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初探

来源 :科协论坛·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成绩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该地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并依据云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指出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 农村教育改革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61-02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全国掀起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很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开发出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云南民族地区来说,虽然政府等相关部门比较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校本课程开发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到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成败。
  
  1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说法。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2 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2.1 取得的成绩
  2004年09月13日,昆明市政府下发了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该“通知”第六条第二点明确指出:“以新课程深入推进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地方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当地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鼓励农村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开发学校课程。”近些年来,经过昆明市政府、各学校负责人及老师的共同努力,昆明市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学校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部分民族文化课程加入进来,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使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承。
  在地方各州,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逐步展开。例如,2006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杨福泉主编的《纳西乡土知识读本》是结合纳西族当地实际编写的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又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民辉教授带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学术团队开展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重点项目,他们照理收藏了3000多册乡土教材,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云南进行的。通过近两年的努力,项目组织者与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合作开发了《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初中校本教材》,这是很典型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
  
  2.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国家课程的影响、资金来源困难、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等原因,云南省大部分地州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即便是有的学校已经设置了校本课程,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课表上这类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实际却被国家课程或升学等考试科目挤占、挪用。另外一部分开过校本课程的,也仅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载入,从而导致校本课程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同时也无严格的制度和有效的措施以保障其实施效果;在课程内容方面,既没有内容的系统性,也没有形式的逻辑性,更没有课程的延续性,因此,也就造成了该地区的大部分民族学生中学毕业后既没有成功升入高一级学校而进入主流社会,也因为不具备乡村生存技能而无法融入自己原来的社区,这既不是国家愿意看到的,更不是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农民家长愿意看到的。
  
  3 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 从国家和云南省层面来说,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农民才能摆脱贫困,才能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而新型农民的培养需要相应的农村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农村校本课程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该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成败,关系着该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
  
  3.2 从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民的真实诉求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民意,符合省情
  “学而优则仕”对农民和农村居民来说变成具有“学而优则非农”,“学而优则市民”的实践意义。。一直以来,勤劳善良的该地区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家境贫困的面貌,从而光宗耀祖。但是当现实只能让他们中很少一部分人实现愿望时,他们就只能降低“目标”,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校能够将孩子培养成有一定乡村生存技能的人,从而能成为本社区的“人上人”。在国家方面,一方面鼓励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另一方面是“学而优”的农民被源源不断地通过教育从农村“发掘”和“掠夺”进城市里来,成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育并没有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没有培养更多的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相反是培养了农村社会的“不适应”或“叛逆”者,并一味“追求”为城市的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李梅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曾指出:目前农村教育在课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定位错误。(2)课程开发的城市价值取向。(3)课程内容脱离实际。(4)评价单一滞后。再结合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此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城市价值取向的错误目标定位。费孝通教授用自己的一生的研究得出结论,在中国解决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不是将农民送往城市,发展特大城市,而是让农民在自己的社区努力奋斗,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农村社区的经济文化。也就是说现在的农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利于农村发展的“农业干才”或“工业干才”,而不是从众多农民子弟中培养极少量的城市建设人才。
  (2)课程内容的选取脱离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农村课程设置基本参照城市发达地区,缺少具有农村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课程,与农村建设、农村学生生活、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联系不够密切,不能很好适应该地区学生发展需求。
  (3)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由于目前从城市到乡村,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国家高考制度,评价农村教育质量的标准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绳,以升入重点高中或升入大 学的学生人数为标准,这就阻碍了该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造成了该地区真正急需的农业或工业干才无法得到培养。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当时中国的教育走错了路,它只教人由乡下往城里跑,只教人吃饭不种田。”经过笔者在云南几个比较典型的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有的甚至被部分用人单位视为跟农民工一样的廉价劳动力,在此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普遍认为现今与其花大价钱供孩子上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从学校出来,跟着自己一块种地或者让其做生意,这样也可以减轻家庭的沉重的负担,这才是最现实的。
  
