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几百年来,维也纳这座城市不但在古典主义音乐上的掌门地位岿然不动,而且还云集了世界上大多数最著名的音乐大师。维也纳不仅出乐坛巨擘,在多门学科上亦不乏领军人物,他们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力难以估量。免于二战战火涂炭的萨尔茨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米哈贝尔花园、大天主教堂,以及千姿百态的喷泉和风格独特的巴洛克建筑,让每个到萨尔茨堡的游客都啧啧称赞城市的美仑美奂。但萨尔茨堡名扬寰宇的,更是因为一个人和一部电影——莫扎特和《音乐之声》。
关键词:维也纳;音乐大师;萨尔茨堡;莫扎特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5.018
奥地利我去过两次,第一次去了维也纳和因斯布鲁克,第二次到了萨尔茨堡,这个被绿色覆盖着的童话般国家给我留下了绝佳印象。有一回我在重庆公干,酒酣之际在当地友人面前失言:要论地质地貌、面积方位等条件,你们重庆和欧洲的奥地利较为相像,如果哪一天两者的社会发展水平能在一个档次上,那重庆的为政者也可算是造福一方,功德圆满了。这位朋友涩笑了一下回道:“将来也许有这可能,只是我,以及我女儿这一辈大概是看不到了,但愿孙辈能好梦成真。”
朋友说的是实话。奥地利人均GDP和人居收入在世界排名都是第16位,而重庆这两项指标在中国大陆排名分别为第10位和第11位,两者相比可以说是几近云泥之别。
音乐圣城
维也纳执世界乐坛之牛耳,举世公认。几百年来,这座城市不但在古典主义音乐上的掌门地位岿然不动,而且还云集了世界上大多数最著名的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公园广场和大街礼堂,随处可见那些万古流芳的音乐大师塑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我最喜欢的、也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方,是老城区东部的城市公园,里面不仅有闻名于世的“金色施特劳斯”塑像,而且从复活节到十月末的半年时间中,每天都有免费的音乐会供市民和游客欣赏,期间还有专业舞蹈演员示范最标准的华尔兹舞。所以,我在维也纳逛了两天,其中有半天时间消磨在城市公园里。
很多中国大陆民众都把演出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视为音乐圣城中的圣殿,但这是一种无知,也是因宣传不当而产生的误读。对于奥地利国民,乃至世界音乐界来说,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才享有音乐圣殿的殊荣,因为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在此演出而感到荣幸。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问世以来一直保持着三项传统:一是聘用世界顶级的、德高望重的音乐大师担纲剧院经理;二是每年三百场演出,节目没有重复的;三是不准上演所谓的“新秀作品”或处女作,只有那些被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才能荣登这大雅之堂。这三项院规使这座真正的音乐圣殿赢得了举世无双的国际声望。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法西斯猖獗时期,纳粹当局也因顾忌她在音乐领域内的神圣地位,破例规定剧院的艺术家可免除服兵役的义务。
金色大厅在世界音乐界也很有地位,但还没荣膺“音乐圣殿”称号的资本和资格,我们不能因为有两个歌唱演员花钱买场子在里面唱了几首歌,就人为地无限拔高,给金色大厅套上“音乐王冠上的明珠”之类的桂冠(我多次见到一些国内媒体刊出这类吹捧谀辞)。这样的无知,一是浅薄,二是贻笑大方。金色大厅的工作人员亲口告诉我,租一个厅视时间长短每次是二万到三万欧元。可见,商业买卖嘛就是明码标价。所以,去金色大厅唱歌的大抵有商业操作的可能,至于其艺术价值还是另作他论,因为许多真正的、高端的艺术,虽然也有商业价值,但终究不是金钱所能左右的。
维也纳不仅出乐坛巨擘,在多门学科上亦不乏领军人物。精神分析学的鼻祖佛洛伊德、哲学维也纳学派的维特根斯坦,热力学和统计学的奠基人玻尔,以及哈耶克、多普勒、卡普兰、恩斯特等这一大批声振寰宇的名字,都与维也纳这座城市密不可分,他们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力难以估量。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却始终难以抹去一个人的背影——克莱门斯·梅特涅。梅特涅作为19世纪的重要外交家,虽然今天我们对他褒贬不一,但由于他在维也纳会议上纵横捭阖,使得奥地利得到了超过其国家实力的外交利益。当时的奥地利民族构成极为复杂,除了日耳曼奥地利人以外,还有匈牙利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南部斯拉夫人及波兰人等,换言之,奥地利国家没有民族或文化上的统一性,所以一旦民族主义势力发轫,就足以令奥匈帝国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奥皇弗兰茨一世曾亲口说:“我的国家像一所虫蛀的房子,如果移动一部份,谁也不知道会倒塌多少。”我在维也纳看到一枚纪念币,那是奥地利为纪念梅特涅诞辰230周年铸就发行的,这从国家层面上肯定了梅特涅的历史地位。严格地说,梅特涅是近代史上真正的外交第一人,奧地利人民纪念他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
音乐之声
