓讲解,简直就如同聆听屈原的喃喃自语,他时而神采飞扬,时而紧锁眉头,面露忧郁。讲台上的先生一会儿带上眼镜,一会儿摘下眼镜,眯缝着双眼,讲稿也拿得忽远、忽近,有时还歪着头就着室外透进的光线。望着先生清瘦的身影和霜染的鬓发,我可以体会出这些朴素话语中深邃的思想内涵,那是被历代文人骚客融合了的诗一般的言语。
  课间在走廊里休息时,潘先生经常微笑着和研究生们边抽烟边聊天,语气平和自然,俨然是一位知心朋友,没有一点大学教授的架子。先生经常吸着香烟,眯缝着眼睛,和研究生们谈学术理论方面的感受,谈生活体会。先生烟瘾有点大,一个课间休息,先生就抽了两支,然后才心满意足地走上讲台。先生给我们三四位研究生上课时,大多是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教研室里,他总拎着黑色的公文包,里面总是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书,还有先生20多年前已经发黄的笔记。我利用下课的时间翻看了这些笔记,从那些工整的一摞摞的笔记,便可以看出先生的苦读功夫,才知道先生的那些手抄笔记的来之不易。现在我做了老师,也学着先生的方法给学生上课,才知道这种洒脱课堂背后要付出多少心血。上课时呈现的是一滴水,备课时准备的资料便是一大桶水,何况先生面对的是我们这些思维各异的研究生呢!
  研三写硕士论文初稿时,自己没有付出多少的努力,先生一眼便看出许多破绽,并打电话约我去他家里一趟,从先生的语气里我知道他对论文很不满意,也许是对愚拙的我抱的希望太大吧,让他失望了。走在去先生家的小路上,校园里零落的人影和树影驳杂地布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越发显得突兀而孤单,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与不安。坐在那黑色的方桌前,看到先生把我厚厚的论文改了个天翻地覆,上面满是红红的圈勾杠杠,大到篇章结构,小到别字句读,真的让我大汗淋漓,不知所措,愧对先生之意充满了内心。最后先生又给了我一些鼓励的话语,让我紧张的心稍稍平静了一些。接着又谈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夜深了,尽管下山的台阶高低不平,但我还是踏踏实实地走了下去。
  潘先生,一个能与屈原展开心灵对话的诗人,在诠释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平凡故事;一个充满着对文化失落忧患的学者,在实践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国”的醉翁诺言;一个启示学子求知接近真理的老师,在演绎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动人篇章。潘先生亦如高逸峻清的屈原,以淡然之心放眼,以超脱之态内视,在他赭山南麓的方桌旁,怡然自得地读书写作,孜孜不倦地布施雨露。
  透过窗子,我仿佛又看见了那棵飘香的桂花树依然静立着,香味淡淡地溢满了整个校园……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倡导教育家办学”。这正在成为广大校长的教育理想和努力方向。什么是教育家?标准并非高不可及,前总理温家宝同志曾经提出过三条,便是:热爱教育、懂得教育和终身从事教育。这“热爱”的,“懂得”的,“终身从事”的是“中国的教育”,就要求中国的教育家必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而因此也就要求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具有应有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修养。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特级教师会离我这么近,近在咫尺;我更不敢想,有一天,我会拜特级教师为师,成为他的六个徒弟之一。然而,幸福就是来得这么突然。  2015年教师节,当我郑重地在一份师徒协议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我就幸运地成为了“林春曹工作室”中的一员了。在我们月小,大家都亲切地称林春曹老师为“林特”,而我们六个弟子对他却有另一个称呼——“师傅”,真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刚开始加入工作室,我的内心是
何为“好教育”?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认为其应该至少有两个特征,即自主和高效。自主的学习才会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学习。  “乐学” “善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学是关键??有了乐学,就有了自主学习,也就有了真正的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人,才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自主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是成长最重要的财富。学习的乐趣来自思考和创造,而不是接受和记忆。综合实践活动课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推动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意见》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抓住“关键人群”,提出九项主要措施和四大任务,总体目标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課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更是一个智慧的“评价者”。善于评价的教师,其能力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热爱——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舞台;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每一篇课文都是成长的载体;源于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每一个目标都要落地生根。教师的有效评价能够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殿堂。  一、 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会欣赏,善用激励式评价  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它所折射的含蓄深沉、道法自然的奇伟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这种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这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记者:夏校长,您好!我了解到您从事乡土写作教学多年,一直致力于发掘乡土资源,将它们精品化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之成为孩子们语文学习乃至人生成长的沃土。我们一听到“乡土”这两个字,总感觉非常朴实,很接地气,特别温暖。那么把“乡土”作为教学的载体,您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呢?  夏伍华:2013年年底,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我以为,
我八岁那年,大连知青小郭被分配在我家住。生产队倒是有青年点,可已经叫前几批知青给住满了,生产队还得接出几间,房没盖好前,新来的就得住农户。队长马三是我爹的表哥,那天中午他手里捏着一根细蔑,一边剔着黑黄牙齿上的菜叶子,一边往我家逛荡。身后跟着穿得很干净的小郭。马三一进门,就看到我娘弯着腰朝锅里搓饸饹馇子,黄澄澄的饸饹馇子,像屋檐下结的冰溜子,遇到暖日头挂不住,一嘟噜一嘟噜落进沸腾的汤锅里。MA子和酸
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解词义是正确运用词语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笔者最近研读了大师于永正的一些课堂实录,不禁被他那朴实、新奇、灵动、幽默的词语教学所折服。在品味于老师教学案例的同时,深深感受着他词语教学的奥妙与精彩。现选取他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几个课堂教学片段,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堂表演,理解词语  【《梅兰芳学艺》教学片段】  师:大家读读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