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珠玑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搜索
  
  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索洛乌欣(1924~1997),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1946年考入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195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草原之雨》。索洛乌欣集诗人、小说家、翻译家于一身,创作体裁非常广泛,诗歌、小说、特写、散文,并在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学方面作小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翻泽作品拥有大量读者。早期主要著作是诗歌,有诗集《母鹤》、《手拿鲜花的人》、《生活在大地上》等。此后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弗拉基米尔乡间小路》、《一滴露珠》。1964年后陆续出版长篇小说《判决》、《背后的笑声》、《光天化日》、《最后的阶梯》。散文集有《掌上珠玑》、《俄罗斯博物馆书简》,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概述侨民在国外生活的片段的《遭遇》-而他的《美丽的阿第盖涅》等一组短篇小说曾获1979年苏联国家文艺奖金。他还曾获得作家协会奖,奥尔洛夫州弗特奖等。
  
  内容精要
  
  《掌上珠玑》是索洛乌欣晚年集一生创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的结晶,作品以格言和短章的形式,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智慧的总结、陔书涉及文学、艺术、作家、作品、翻泽、人与自然等方面,既从自然事物中得出一般哲理,也从周围小事中看出人生至理;既有对古今文化名人的点评,也有对普通人物的深刻理解;既有对文学艺术的探讨,也有对社会、教育的思索;既有对平凡人生的描述,也有对崇高和神圣的赞美……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尤其是对诗歌的评论。但这些评论并非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作通常比较专业化的评论。
  该书还是索洛乌欣与死神搏斗后的产物?它如同珠玑一般,串起了索洛乌欣一生中种种关于文学、人生、艺术、自然、翻泽等的感悟和思索,而死亡的背景更使索洛乌欣不同于其他作家,索洛乌欣也因这样的作品而得到无限飞升、因此可以说,篇篇都是作家历经苦痛后结出的粒粒珍珠。由于该书过于真诚和直率,因此,写完十年后才得以出版。
  
  [精彩片段]
  道德与教育
  我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某些青年人的道德面貌取决于他们的物质条件:父母生活富裕,父亲有“胜利”牌小轿车,青年人有充足的零花钱……
  但是,我觉得优越的物质条件同道德水准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的道德面貌取决于教育。屠格涅夫非常富有,托尔斯泰是位伯爵,狄更斯并不贫困。再从另外一方面看,贝多芬和伦勃朗在一贫如洗中死去,我对穷困潦倒的作家亚历山大·格林或者维利米尔·赫列勃尼科夫并不非难,同样,我对商人特列嘉柯夫或者富翁萨瓦·马蒙托夫的道德缺陷也并不指责。存在着贫穷的痞棍和行为模范的富人,同样,也有富裕的下流胚和品德高尚的穷人。
  因此,人的道德面貌取决于教育。而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育苦的文化、智能和道德原则。教育者包括个别的人——父母、教师、朋友和拥有各种艺术、印刷出版物,广播等教育工具的整个社会。
  社会或时代的道德水准取决于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例如:二十世纪很多国家中的道德原则,准确地说,道德原则之一便是“放纵一切”。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了这一原则并在作品中加以揭露。物质状况天壤之别的人们均受到这个原则的影响。
  (选自《掌上珠玑》,陈淑贤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名言佳句
  
  赫尔岑、爱伦堡,魏列萨耶夫等人的作品过于理性,但是,读他们的书总归很有意思。因为,他们都很聪明。当蠢人理性时,则就可怕了。(《掌上珠玑》)
  科学能够毁灭珠穆朗玛峰,甚至月球。但是,科学不能够使人的心灵哪怕是稍微善良一点儿。恰恰在这一方面,艺术的作用便开始显露了。(《掌上珠玑》)
  
  阅读赏析
  
  所选精彩片断是索洛乌欣关于人生、教育、文艺创作的心得体会。通过对人们平常生活所习见的事物的感悟,使这些议论显得可触可感了。索洛乌欣非常善于从社会生活的细部发现人生至理,这些生活的细小之处,经过索洛乌欣的发掘便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比如索洛乌欣从“登山运动员不能失去高度”生发开去,扩展到对人生的理解,对人应该怎样前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对天赋这一问题索洛乌欣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必不可少,语言平易,但蕴含的深意却需要读者不断地思考:索洛乌欣通过对周闹事件、生活现实的感受,运用他那诗人的灵魂、农民的敏锐洞察力、公民的良知所构成的特殊天赋,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艰辛的理解、对苦难的深刻体悟、索洛乌欣在书中既为被践踏的大自然呐喊,也为被玷污的教堂痛心;既歌颂人类的崇高精神,也赞美一切美与神圣;既有对文学艺术的心得体会,也有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因此,可以说,该书虽为短章,却折射出了万千世象。
  索洛乌欣的语言平实,行文流畅,文中始终流淌着作家对人生的激情。文中运用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比喻,比如把艺术的临界点比作水的冰点和沸点;把人生比作投影,比作收音机的天线和地线;把文学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比作小圆面包圈本身与其中的小眼;把艺术间的对话比作网球赛;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比作人与奶牛的关系;把散文比作精华素……这些比喻大多独辟蹊径,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索洛乌欣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尽情漫游,品味其中的深刻寓意,于意犹未尽处,思考人生、艺术、宇宙的许多问题。
  总之,《掌上珠玑》这部随笔集寓意深刻,是难得的散文精品。读者阅读该书,不仅可以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加深对人生的领悟。
  
