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苯咪唑(Miconazole)――一种新的抗真菌药,治疗衰弱病人的口腔念珠菌感染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氯苯眯唑是β-代1-苯乙-亚胺唑(β-substit-uted 1-phenety1-imidazole)。1969年首次报告它对大多数致病性真菌、腐物寄生性真菌及固紫阳性细菌有广谱抗菌作用,近来又成功地用来治疗皮肤及女阴真菌感染。本文报告24例临床上明显的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从口腔粘膜35例次均培养出白色念珠菌。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一例在用利福平治疗期间患天疱疮,停用该药后病损完全消退。患者女,65岁,1973年10月肾脏切除术后,组织学检查患结核病,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1974年7月在患者躯干、四肢出现大疱性损害、口部有浸渍区。大疱有的破裂,有的未破,周围绕以红晕。早期损害活检显示基底层上大疱形成和棘层松解,直接法免疫荧光检查在整个表皮层有细胞间IgG沉积,在血清中呈现抗细胞间质抗体,滴度为1:
期刊
麻风杆菌血行播散的学说以及麻风杆菌菌血症的存在,提示麻风病侵犯血管的可能性.不少作者分别通过血管造影、皮肤血管反应、病理组织学及毛细血管镜检查等途径,都证明麻风患者普遍有血管改变.归纳起来可包括:①麻风本病的血管改变,②麻风反应的血管改变,③由于控制血管舒缩的植物神经受累引起的血管机能改变.麻风病的血管损害与神经损害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期刊
补骨脂素和长波紫外线光化学疗法(即PUVA治疗)所致的副作用,如恶心、瘙痒和红斑已为大家所熟知。近来Jones等报告一例37岁男性银屑病的患者,经PUVA治疗后6周,在胸部和背部发生了痤疮样疹。作者在本文中报告了用8―甲氧补骨脂素和长波紫外线治疗的80例患者中,有4例也发生了痤疮样皮肤改变。其中例一(女)为白癜风患者,例二(女)、例三(女)、例四(男)均为银屑病患者。
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Sjs)于1933年由Sjögren氏开始记载。本病以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及口腔干燥症的所谓干燥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期刊
近年来耐砜类药菌株的发现以及瘤型病人长期砜类药物治疗后仍有活麻风菌持续存在的事实都表明:瘤型麻风单用氨苯砜治疗是不充分的。因此有必要参照结核病化疗的方法,比较单用与联合化疗的效果,故进行本研究。
神经纤维瘤通常为良性肿瘤,但也有8~16%的病例可发生恶变。有人观察一例其肿瘤数目达9,242个。本文报导一例男性,60岁,出生时即发现其胸、背皮肤上长有色素斑和小的结节。17岁时肿瘤开始迅速增长。约25岁时大量的肿瘤遍及全身,仅面部未见侵犯。直至55岁时瘤体不再扩大,数目也无改变。最近4年病人发现有新的损害出现,原有结节增大,肘部、左臀部的一些大结节溃烂。全身结节共达6,386个。X线检查胃肠道
期刊
作者报告一44岁家庭妇女患慢性泛发性癣病,病起于15岁时,从头皮开始,渐次波及全身。检查示头发几乎全部脱落,头皮呈萎缩性、瘢痕性。头皮有少数小黄痂,残留的头发有些较长,有些刚出头皮即断;眉毛也部份脱落。全身皮肤干燥增厚,覆有灰红色糠秕状鳞屑,有如鱼鳞病。两臂、小腿及背部等处呈苔藓化。掌、跖呈角化过度。皮损伴中度瘙痒。所有指、趾甲均呈白粉状、较脆,其上凹陷不平,右腋及颈部有几个淋巴结肿大,有些穿破形
期刊
患者男,74岁,因复发性静脉郁积性溃疡,右胫前创面进行性增大1月就诊.体检见右下肢有地图样结痂包绕,周围组织发红,外围为青紫色.患者有高血压、慢性房颤、充血性心衰、糖尿病及痛风.因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外科清创术无效,而采用蛆清创术(MDT).
应用40~60%的丙二醇水溶液,晚上涂药,用塑料布包封过夜。治疗12例,随访1年。寻常性鱼鳞病9例(10~45岁),黑鱼鳞病2例(17和37岁),片状鱼鳞病1例(13岁)。所有病例均单用丙二醇,于治疗开始后的第1月,第3月和半年复查和摄影。观察期间复查血象、血尿素氮和电解质,均未见异常。
期刊
倾向于免疫学说的论证对于初起皮损的临床表现和结构景象,根据Braun―Falco等的研究,初起皮损显示与接触性皮炎极为相似的那种迟发型细胞性过敏反应。此外在较晚的皮损中,还见到推测属于Arthus现象的Munro氏角层下小脓肿。Rimbaud等曾证明在循环淋巴细胞的细胞膜水平上存在着抗IgG因子,似乎在银屑病的淋巴细胞的水平上有着一种免疫反应。
期刊