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观察:面对特朗普,伊朗选择克制?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在伊朗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姿态,一反奥巴马执政后期通过积极接触来缓和两国关系的立场。1月29日伊朗试射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后,美国指责伊朗此举旨在破坏中东稳定,违反了伊核协议,随后对与伊朗弹道导弹计划及伊斯兰革命卫队有关的12家实体和13名个人实施了资产冻结等制裁。甚至有美国官员称,为应对来自伊朗的威胁,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所有手段都在美国的考虑范围之内,暗示未来美伊之间存在军事对抗的可能。此外,特朗普已多次就伊核协议发表看法,认为该协议是一个“相当糟糕的交易”。3月14日,特朗普与沙特阿拉伯国防大臣、王储继承人小萨勒曼在白宫进行会晤时,一致对伊朗地区势力的日益扩张表示担忧。在特朗普的旧版和新版“禁穆令”中,伊朗都在列,而卷入9.11事件的沙特却被排除在外,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美国联沙反伊的立场。4月7日,美国首次对伊朗盟友叙利亚政府目标采取军事打击行动。长远来看,随着美国与阿拉伯盟国关系日益紧密,伊朗在中东恐将陷入更为孤立的境地。
  
  然而,面对美国的强硬姿态,伊朗却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克制。尽管美国针对伊朗试射导弹的制裁引起了伊朗的“常规”应激反应,但是仅停留在口头层面,且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即强调其试射导弹的防御性质及合法性,并宣示其应对美国军事威胁的能力与必胜的信心。在具体行动上,伊朗则令人意外地保持了相对冷静与克制,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取消了对美国运动员的签证禁令。此前,为回应特朗普的“禁穆令”,伊朗政府宣布禁止美国代表团前来参加“2017年自由式摔跤世界杯”。
  国内矛盾有所突出
  据笔者在伊朗的观察,当前伊朗不仅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外部挑战,其国内矛盾也显著增多,比如失业率高企、腐败现象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分裂等。从整个经济形势来看,自伊核协议达成后,尽管伊朗石油出口迅速增长,但是由于国际油价仍然低迷,同时主要的西方银行和金融机构仍对与伊朗、尤其是有革命卫队背景的伊朗企業(革命卫队广泛涉足伊朗经济领域)进行合作顾虑较多,因此伊朗的外来投资形势并不乐观。更糟糕的是,随着石油收入增加,伊朗有能力进口更多的国外产品,这种进口虽然有助于一些行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但是很难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及提升伊朗的出口能力,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伊朗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石油出口。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些伊朗民众出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绪。笔者在伊朗与一些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交流,当被问及为何难以找到工作时,很多人都将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关系”,认为好工作都被“权二代”和“富二代”占据了。人们普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取决于个人与政治权力的远近,因为国有及类国有经济实体广泛控制着伊朗经济。在中低收入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自身在经济及社会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归咎于国家政权的不公正,如果未来伊朗的社会不公现象及贫富差距继续加大,伊朗政治体制的稳定很可能会遭到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集体挑战。与此同时,近段时间以来,包括司法总监、工矿部长、德黑兰市长、鲁哈尼弟弟等在内的多名高层频频被曝出腐败丑闻,冲击着伊朗政权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国内矛盾日益对国家政权构成挑战的背景下,伊朗政府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经济表现来巩固地位。因此,当前伊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在强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伊核协议达成后,伊朗积极拉近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为了吸引西欧的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将美国盟友的利益引入伊朗,从而增加美国对打压伊朗的顾虑。但是客观来看,西欧国家在伊朗的现有经济利益有限,其对伊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美国的对伊态度。因此,伊朗的“克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无法再“顽皮”