我去萨尔茨堡时,正巧是她的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20周年。免于二战战火涂炭的萨尔茨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米哈贝尔花园、大天主教堂,以及千姿百态的喷泉和风格独特的巴洛克建筑,让每个到萨尔茨堡的游客,都啧啧称赞城市的美仑美奂。但我觉得萨尔茨堡名扬寰宇的,更是因为一个人和一部电影——莫扎特和《音乐之声》。
莫扎特的音乐天分,当今之世无出其右者。在他短暂的36年生命中,有一半时间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穿城而过的萨尔茨河给了这位音乐神童以丰富的灵感。尽管家乡风景如画,莫扎特对她却是全无好感。据说他最喜欢的是维也纳,最憎恶的却是萨尔茨堡,因为他在这儿度过了饱受压抑和欺凌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在那些日子里,莫扎特时常为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而感到屈辱。但今天,萨尔茨堡给了莫扎特生前连想也不敢想的至上荣耀,莫扎特大街、莫扎特广场、莫扎特音乐学院,他的全身铜像就矗立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广场上。每年从7月开始,萨尔茨堡都要举行为期5周的国际性莫扎特音乐节,萨尔茨堡能奉献的荣誉,悉数给了这位音乐神童。不过有一点我始终持保留态度。莫扎特4岁即开始学作曲,8岁就已创作出第一、第二、第三交响曲,这让我怎么也难以置信!窃以为如此伟大的传世经典,即便18岁也难以创作出来。260年来,世界上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莫扎特,他的成就,后来者都只能望其项背!我有时怀疑那些传记作者把年龄搞错了,或是有意无意表示对莫扎特的崇拜。
在我最欣赏的影片中,《音乐之声》始终名列前10名中,因为我觉得迄今为止全世界所有的音乐题材影片中,没有能与《音乐之声》比肩者,而影片的问世,也是对诞生出莫扎特、卡拉扬、约瑟夫·摩尔的萨尔茨堡的最佳诠释。据说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它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拿下一半奖项,实属名至实归。但美中不足的是朱莉·安德鲁斯没能拿下最佳女主角奖,也许评委们认为她前一年已经拿了一次最佳女主角奖,这一次需要“利益均沾”,所以就让她“发扬风格”了。《音乐之声》的外景拍摄地就在萨尔茨堡。40年前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就陡生了梦想:有朝一日如能在萨尔茨河畔徜徉,能在米哈贝尔花园闲逛,那也算是不虚度此生了。没想到现在竟然好梦成真!
行程中发生的一件事一定要叙述一下:那天,我在维也纳郊外的美泉宫旁一家餐馆用膳。我点了一杯冰镇啤酒,3欧元。喝到一半时不小心碰倒了杯子,半杯酒泼了。一旁的招待员见了,跑到吧台上又斟满一杯给我。那小伙子高高的,很帅。他告诉我,他是意大利人,来维也纳打工的。这样的好心人,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碰到不少,为行程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的暖色调。
关键词:维也纳;音乐大师;萨尔茨堡;莫扎特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5.018
奥地利我去过两次,第一次去了维也纳和因斯布鲁克,第二次到了萨尔茨堡,这个被绿色覆盖着的童话般国家给我留下了绝佳印象。有一回我在重庆公干,酒酣之际在当地友人面前失言:要论地质地貌、面积方位等条件,你们重庆和欧洲的奥地利较为相像,如果哪一天两者的社会发展水平能在一个档次上,那重庆的为政者也可算是造福一方,功德圆满了。这位朋友涩笑了一下回道:“将来也许有这可能,只是我,以及我女儿这一辈大概是看不到了,但愿孙辈能好梦成真。”
朋友说的是实话。奥地利人均GDP和人居收入在世界排名都是第16位,而重庆这两项指标在中国大陆排名分别为第10位和第11位,两者相比可以说是几近云泥之别。
音乐圣城
维也纳执世界乐坛之牛耳,举世公认。几百年来,这座城市不但在古典主义音乐上的掌门地位岿然不动,而且还云集了世界上大多数最著名的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公园广场和大街礼堂,随处可见那些万古流芳的音乐大师塑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我最喜欢的、也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方,是老城区东部的城市公园,里面不仅有闻名于世的“金色施特劳斯”塑像,而且从复活节到十月末的半年时间中,每天都有免费的音乐会供市民和游客欣赏,期间还有专业舞蹈演员示范最标准的华尔兹舞。所以,我在维也纳逛了两天,其中有半天时间消磨在城市公园里。
很多中国大陆民众都把演出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视为音乐圣城中的圣殿,但这是一种无知,也是因宣传不当而产生的误读。对于奥地利国民,乃至世界音乐界来说,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才享有音乐圣殿的殊荣,因为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在此演出而感到荣幸。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问世以来一直保持着三项传统:一是聘用世界顶级的、德高望重的音乐大师担纲剧院经理;二是每年三百场演出,节目没有重复的;三是不准上演所谓的“新秀作品”或处女作,只有那些被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才能荣登这大雅之堂。这三项院规使这座真正的音乐圣殿赢得了举世无双的国际声望。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法西斯猖獗时期,纳粹当局也因顾忌她在音乐领域内的神圣地位,破例规定剧院的艺术家可免除服兵役的义务。
