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她的幸福世人不懂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xocec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愿陪伴服侍到终生
  “陈独秀已押到南京受审”,1932年10月20日,父亲买回的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消息,让住在南通娘家的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女工潘兰珍震惊了。令她震惊的,不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三个字,而是报纸上刊登的照片,那分明是自己的丈夫李老先生。
  “难道他就是陈独秀?”潘兰珍几乎晕倒在地。她流着泪喃喃自语:“李先生,你这个李老头,原来你是陈独秀!”沉浸在回忆里,眼泪把报纸打湿一大片,她竟全然不知。
  美丽是一场劫难,十七八岁的花样年纪,出身贫苦人家、在上海无依无靠的潘兰珍被一个工头纠缠、强占,忍受着非人的折磨。两年前,22岁的她终于逃脱恶棍的魔爪,孤身租住在上海熙华德路一座石库门房子后楼的亭子间里。曾经的遭遇,让她对男人有一种本能的防备。
  然而,下班途中,当朴实善良的她看到一个“身穿破旧长袍,脖子里绕着条围巾,礼帽扔在了一边,胡子拉碴、面色苍白”的可怜老头蜷缩在路边时,她还是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同时,她也认出,他是住在前楼的邻居。
  在潘兰珍的小屋里,看到身材娇小、圆脸大眼、举止有些拘谨的她时,苏醒过来的陈独秀自我介绍:“我姓李,南京人,原在大学教书,与妻子离异后搬到这里,现在以为报纸撰稿为生。”同病相怜,潘兰珍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而陈独秀的内心,则百感交集。
  
  这样的温暖,久违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作为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总书纪职务被撤消,党籍被开除,两个儿子惨遭国民党杀害,蒋介石正悬赏三万大洋到处缉拿他。血雨腥风中,他不得不隐姓埋名东躲西藏。胃病不时来袭,买药的途中不幸晕倒在地,来自这个陌生女子的温情,让陈独秀冰冷的心生出了些许暖意。
  楼前楼后,两人不时碰面。看到他博学多才、整天奋笔疾书,没有读过书的潘兰珍崇敬不已,她满含敬意地称呼他“李老先生”。他孤苦伶仃,她便照顾他,包揽了他的家务,渐渐地,两人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吃饭、说笑。空闲的时候,他教她读书识字,唱歌诵诗。在他的启蒙指导下,她很快就能对着报纸读上几句了。
  令潘兰珍喜悦的是,这位看似潦倒的李老先生,骨子里却有着掩饰不住的儒雅和热情。他唤起了她的女性自尊心,他的关爱,让她逐渐走出了饱受创伤的心理阴影。
  悉心的照料,和谐的相处,身体和精神重新振作,陈独秀也和之前判若两人。“换上西服,打上了领带,染上秋霜的头发梳得油光闪亮,颏下的胡须也刮得精光”,在政治失意、人生跌入低谷的最艰难时期,是潘兰珍,让他意外收获了家庭的温暖。
  外人眼里,他们的关系像父女、像师生,对比自己小29岁的潘兰珍,一向不羁的他只有感激和敬重。然而潘兰珍的感情却在悄悄地发生转变,他明事理、谈吐不俗、待人平等,这些都给了她全新的感受,和他在一起,她的内心安全、笃定。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向他表白。
  在相依为命的日子里,陈独秀也喜欢上了这个遭遇坎坷纯朴善良的姑娘,但前途渺茫、自身难保,他又能给她什么呢?惊讶于她的勇气的同时,他劝她慎重考虑。
  “只要老先生不嫌弃,愿陪伴服侍到终生。”就这样,在邻居大姐的见证下,他们正式结为夫妻。尽管,除了姓李,潘兰珍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
  我不过是你所爱的男人
  婚后,除了上班,潘兰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李老先生身上。他的行踪,她从来不问;他没有收入,她就用自己微薄的薪水撑起小小的家。生活虽清苦,两颗孤寂的灵魂却有了依托,她珍惜这简单的、来之不易的幸福。如果不是看到报纸上的照片,她怎么也想不到,一起生活了两年的丈夫竟然是领导了中国革命的“共党要犯”陈独秀。
  早在1919年,陈独秀就曾发表宏论:“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二是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产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对于监狱,他并不陌生,也不惧怕,押解途中,他悲哀地想:也许这一生再也见不到兰珍了,夫妻一场,我连真姓名都没有告诉她,她那么年轻,还会要我这个身陷囹圄的老头子吗?