  4 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此重要和必要,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发的问题。总体来说,云南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完全照搬我国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经验,而应在考察民族地区农村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的模式和特色。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议一下我们在进行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课程目标设置方面
  要改变原先的“城市价值取向”,革新原来的为城市培养人才的“精英教育”目标,让现如今的农村学校成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让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小部分能够顺利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剩下的一大部分弄够回到自己的社区,成为本社区、本民族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骨干和力量。也只有坚持守着这样的目标,云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才能越办越好,三农问题的解决才会成为可能。
  
  4.2 课程内容的选取方面
  要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紧贴农村生活实际,突出民族特色,让学生真正学到本乡本土的实用知识。由于云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也为该地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具体来说,课程内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第二,农业技术学习和当地经济发展研究:第三,依据当地实际的种植技术或饲养技术的培养。
  
  4.3 课程实施方面
  (1)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影响国家课程的正常实施,这是一个基线,在做好各科课程学时分配时,不仅要保证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执行,还要保证国家课程课时分配的绝对优势。(2)要打破长期以来封闭式的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学生既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农村生活实践。(3)在小学阶段可以开设较为少量的校本课程,并且以民族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主,主要比例控制在:国家课程占总课时的80%、校本课程占20%。到了高中,则应该适当增添校本课程的比例,且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改革,即让校本课程占到总课时的四成甚至五成,同时也要革新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了解农村,热爱农村,有强烈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意识,又具备建设新农村的知识技能。
  
  4.4 课程评价方面
  革新原有的课程评价模式,将培养新型农民加入评价依据。农村学校要打破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衡量教学质量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对于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绳,不能再以升入重点高中或升入大学的学生数为唯一标准,而应采用发展性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农村生存技能成绩,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培养大量的新型农民作为基本的评价目标。
其他文献
“意·云台”橱柜产品设计秉承了东方禅意之道,弧度转折,线条交错,对称元素,开放格局,把美学标准“雅”用极简的手法描绘出来,赋予橱柜一种文人气质,诠释一种当代东方生活的
期刊
最早玩姐弟恋的,民间和宫廷都有,历来的皇帝们也喜欢抱金砖,但金砖的抱法各不相同.有的抱成了鸡肋,有的抱成了凶神,有的抱成了正果.
背景,老村待新颜rn王家疃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距离市中心约30分钟车程;村庄属于里口山风景区,是入山的山口之一,地理位置便利且重要.村庄位于一个东西向的沟谷中
期刊
本款意式胶囊咖啡机设计精致小巧,简约大气.专利咖啡胶囊萃取技术,20bar全方位加压,使得咖啡保持意式浓缩咖啡的浓郁醇厚.操作极为简单,只需将手把向上抬起,放入胶囊,再次放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场所。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园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改过去单一及纯消耗的实训模式,形成综合性实训基地和公司化管理并举的模式,在生产性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管理运作、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  关键词:现代园林技术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住房和交通出行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选择问题,而城市青年群体消费能力易受到收入积累、社会经验积累及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在住房消费与交通
摘要:数据结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的理解相对比较抽象,难于掌握,传统的方法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该文探讨了数据结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模式教学法,以综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据结构 教学方法 多模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59-02    1 引言    在本科课程设置中。数据结构作为计算
防风野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和湖南等地。防风为多年生草木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解表,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由于多年盲日采挖,野生资源
说到观察人的肢体语言,大多数的扑克玩家都会从脸部开始,由上往下看。而我的方法恰恰相反:我是从脚开始,由下往上看。这是因为随着我们的视线从脚底往上移,所观察到的人们反
杭州美,大半关在西湖,苏东坡说它“浓妆淡抹总相宜”;自居易不想走,说“一半勾留为此湖”;美国人布赖特·威利斯在孤山脚下待了一个月,临走时大哭,写诗道:离别这妖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