  总体而言,奥巴马执政后期对伊朗采取了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怀柔”的政策,即希望通过帮助提升伊朗国内“温和”力量的影响力来实现对伊朗的“和平演变”,因此为了维护伊朗“温和”力量的实力,奥巴马政府尽量避免对伊朗国内“极端”力量的一些过激行为采取针锋相对的回应。对此,伊朗的表现则有点“顽皮”,比如试射远程导弹、举行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扣留美国军舰和士兵等。然而,特朗普上台后在对伊言论中根本未对伊朗国内的“温和”和“极端”力量进行区分,而是将敌意对准了整个伊朗。有分析认为,这表明特朗普将不再奉行奥巴马时期的“和平演变”政策,转而不加区分地对伊朗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打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伊朗自知自己的任何冒进行为必然会遭到美国的严厉回应,甚至会因此进一步激化伊朗国内矛盾。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挑衅”,从短期来看伊朗选择了有限且克制的回应,并减少主动出招儿。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伊朗外交人士的看法,当下温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已成为伊朗政权内部的共识。其核心是在恪守底线的原则下,扩展与世界的经济交流。根据这位外交人士所言,底线包括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坚持提高国家防御能力的权利(如导弹试射)等。然而,随着全球油价持续低迷及特朗普政府对伊敌对政策的延续,未来伊朗经济很难得到大幅度改善,其国内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因此长期来看伊朗仍有可能通过主动激化与美国的冲突来转移国内矛盾,届时美伊对抗很可能会升级。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目前在德黑兰大学访学)
其他文献
【英】《经济学人》 2016年6月4日?10日  沙特的近邻卡塔尔也信奉瓦哈比派,其统治家族同样来自瓦哈比派兴起的内志地区。过去,卡塔尔甚至庇护过连沙特都认为“极端”的瓦哈比教士。但本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如今在卡塔尔女性可以开车,没有宗教警察,开设了美国大学的分校,建立了服务外籍劳工的“教堂城”,博物馆里有些艺术品的展示并不遵循极端逊尼派的禁忌。  卡塔尔的本地人只有30万,占人口总数不到1
朝鲜半岛素有“冷战活化石”之称,由于南北方尖锐敌对和大国的利益纠葛,朝鲜半岛至今没有突破冷战时期的对抗格局,一直在危机与缓和间摇摆,这也成为美国长期保持在朝鲜半岛军事存在的重要原因。自2016年初以来,朝鲜频频发射导弹和进行核试验,更是使半岛安全形势持续紧张。美国以此为借口,采取多重手段,不断加大在韩国的军事力量部署力度。  2017年10月28日,美韩两国在首尔举行第49届美韩安保会议。两国国防
【美】《前进》2017年2月  美国任何联邦或军事机构都没有如海岸警卫队这般,被如此之多的部门管辖过。《美国法典》第14卷规定,美国海岸警卫队“始终是美军事机构及武装力量的一部分”。然而美国国家却从未以这一视角看待海岸警卫队,而是让其在一个又一个民事部门之间不断漂泊。现在将其永久划归国防部,特别是作为第三海军归于海军部管辖,将使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高效和整装待命。  海岸警卫队可利用国防体
3月29日,英国正式向欧盟递交“脱欧”信函,正如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英国议会的发言所说:“‘脱欧’已经走上了不归路。”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同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天对欧盟和英国来说,都不是值得高兴的一天。”  在信函中,特雷莎·梅表示英国希望继续与欧盟保持特殊关系,并强调这对英欧双方乃至整个世界都大有裨益。在信中,特雷莎·梅告知欧盟,英国将正式结束自动赋予欧盟法规国内法地位的实践,并将以国内立
【俄】《星火》2017年8月7日  7月下旬,莫斯科卡奈基中心分析部门主任塔齐亚娜·斯塔诺娃发表题为《2014~ 2024政治精英转变》的文章,在俄专家圈内引发巨大反响。斯塔诺娃在文章中指出了俄管理体系内政治精英的“转变”和内部关系的重大变化。其称,由于普京高度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和强人政治亲力亲为的作风,内阁几乎变成了克里姆林宫的附属品。俄罗斯到2024年将迎来“后普京时代”政权新结构。  斯塔诺娃
那些认为特朗普政府奉行“孤立主义”的观点并不正确。美国正加大军事介入中东、非洲和阿富汗的力度,许多行动既未在国会或媒体举行任何讨论,也未与北约等关键盟友协商。在过去数周内美军对也门的武装叛乱分子进行了超过30次空袭,几乎与去年全年数量相当。美军在伊拉克和敘利亚的空袭造成不少平民伤亡。美军向叙利亚派遣约400名士兵参与收复拉卡的行动,还计划向科威特、伊拉克、阿富汗增兵。军方希望政府取消向海湾盟友提供
【英】《经济学人》2016年1月  2015年11月巴黎恐袭事件后,法国进入紧急状态。奥朗德强硬的安全政策获得了广泛的跨党派支持。然而,有关剥夺公民身份的提议近日遭到左翼的严厉批评。该提议规定,如发现在法国出生的双国籍人士有恐怖主义行径,则可以依法取消其法国国籍。尽管85%的民众支持该提议,一贯排外的“国民阵线”也极力为其辩护,但许多左翼人士仍认为这一措施过于严厉。  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
镜松漫画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近期,媒体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报道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的外交努力的结果。    4月14日,中哈双方共同投资建设的哈萨克斯坦南线天然气管道建成完工,该管道被称为“一带一路”建设中“设施联通”的典范。  6?9月,以“未来的能源”为主题的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将举办。中国馆将紧扣“未来能源,绿色丝路”主题,展现中国与该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在能源及经贸
2017年的2月5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最低气温接近零下10℃,然而天寒地冻也无法阻挡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于1月31日颁布的有关刑法及刑事诉讼法的紧急政令,并要求政府下台。示威民众高举各种横幅标语,挥舞着中心镂空的三色国旗——人们在1989年推翻齐奥塞斯库政权时曾经高举的旗帜。据罗马尼亚媒体估算,当晚全国共有50万~60万人走上街头,这是自剧变以来罗马尼亚规模最大的民众抗议示威活动。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