  而此时,安顿好女儿的潘兰珍已经在奔赴南京的路上了。不管他是李老先生还是陈独秀,他都是她的丈夫,无论如何,她都要陪伴他。
  作为“危害民国”的政治犯,监狱为陈独秀“量身定制”了“三不准”:不准亲属探监,不准通信,不准读书看报。几天后,狱中的陈独秀收到一张纸条,写着“特来探问未见,王哲亚”。传达人说,是一女子,自称是他的家属。凭感觉,陈独秀知道,是潘兰珍来了。那晚,他多喝了两碗稀饭。
  以绝食抗议,“三不准”终成“三允许”。潘兰珍的到来让陈独秀既欣慰又难过,连累了她,他非常歉疚,自己的被捕,对于苦难之中的她,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刻,潘兰珍是他唯一的牵挂。在狱中,他多次写信给好友高语罕,“书桌抽屉内藏有一小袋,系女友潘君之物,她多年积蓄,尽在其中,若失去,我真对她不起,务请先生再去探望一次。如幸而尚存,望携存先生处,函告潘女士亲自前往领取”“鄙人生活近况,且语以案情无大危险,免她惧虑”“婉言劝她不必来看我”。一生叛逆、耿介固执的陈独秀,对于这份感情的愧疚和不安,令人动容。他甚至希望她从此离开他、忘记他,免得为此受到牵连。
  然而潘兰珍心意已决,生活的艰辛磨炼了她倔强的性格。陈独秀判刑后,她辞掉上海的工作,在监狱旁边租了间房子,执意留下来照顾他的生活。
  1933年夏天,南京老虎桥监狱,潘兰珍终于见到了陈独秀。一时不知该怎么称呼他,潘兰珍未语泪先流:“侬究竟是什么人?”他叹息一声答:“我不过是你所爱的男人。”
  无需更多的解释,只这一句,就够了。   十年无悔
  潘兰珍的不离不弃感动了典狱长,再加上宋美龄及一些国民党高官对陈独秀的探视,陈独秀在狱中相对自由。他把监狱变成了研究室,牢房里摆了两个大书架,堆满了经史子集。他读书看报、著书立说,研究文字的同时还自学起了德语。她则天天探监,为他洗衣送饭,整理诗作,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给别人缝补洗涮维持生计的同时,她充当了他的腿,采购他需要的书籍,联络各项事宜,全力以赴支持他写作。
  与他相伴,监狱就是家。日本战机轰炸南京的时候,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逃过一劫。他劝她:“你快回南通家里去。”可她说:“死就死在一块儿吧。”
  有潘兰珍的精心照料,在漫长的监狱生活中,陈独秀以多病之躯写出等身著作。其中,由蔡元培亲自作序的《独秀文存》第九版,后被评为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时人评说,“人在狱中,思想飞向辽阔的空间”。陈独秀丰硕的学术成果,潘兰珍功不可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大批政治犯被提前释放。蒋介石请陈独秀出任劳动部长,他严词拒绝;胡适请他去美国写自传,他也婉拒了。生活再困窘,仍是铮铮铁骨,潘兰珍敬佩他的风骨,始终无怨无悔,相伴左右。
  “老先生,阿拉听侬的。”他走到哪,她就陪到哪。跟随陈独秀来到四川时,恰逢他的三子松年带着祖母、妻子和孩子也流亡到四川,一家六口住在一起。潘兰珍对陈独秀的养母极其孝敬,为其梳洗、修剪指甲、捶背揉腰,深得婆母赞赏。艰难的日子曾一度无米下锅,她悄悄当掉自己的戒指和耳环,用无私的爱撑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让他得以尽孝尽慈。
  潘兰珍的付出得到了认可,许多年后,陈松年深情地回忆说:“她待我父亲很好,父亲晚年全靠她。她平时少言语,做事勤快利落。我们对她很尊重,尊之为母,我的儿辈喊她奶奶。”
  为了有个安静的落脚点,他们隐居在江津城外的石墙院。在这里,潘兰珍开荒种菜,学着当地农民种些土豆、南瓜。夏天,她用锯木屑和药粉制成蚊香,为他驱赶蚊蝇;冬天,他的手冷得无法握笔,她就亲手制作外罩篾条、内装瓦钵木炭的“火笼”,让他烤手。这期间,“除却文章无嗜好”的陈独秀整理完成了他在狱中就着手著作的《小学识字教本》,为后人留下“语言学方面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多舛的命运里,她就像别在他衣襟上的一朵花,静静地散发芳香。
  1942年,多年的贫困潦倒以致病情加重,病魔没有同情潘兰珍“救救侬老先生”的泣血呼喊,5月27日,陈独秀含恨离世,临终遗言是:“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
  “纵浪人间四十年,我知我罪两茫然;是非已付千秋论,毁誉宁凭众口传。”一首诗道尽陈独秀一生。那一年,他63岁,而潘兰珍,仅仅34岁。
  整整十年,风雨与共,留在她记忆里的却多是甜蜜。她犹记得,他教她写字,写得好时,他学着她的上海腔说:“阿珍,侬写得蛮好嘛,可以拿去卖钞票。”她睡觉时踢掉了被子,正在写作的他放下笔,为她盖好,摇头笑笑说:“真像个伢子。”
  十年,她的幸福,世人不懂。十年,无悔。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国学大师章太炎曾因言行惊世骇俗被人视为“章疯子”。发妻过世后,对于旁人所劝续弦一事,他脱口出此“疯”话,更提出三点要求: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入章太炎法眼的,是汤国梨。  汤国梨出生于清末一个平民家庭,从小爱好诗文。9岁时,父亲亡故中断了她的读书之路,她跟随母亲投奔舅舅。寄人篱下,汤国梨白天帮母亲做针线,晚上抱着字典
