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课堂传承人文精神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数学课堂中知识教学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的显性优势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数学解题能力强,但其成绩是靠大运动量训练取得的,学生无法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又由于过分强调严格的逻辑推理,侧重于数学的科学性,从而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看待和理解数学。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我们应把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现代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数学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传承人文精神。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学课堂传承人文精神呢?我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中数学史的教育激发情智
  首先,课堂中数学史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回顾往昔,展望未来。20世纪上半叶的数学成果既然可以超过19世紀的几倍,近三十年所出现的数学分支又可超过18世纪的总和。可以预料: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事业将会更神速的发展。数学分支越细,越有利于数学家在某一方向上深入发展。数学信息的繁密,更能帮助数学家了解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概况。避免无效的劳动。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数学家逐步摆脱了沉重的计算负担;人工智能的不断开发,将协助数学家进行部分劳动。面对美好的数学前景,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目标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献身于这一艰苦而又伟大的事业。
  其次,课堂中学习数学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任何一门科学的前进和发展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无理数的发现,非欧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发现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数学家们或是坚持真理、不畏权威,或是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很多人甚至付出毕生的努力。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繁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介绍一些大数学家在遭遇挫折时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中数学美学的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变“苦学”为“乐学”,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为此,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例如课堂中学生通过发现、认识、体验和运用显现的数学美的形式,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美震撼人心的力量,形成强烈的认知趋向和身心满足。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一个巧妙的方法跃然而出,显得那么奇特、新颖,内心深处由衷产生无比的喜悦与冲动,刻骨铭心,这就是数学的奇异美;当冗长的陈述、繁杂的关系用数学语言演绎而出时,学生无不被数学的简洁美所折服;数与形的统一、对称图形、对称等式、对称变换的运用,显得那么和谐生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统一美、对称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展示显明的数学美、挖掘隐含的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途径来加强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信心。
  三、课堂中数学哲理构建正确价值观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纯粹的逻辑思维学科,是训练思维的工具,把数学简化成一种冷冰冰的工具,觉得无从谈起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其实,数学也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模型,它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密切相关,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因此,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尝试过程与方法,而且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堂不仅传授数学知识,还好承担构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责任。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把数学知识本质还原到生活中,抓住契机进行价值观教育。例如,我们讲几何体的三视图时,可以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例子,这首诗让学生很快把握三视图本质,同时认识到了解人和事需要从各个方面观察,这样才能正确全面掌握本质,学生价值观便得以正确构建。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而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数学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数学课堂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传承人文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以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主体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并针对不同阅读学习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阅读探究性学习习惯。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学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陈旧落后的文章阅读教学法,而倡导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研究性阅读教学法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
期刊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
期刊
语文是百科之母,在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学生智力开发的任务,同时还要把德育和美育贯穿其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期刊
提起作文,人们大多关注如何命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写作的过程,对作文后的“修改”则往往不够重视。以致一些学生写完作文后,连看都不看一眼就交给了老师,这样的作文训练,即使写得次数再多、花费的时间再长,作文训练的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去。  文章修改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明确文章修改的内容,这是教会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前提。  一、文章的语言方面。文章语言的修改自然要从文章的字、词、句入手。
期刊
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优化的语文教学应是驰骋与控制的完美结合、疏密有度、节奏张弛适宜,而最佳者莫过于在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从而使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
期刊
说话是一个复杂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也常常是一个人气质、智慧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综合表现。高雅的谈吐、幽默的语言,无疑是现代人讲文明、有教养的表现,也是盲生所追求和往的。由于盲生生理上的缺陷,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都极为贫乏,再加上自身性格特点,使得一些盲生不爱同别人交谈,甚至产生惧怕同别人交谈的心理。因而提高盲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盲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就自己在盲校教学活动中的
期刊
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狀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以下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
期刊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 自主学习;探究;感悟;评价
期刊
教育大讨论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说“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斯言信焉!这不仅是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我国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反思。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