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在生活情境中得到释放,创造兴趣无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运用生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经受认知上的挑战,获得理智上的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利用小学生的情感因素,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地赏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使小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一、营造和谐情境,绽放生命活力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童心最容易被打动。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实际,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背景,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珍视童真童趣,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敢想、敢说,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1.情境导入,激发活力
导入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先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牵引学生品社学习的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探究文本内容,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愉悦学生的身心,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如在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同学们,每当看见别人穿着时尚、背着高档的书包时,你羡慕别人吗?你埋怨过爸爸妈妈的无能吗?你常常会感到自己生不逢时而委屈、伤心吗?有时还和父母有抵触情绪,存心和父母过不去,抱怨父母没文化、不体面……其实,我们只顾着想自己,有没有替父母想过呢?他们背负着多少艰辛和难处啊!课件播放:一组是清洁工父母,天还没亮时,孩子还在睡梦中,他们早已起床去清扫垃圾了;另一组是一位大老板家长为了生意不停地谈业务、奔波忙碌,除了疲惫就是劳累。看完这个短片,就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身影。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吧!让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不易,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难处,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会感恩。父母也有各自的难处,我们又给父母带来了哪些难处呢?大家讨论,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探究作了良好的铺垫。
2.问题引领,演绎精彩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全面地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拓展小学生的思路,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房屋以及生活情况并做好记录。课堂上,教师展示家乡现在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图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调查的家乡旧貌,从对比中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发现家乡变化的?家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好奇心变成了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生机勃勃,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在生活实践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践行合作交流,张扬个性魅力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有聚合力的自主学习活动,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组长和组员分工明确,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张扬学生的个性魅力,使课堂活力无限。
1.自主探究,焕发活力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理念,明理、激情和导行,突破了学科本位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以小学生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品德修养。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信服并乐于接受教育观点。教师要加强说理,把道德讲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激发活力。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如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8、9页,谈谈从这些信息中想到了什么,想对哪件事发表自己的评论。让学生自主拟题,写出交流的要点,如“乱扔口香糖不文明”“穿着时尚与出口成脏”“一口痰带来的危害”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哪些不文明行为感到厌恶,怎样塑造文明形象。知道小事不可忽视,小事最能体现公民对社会的责任,而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是每个公民点滴行为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的小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学会文明礼仪,给社会带来和谐,给自己带来快乐。
2.合作交流,知行统一
合作交流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逐步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小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智慧大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让学生敢想敢为,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运用媒体演示文本,寄情于境,用情明理,情理和谐,知行统一,逐步实施激情→明理→导行的认知过程。如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时,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听、认真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知李奶奶身上37处伤痕的历史。一个人身上怎么可能留下37处伤痕呢?这是谁造成的?侵略者为什么以这样残忍的手段对待手无寸铁的妇女?37处伤痕给李奶奶的身心带来了怎样的痛苦。学生们一边看课件,一边流泪,有的孩子握紧拳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义愤填膺。小学生的思维与情境产生了共鸣,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情感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给组员分配任务,组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记录。小组讨论、思考、分析: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对我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深化学生的民族意识。讨论之后,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通过小组探究,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让心灵变得更敏感细腻。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控制教学全局,立足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拓展空间,增强感染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营造和谐情境,绽放生命活力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童心最容易被打动。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实际,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背景,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珍视童真童趣,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敢想、敢说,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1.情境导入,激发活力
导入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先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牵引学生品社学习的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探究文本内容,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愉悦学生的身心,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如在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同学们,每当看见别人穿着时尚、背着高档的书包时,你羡慕别人吗?你埋怨过爸爸妈妈的无能吗?你常常会感到自己生不逢时而委屈、伤心吗?有时还和父母有抵触情绪,存心和父母过不去,抱怨父母没文化、不体面……其实,我们只顾着想自己,有没有替父母想过呢?他们背负着多少艰辛和难处啊!课件播放:一组是清洁工父母,天还没亮时,孩子还在睡梦中,他们早已起床去清扫垃圾了;另一组是一位大老板家长为了生意不停地谈业务、奔波忙碌,除了疲惫就是劳累。看完这个短片,就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身影。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吧!让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不易,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难处,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会感恩。父母也有各自的难处,我们又给父母带来了哪些难处呢?大家讨论,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探究作了良好的铺垫。
2.问题引领,演绎精彩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全面地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拓展小学生的思路,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房屋以及生活情况并做好记录。课堂上,教师展示家乡现在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图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调查的家乡旧貌,从对比中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发现家乡变化的?家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好奇心变成了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生机勃勃,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在生活实践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践行合作交流,张扬个性魅力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有聚合力的自主学习活动,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组长和组员分工明确,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张扬学生的个性魅力,使课堂活力无限。
1.自主探究,焕发活力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理念,明理、激情和导行,突破了学科本位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以小学生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品德修养。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信服并乐于接受教育观点。教师要加强说理,把道德讲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激发活力。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如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8、9页,谈谈从这些信息中想到了什么,想对哪件事发表自己的评论。让学生自主拟题,写出交流的要点,如“乱扔口香糖不文明”“穿着时尚与出口成脏”“一口痰带来的危害”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哪些不文明行为感到厌恶,怎样塑造文明形象。知道小事不可忽视,小事最能体现公民对社会的责任,而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是每个公民点滴行为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的小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学会文明礼仪,给社会带来和谐,给自己带来快乐。
2.合作交流,知行统一
合作交流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逐步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小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智慧大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让学生敢想敢为,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运用媒体演示文本,寄情于境,用情明理,情理和谐,知行统一,逐步实施激情→明理→导行的认知过程。如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时,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听、认真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知李奶奶身上37处伤痕的历史。一个人身上怎么可能留下37处伤痕呢?这是谁造成的?侵略者为什么以这样残忍的手段对待手无寸铁的妇女?37处伤痕给李奶奶的身心带来了怎样的痛苦。学生们一边看课件,一边流泪,有的孩子握紧拳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义愤填膺。小学生的思维与情境产生了共鸣,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情感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给组员分配任务,组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记录。小组讨论、思考、分析: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对我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深化学生的民族意识。讨论之后,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通过小组探究,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让心灵变得更敏感细腻。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控制教学全局,立足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拓展空间,增强感染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