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已遭爱多年批判,被封为“白专”道路典型的陈景润,命运突然发生了戏剧性改变……
主席批示“要抢救”陈景润
197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工作简报》第7期发表了《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就》,考虑到当时的政治氛围,这份简报谨慎低调地介绍了该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的工作,并指出此项成就将会在世界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央有关领导调看《科学工作简报》后,当即指示中国科学院“写一份较为详细的摘要”,并将陈景润的论文放大样一并送往中央,4月20日,所有材料被送往中央有关部门。当时,陈景润对这些都无从知晓。
4月下旬的一天深夜,陈景润把自己关在仅有6平方米的房子里,穿着棉衣,头戴护耳,埋头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正当他怀疑是不是有人来抓他时,带队的迟群(注:时任国务院科教组副组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在门外高喊:“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人,是代表他老人家来看您的!”
陈景润壮着胆子战战兢兢地把门开了一条缝。这时,门外的人一拥而入。他们简单传达了“上级”的指示之后,架起陈景润就往外走。
原来,就在中国科学院把有关材料送至中央后,新华社又刊发了一则“陈景润患严重腹膜结核病,病情严重,急需抢救”的内参,毛泽东看到这些材料后,毫不犹豫地在文件上写下了“要抢救”三个大字,并退给当时负责科研文教的同志急速办理。
总理关怀当上四届人大代表
陈景润被塞进轿车,送往清华大学附属医院,著名的结核病专家早已奉命在这里等候。他们对陈景润的身体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让他立即住院治疗。过了几天,陈景润就嚷着要出院,因为他的手稿、草稿、材料都堆在小屋里没整理好,深夜临时出来,什么也没有带。于是,趁医护人员不备的时候,他偷偷地跑了回去。
当医护人员找到他问及他偷跑的原因时,孩子气十足的陈景润说出了自己的心病。于是,有关部门搬来了一个保险柜放在病房里,把他所有贵重的东西及重要手稿等都牢牢地锁好,陈景润这才轻松了许多。
伟大领袖亲自关怀“白专”分子,在中国科学院炸开了锅。随后,陈景润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
1974年春天,周恩来南下广州,得知陈景润的情况后,他沉思良久,便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请陈景润出席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以提高陈景润的政治地位来保护他。
当时,周恩来的一番良苦用心并非所有的人可以接受。有一些人坚决反对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后来,在周恩来的直接过问下,陈景润才最终冲破阻挠当上了人大代表。
1975年1月13日,陈景润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出席了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大会上,陈景润凝视着在台上作报告的周恩来,一股暖流溢满了他的全身,周恩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他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晚上,从不轻易动感情的陈景润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人默默地流下了泪水。
《哥德巴赫猜想》让他轰动全国
如果说迟群夜访陈景润只是政治,那么。最终让这个书呆子感动国人的,却是科学的魅力、人性的光辉。这些,被作家徐迟的慧眼发现了。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洋洋万言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转载,科学“怪人”陈景润顿时轰动全国。陈景润的命运与“哥德巴赫猜想”神奇地紧紧相连
1978年3月18日,在邓小平的关怀下,陈景润应邀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
在这次会议上,陈景润被安排在主席台就座,并向大会作报告。
更让陈景润感到兴奋的是,会议结束后,邓小平专门接见了包括他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代表。当陈景润伸出双手,颤抖地握住邓小平的手时,他向这位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邓小平亲切地嘱咐他,要好好注意身体,并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耍尽量为陈景润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自此,全国掀起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潮,陈最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成为无数青少年的偶像。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陈景润的成功之道: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用掉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
309医院的伉俪情缘
陈景润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之时,身体不太好。会议结束后,在邓小平的关照下,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
陈景润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誉满全球的数学圣人;当时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和同伴们一起去看望了这位摘下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世界名人。
这真是缘分。陈景润过去连句话都不愿说的人,此时见到由昆,却亲切地和她打招呼,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两人接触的机会就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数学家。两人日久生情,在组织的帮助下,47岁的陈景润和30岁的由昆结了婚。
1983年,得知陈景润在结婚生子之后依然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日子,还住在一套很小的两居室里,邓小平又指示有关朝l门,希望能够协商一下,尽快给予解决。
中国科学院的几位领导经过共同讨论,决定为陈景润分配一套四室两厅的住房。中央办公厅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同协商,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亲自签署命令,将由昆从武汉调到北京。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重伤。这次意外后,他又被查出患有帕金森氏综合征。
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因病抢救无效逝世。
延伸阅读:
陈景润的俭朴生活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0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习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短棉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平方米的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束,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幕金就够了,平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惟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平均水平。
主席批示“要抢救”陈景润
197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工作简报》第7期发表了《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就》,考虑到当时的政治氛围,这份简报谨慎低调地介绍了该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的工作,并指出此项成就将会在世界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央有关领导调看《科学工作简报》后,当即指示中国科学院“写一份较为详细的摘要”,并将陈景润的论文放大样一并送往中央,4月20日,所有材料被送往中央有关部门。当时,陈景润对这些都无从知晓。
4月下旬的一天深夜,陈景润把自己关在仅有6平方米的房子里,穿着棉衣,头戴护耳,埋头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正当他怀疑是不是有人来抓他时,带队的迟群(注:时任国务院科教组副组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在门外高喊:“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人,是代表他老人家来看您的!”
