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0-01
现今世界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和信息激增,使得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这就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是对我们的文化底蕴的一个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精神,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设计创新型课堂,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一堂好课要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可从剖析、咀嚼,品味文字符号入手,即使是一个字的巧妙识记,一个词的灵活运用,一个句子的感知理解,一个片断的精彩,一个有关资料的收集,也都给予肯定,鼓励创新,其目的是引爆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情趣盎然,各显其才的氛围中,突破整体感知的第一关,为进一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通过诱发思维、引导讨论等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议论纷纷。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我先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重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它深入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接着,在讲授《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我采用了说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圈边思考,然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这些词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而“横着”更是写出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影响下显得更不堪一击;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透着悲凉的情绪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有的学生说,“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凉”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还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情绪中无以复加的悲伤等等。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积极发言,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听取同学观点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念。学生们的思维中都有闪光点可取,他们的这些感受谈得各具内涵。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由此产生了对这篇课文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我总结,《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记忆中的景物还是现实中的景物,都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采用创新手段,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寻求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是指运用逻辑知识和规律去评价,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多维思维,要求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入手,它具有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点。
教师可先通过多种形式的点拨,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使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生动活泼,景物逼真如画。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教师可以利用课本资源,通过挖掘材料的多项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改写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让学生根据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课外积累是改写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改写课文、进行创作的有效途径。
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在参军之时木兰就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人,她还会坚持她的理想吗?皇帝将会如何处置她?社会将会如何看待她?她和她的家人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在深思中发笑的结局。
三、贯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创新就是“越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未来时代的迫切需要。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源于批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批判的思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错背后所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掌握这个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可以先给学生留下以下问题: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这些古典小说的作者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局限性,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的过程。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不断变化,初中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精神,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现今世界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和信息激增,使得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这就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是对我们的文化底蕴的一个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精神,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设计创新型课堂,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一堂好课要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可从剖析、咀嚼,品味文字符号入手,即使是一个字的巧妙识记,一个词的灵活运用,一个句子的感知理解,一个片断的精彩,一个有关资料的收集,也都给予肯定,鼓励创新,其目的是引爆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情趣盎然,各显其才的氛围中,突破整体感知的第一关,为进一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通过诱发思维、引导讨论等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议论纷纷。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我先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重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它深入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接着,在讲授《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我采用了说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圈边思考,然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这些词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而“横着”更是写出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影响下显得更不堪一击;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透着悲凉的情绪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有的学生说,“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凉”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还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情绪中无以复加的悲伤等等。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积极发言,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听取同学观点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念。学生们的思维中都有闪光点可取,他们的这些感受谈得各具内涵。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由此产生了对这篇课文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我总结,《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记忆中的景物还是现实中的景物,都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采用创新手段,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寻求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是指运用逻辑知识和规律去评价,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多维思维,要求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入手,它具有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点。
教师可先通过多种形式的点拨,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使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生动活泼,景物逼真如画。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教师可以利用课本资源,通过挖掘材料的多项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改写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让学生根据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课外积累是改写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改写课文、进行创作的有效途径。
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在参军之时木兰就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人,她还会坚持她的理想吗?皇帝将会如何处置她?社会将会如何看待她?她和她的家人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在深思中发笑的结局。
三、贯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创新就是“越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未来时代的迫切需要。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源于批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批判的思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错背后所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掌握这个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可以先给学生留下以下问题: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这些古典小说的作者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局限性,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的过程。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不断变化,初中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精神,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