  专家建议
  
  《掌十珠玑》作为一本随笔集,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可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诸多散文诗集如《茅庐集》、《吉檀迦利》等参照阅读,也可参阅冰心的散文诗集。
  推荐版本:《掌上珠玑》,陈淑贤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其他文献
席慕容,是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女诗人,其诗常以清新淡雅的笔调,率真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邂逅》一诗借捕捉的那种不期而遇的瞬间,来抒发诗人不尽的离愁别绪的感伤。  诗开头径直描述邂逅情景,以形绘情,这看不见的“忧伤”与“流浪”、“思念”与“岁月”,因“眼角”与“额头”、“白发”与“憔悴的手”而显现;这“眼角”“白发”,是你的,其实也是我的;这“额头”“憔悴的手”,是我的,其实也是你的。诗人
期刊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①“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②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
期刊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犬的长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巴扎洛夫这个“新人”(指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文学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巴扎洛夫出身平民阶层,是某医科大学学生。小说描写巴扎洛夫到同学,贵族子弟阿尔卡季·基尔萨诺夫家做客,同阿尔卡季的一家,特别是其伯父巴威尔的贵族自由主义观点发生尖锐冲突,巴威尔对他恨之入骨,终于为了一件偶然的事故挑起决斗。结果巴威
期刊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诗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啊!它正是“诗圣”杜甫融入了自己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后,蘸着泪水写成的千古名篇《兵车行》!  我在拜读之后,真的是感慨良深!  《兵车行》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全诗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正是借亡者之口,道出了人民对战争的极度痛恨!  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我在文小深深地体会到了!
期刊
一篇好的作品应该像一杯好茶,读时给人以享受,读后犹觉韵味无穷。《给象鼻虫的建议》可以算是这样的一篇佳作。它坠叶如雨,声稀味淡,清新自然,行文流畅,似叙日常琐事,却又饱注深情。艺术表现淡而有味,立意新巧,发人深思。  作者有意避开光怪陆离、繁华喧闹的大都市,把表现触角伸向自然,伸向昆虫。在乎和与宁静中寻找美、发现美。文章如清泉小溪涓涓而流,给人以美感;同时又让人真切地感到:美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
期刊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谈美》)
期刊
看到“雨韵”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影片《雨》。那部纪录短片没有任何情节,只是以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为背景,记录了下雨的整个过程,各种富于造型美的画面被剪辑成了一曲大自然的视觉音乐,在那部短片中,尤里斯·伊文思强调影片的记录功能,只是呈现出雨的外在形式美,而杜绝介入人的主观情感。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诗人墨客频频观照的对象,但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
期刊
记忆里,只有在槐花盛开的时节,我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那时,槐树蓊茏葱郁,枝叶婆娑,那垂挂于枝头的槐花,似串串珍珠,点缀于青枝翠叶间。风摆枝条,那静雅的花束,如串串铃铛,翩然摇曳,风情无限,颇具诗意。这是置身于都市的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  少年上学时,沿着扁担河走。河畔,是一排老枝横虬的槐树。春日,槐树枝叶浓密,枝桠四周张开,树冠如一绿色巨伞,遮掩着半边河水。上学时,头顶一树槐花,缕缕槐香送
期刊
《木偶戏》是一篇写得非常精细的文章,词藻繁复准确,并且因为想象力的融入而新意迭出,像作画中的工笔细描,一笔一笔毫不马虎,步步到位,色彩、动作、表情、场面,无不再三说明,描绘,兼之以贴切生动的比喻,说了又说,描了又描,让人想起色彩堆积雍容华贵的牡丹,而非寥寥几笔的黑白写意兰花。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家乡的木偶戏,戏来时欢笑的孩子、欢笑的村庄,热闹、喧嚷、沸腾的生活之流。是木偶戏给平淡的乡村生活带来了生机,
期刊
我曾在一所中学代过两星期的语文课。  都是些十三四岁的半大孩子,他们眼中的纯真与无忧时常感染着我。我喜欢看他们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喜欢听他们口中蹦出来的一个个时髦词儿。他们是物质上富裕的一代。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也多了些乐观、开朗、蓬勃向上,  只有一个孩子与周围格格不入。  他叫韦春。  我注意到他是在一次课间。我去教室找语文课代表雪飞。雪飞和几个孩子正笑得前俯后仰,而韦春则满脸通红。  什么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