金色大厅在世界音乐界也很有地位,但还没荣膺“音乐圣殿”称号的资本和资格,我们不能因为有两个歌唱演员花钱买场子在里面唱了几首歌,就人为地无限拔高,给金色大厅套上“音乐王冠上的明珠”之类的桂冠(我多次见到一些国内媒体刊出这类吹捧谀辞)。这样的无知,一是浅薄,二是贻笑大方。金色大厅的工作人员亲口告诉我,租一个厅视时间长短每次是二万到三万欧元。可见,商业买卖嘛就是明码标价。所以,去金色大厅唱歌的大抵有商业操作的可能,至于其艺术价值还是另作他论,因为许多真正的、高端的艺术,虽然也有商业价值,但终究不是金钱所能左右的。
维也纳不仅出乐坛巨擘,在多门学科上亦不乏领军人物。精神分析学的鼻祖佛洛伊德、哲学维也纳学派的维特根斯坦,热力学和统计学的奠基人玻尔,以及哈耶克、多普勒、卡普兰、恩斯特等这一大批声振寰宇的名字,都与维也纳这座城市密不可分,他们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力难以估量。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却始终难以抹去一个人的背影——克莱门斯·梅特涅。梅特涅作为19世纪的重要外交家,虽然今天我们对他褒贬不一,但由于他在维也纳会议上纵横捭阖,使得奥地利得到了超过其国家实力的外交利益。当时的奥地利民族构成极为复杂,除了日耳曼奥地利人以外,还有匈牙利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南部斯拉夫人及波兰人等,换言之,奥地利国家没有民族或文化上的统一性,所以一旦民族主义势力发轫,就足以令奥匈帝国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奥皇弗兰茨一世曾亲口说:“我的国家像一所虫蛀的房子,如果移动一部份,谁也不知道会倒塌多少。”我在维也纳看到一枚纪念币,那是奥地利为纪念梅特涅诞辰230周年铸就发行的,这从国家层面上肯定了梅特涅的历史地位。严格地说,梅特涅是近代史上真正的外交第一人,奧地利人民纪念他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
音乐之声
我去萨尔茨堡时,正巧是她的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20周年。免于二战战火涂炭的萨尔茨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米哈贝尔花园、大天主教堂,以及千姿百态的喷泉和风格独特的巴洛克建筑,让每个到萨尔茨堡的游客,都啧啧称赞城市的美仑美奂。但我觉得萨尔茨堡名扬寰宇的,更是因为一个人和一部电影——莫扎特和《音乐之声》。
莫扎特的音乐天分,当今之世无出其右者。在他短暂的36年生命中,有一半时间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穿城而过的萨尔茨河给了这位音乐神童以丰富的灵感。尽管家乡风景如画,莫扎特对她却是全无好感。据说他最喜欢的是维也纳,最憎恶的却是萨尔茨堡,因为他在这儿度过了饱受压抑和欺凌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在那些日子里,莫扎特时常为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而感到屈辱。但今天,萨尔茨堡给了莫扎特生前连想也不敢想的至上荣耀,莫扎特大街、莫扎特广场、莫扎特音乐学院,他的全身铜像就矗立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广场上。每年从7月开始,萨尔茨堡都要举行为期5周的国际性莫扎特音乐节,萨尔茨堡能奉献的荣誉,悉数给了这位音乐神童。不过有一点我始终持保留态度。莫扎特4岁即开始学作曲,8岁就已创作出第一、第二、第三交响曲,这让我怎么也难以置信!窃以为如此伟大的传世经典,即便18岁也难以创作出来。260年来,世界上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莫扎特,他的成就,后来者都只能望其项背!我有时怀疑那些传记作者把年龄搞错了,或是有意无意表示对莫扎特的崇拜。
在我最欣赏的影片中,《音乐之声》始终名列前10名中,因为我觉得迄今为止全世界所有的音乐题材影片中,没有能与《音乐之声》比肩者,而影片的问世,也是对诞生出莫扎特、卡拉扬、约瑟夫·摩尔的萨尔茨堡的最佳诠释。据说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它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拿下一半奖项,实属名至实归。但美中不足的是朱莉·安德鲁斯没能拿下最佳女主角奖,也许评委们认为她前一年已经拿了一次最佳女主角奖,这一次需要“利益均沾”,所以就让她“发扬风格”了。《音乐之声》的外景拍摄地就在萨尔茨堡。40年前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就陡生了梦想:有朝一日如能在萨尔茨河畔徜徉,能在米哈贝尔花园闲逛,那也算是不虚度此生了。没想到现在竟然好梦成真!
行程中发生的一件事一定要叙述一下:那天,我在维也纳郊外的美泉宫旁一家餐馆用膳。我点了一杯冰镇啤酒,3欧元。喝到一半时不小心碰倒了杯子,半杯酒泼了。一旁的招待员见了,跑到吧台上又斟满一杯给我。那小伙子高高的,很帅。他告诉我,他是意大利人,来维也纳打工的。这样的好心人,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碰到不少,为行程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的暖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