期刊
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进一步完善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江苏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2019年6月6日,江苏省妇联、省法院联合发布了江苏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涉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土地权益、人身权利和儿童安全、监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折射出当前妇女儿童维权的重难点,对办理同类个案或解决妇女权益重难
期刊
十四年前,陈丽莹因不堪家暴,失手杀死了丈夫。十多年来,是儿子和他的画给了身陷囹圄的她活下去的勇气。然而,儿子却在母子即将团圆之际,离开了人世。陈丽莹带着儿子的画册踏上了还爱之路……  最深的痛:爱子去了天堂  2012年10月9日深夜,重庆女子监狱的监舍里,34岁的陈丽莹大叫着从梦中惊醒:“灿灿,不要丢下妈妈。”梦里,11岁的儿子邓凌灿脸色苍白,称要去很远的地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陈丽莹轻轻舒了一
期刊
1950年出生的张源新和63岁的妻子张玉华,住在江苏省常州市尚东区花园。这对平凡的夫妻在爱子张鹏因病离世后的九年里,毅然接过儿子的志愿服务,加入了常州市天宁区“一加爱心社志愿者服务队”,将儿子的爱心继续传递下去。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最美家庭”。  儿子身残志坚,热心公益  张鹏生前是一名虔诚的爱心志愿者。由于出生时窒息缺氧,同时又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影响了大脑和四肢发育,张鹏一出生就有残疾。15
期刊
我和叶荣是经我们科室主任介绍认识的。结婚那晚,他深情地说,愿意一辈子为我烧菜做饭。他一手好厨艺,在朋友圈里有目共睹。  他的话正中我心,我就想平平淡淡,做个幸福的小女人。谁知道,大前年,叶荣被提拔到了重要岗位。他的承诺变成了空话,再没进过厨房,晚饭桌上也难见他的身影。我只能笨拙地学着做饭。  儿子5岁生日那天,叶荣原答应带我们下馆子,临时却跑去接待上级领导。儿子懂事,没吵闹,只提出要吃他最爱的红烧
期刊
他像阳光,洒入她幽深的井  王敏彤又名完颜立童记,满州人,曾祖父是军机大臣,外祖父是满清贝勒,母亲是乾隆皇帝的后人。虽然她出生时,大清已经风雨飘摇,但她依然是那个时代尊荣无限的格格。  她漂亮、温婉,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大家闺秀风范,自幼便深得父母宠爱,亲朋称赞她像一颗耀眼的明珠。  若不是遇到溥仪,或许她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番光景,可命运有时候,就是喜欢在不恰当时,把不恰当的人推到面前。  王敏彤的表
期刊
最近,退居幕后已久的王石跳出来和宝能大战,双方隔空喊话,剧情跌宕起伏。最新的战况是王石拉了安邦入伙,暂时制住了宝能。  在两大集团大打嘴仗的同时,看热闹的群众也大显神通各执一词,而各类情绪中最激烈、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则是:你抢了年轻人的女朋友,年轻人抢了你的公司。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所以王石这回差点玩砸了,就因为他迷恋女色,忙着登山忙着跟小女朋友煮红烧肉了,哪有工夫管公司,所以活该,最好立马
期刊
居家乐管理层团队  在这里,活跃着一支由335名女性员工组成的巾帼爱心助老服务团队。她们都是45岁左右的苏州本地女性。她们身上,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和温馨。她们以质朴的心肠、细腻的情感、辛勤的工作,画出了天堂老人一步一景的新感觉。她们如女儿一样孝敬一家一户的老人,用女儿的情感,装扮着这美丽的新天堂。  这里,便是“居家乐”虚拟养老院,一家专为老人提供居家生活照料服务的巾帼爱心社会组织——苏州市姑苏区居
期刊
Q:我今年29岁,从小生活在家庭暴力里。父亲不止一次地用菜刀顶着我的脖子,将我打得脑震荡。母亲觉得正常,她说:“父母养了你,不可以说你打你吗?”在朋友的建议下,我看了心理医生,搬出去住。2014年2月,父亲查出肺癌晚期,6月去世。我没有放弃救他,甚至准备卖房子给他看病。  我觉得要好好照顾孤独的母亲,可我们每次见面都会争吵,她说父亲是我克死的。我再一次崩溃了。  身边所有人都说,我的父母可怜,他们
期刊
一个焦虑的女人  10年前,刘汉丽第一次来妇联上访,哭诉她辞了职,全心料理家务,但丈夫没好脸色,动不动就打她。丈夫还有了情人,挣的钱都给了情人。  我问她:“准备离婚吗?”她摇头,“不行,会影响孩子学习。而且,为他做了这么多,我怎么能轻易放弃?再说,我都快40岁了,没工作,没朋友,再离婚,那不是一无所有了?”问她打算怎么办?她叹口气,“认命呗。”经常接待这样的上访者,她们只是倾诉问题,并不需要你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