陈景润壮着胆子战战兢兢地把门开了一条缝。这时,门外的人一拥而入。他们简单传达了“上级”的指示之后,架起陈景润就往外走。
原来,就在中国科学院把有关材料送至中央后,新华社又刊发了一则“陈景润患严重腹膜结核病,病情严重,急需抢救”的内参,毛泽东看到这些材料后,毫不犹豫地在文件上写下了“要抢救”三个大字,并退给当时负责科研文教的同志急速办理。
总理关怀当上四届人大代表
陈景润被塞进轿车,送往清华大学附属医院,著名的结核病专家早已奉命在这里等候。他们对陈景润的身体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让他立即住院治疗。过了几天,陈景润就嚷着要出院,因为他的手稿、草稿、材料都堆在小屋里没整理好,深夜临时出来,什么也没有带。于是,趁医护人员不备的时候,他偷偷地跑了回去。
当医护人员找到他问及他偷跑的原因时,孩子气十足的陈景润说出了自己的心病。于是,有关部门搬来了一个保险柜放在病房里,把他所有贵重的东西及重要手稿等都牢牢地锁好,陈景润这才轻松了许多。
伟大领袖亲自关怀“白专”分子,在中国科学院炸开了锅。随后,陈景润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
1974年春天,周恩来南下广州,得知陈景润的情况后,他沉思良久,便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请陈景润出席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以提高陈景润的政治地位来保护他。
当时,周恩来的一番良苦用心并非所有的人可以接受。有一些人坚决反对陈景润当四届人大代表。后来,在周恩来的直接过问下,陈景润才最终冲破阻挠当上了人大代表。
1975年1月13日,陈景润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出席了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大会上,陈景润凝视着在台上作报告的周恩来,一股暖流溢满了他的全身,周恩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他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晚上,从不轻易动感情的陈景润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人默默地流下了泪水。
《哥德巴赫猜想》让他轰动全国
如果说迟群夜访陈景润只是政治,那么。最终让这个书呆子感动国人的,却是科学的魅力、人性的光辉。这些,被作家徐迟的慧眼发现了。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洋洋万言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转载,科学“怪人”陈景润顿时轰动全国。陈景润的命运与“哥德巴赫猜想”神奇地紧紧相连
1978年3月18日,在邓小平的关怀下,陈景润应邀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
在这次会议上,陈景润被安排在主席台就座,并向大会作报告。
更让陈景润感到兴奋的是,会议结束后,邓小平专门接见了包括他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代表。当陈景润伸出双手,颤抖地握住邓小平的手时,他向这位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邓小平亲切地嘱咐他,要好好注意身体,并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耍尽量为陈景润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自此,全国掀起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潮,陈最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成为无数青少年的偶像。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陈景润的成功之道: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用掉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
309医院的伉俪情缘
陈景润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之时,身体不太好。会议结束后,在邓小平的关照下,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
陈景润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誉满全球的数学圣人;当时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和同伴们一起去看望了这位摘下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世界名人。
这真是缘分。陈景润过去连句话都不愿说的人,此时见到由昆,却亲切地和她打招呼,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两人接触的机会就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数学家。两人日久生情,在组织的帮助下,47岁的陈景润和30岁的由昆结了婚。
1983年,得知陈景润在结婚生子之后依然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日子,还住在一套很小的两居室里,邓小平又指示有关朝l门,希望能够协商一下,尽快给予解决。
中国科学院的几位领导经过共同讨论,决定为陈景润分配一套四室两厅的住房。中央办公厅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同协商,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亲自签署命令,将由昆从武汉调到北京。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重伤。这次意外后,他又被查出患有帕金森氏综合征。
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因病抢救无效逝世。
延伸阅读:
陈景润的俭朴生活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0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习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短棉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平方米的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束,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幕金就够了,平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惟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